明年能效升級“大考” 空調企業積極“應試”
編者按:家電產品的耗能實力不可小覷,其耗電量超過全國總用電量的15%,而耗電大戶的能耗又占到全部家電的30%。因此,為實現我國2010年萬元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明年我國將大幅提高空調標準,空調能效的入市等級很可能由現在的5級提升到2級水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1459.htm現行的《國家空調能效標準》將空調分成五個能效等級,其中最低門檻5級能效比為2.6,四級為2.8,三級為3.0,二級為水平,能效比3.2,而1級是最節能的,能效比在3.4以上。據測算,空調能效每提高10%,就能節省3700萬千瓦時的電能,約1600億元人民幣的費用。但相應的是,大幅提高空調能效涉及增加原材料和改進產品設計等環節,也增加了空調的成本。
盡管距今能效等級制度已經實施了3年,但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的備案信息顯示,目前2級以上的節能空調只占到10%的市場份額,這很不利于節能目標的最終實現。據家電協會內部人員向《中國電子報》記者透露,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并未明確決定將定頻能效門檻由2.6提升到3.2,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發改委等管理機構正在不斷征集企業意見。
從目前征集的結果來看,“絕大部分企業認為技術、供應方面還不滿足達到2級能效的條件。”外企特別是日資企業都非常支持標準提升到2級,還有國內始終致力于變頻空調的海信也力推標準大幅升級,反之,其他國內企業和韓資企業大多認為把3級能效作為過渡水平較為合適。
兩派分歧的背后原因自然是企業的自身利益:如果標準門檻提升至2級,相比于變頻空調,定頻空調就會失去價格競爭力,因此,擁有變頻優勢的日企和海信科龍,自然很希望借此機會給變頻空調帶來新的發展空間,而以生產定頻空調為主的國內企業則期待更多的時間來過渡。
毋庸置疑,國家標準不是為某家企業制訂的,而是要從行業實際情況出發,尊重科學和現實。在最終結果還未塵埃落定之時,各企業把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達得越充分越好,以便最后的標準能夠真正起到規范行業,促進發展的作用。在此,本報記者特提供平臺,讓大家發出自己的心聲。
話題一:
能效升級,企業面臨哪些困難?
海 爾
能效標準的升級歸根結底來說是為適應當今社會健康、環保、節能的發展方向,這會給企業帶來成本上升、技術瓶頸等困難。海爾一直不遺余力地在健康、環保、節能方面加強研發,使產品最大限度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美 的
提升能效必然會提高成本,最終也會體現在零售價格上,那么,對市場所產生的影響及消費者是否會接受都是企業面臨的困難。舊能效產品的消化給企業帶來壓力,壓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國家給企業新舊能效產品切換時間的長短。
松 下
響應節能號召,2006年我們就把主流產品能效比提升到3級以上。標準的提升對行業來說是產業升級的機會,短期也許會有陣痛,但長遠來看,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同時又能降低社會能耗,對空調行業長期的發展非常有利。我們認為,標準提升對以往以價格為競爭力的企業來說是有一些壓力的,但對掌握核心技術的空調企業來說卻是個把握市場的機遇。
海信科龍
我們從1997年開發出國內第一臺變頻空調開始,就一直致力于高節能高舒適變頻空調的研發、生產和推廣,主動肩負起為國家節約能源的責任。2009年能效標準即將升級,作為生產企業,海信科龍可以說是期待已久。
志 高
2009年能效標準的強制升級,直接后果是生產成本明顯提高。預計單臺空調平均成本將上升數十元到一兩百元,這將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很大壓力。我們在技術上不存在問題,更多還是表現在相應成本的增加。
格蘭仕
作為企業,能效升級后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成本壓力,既要做出高能效的產品,又要有能讓消費者接受的合適價格。格蘭仕的價格策略是高端機中檔價,目前已經開始減少3級能效以下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將重點放在1級、2級能效產品的開發與研制上,即將推出的“金剛美夢寶”和“中國紅”新品都是高能效產品。
日 立
從2005年中國對空調實行能效等級制度以來,我們就陸續推出能效1級的定速產品。2007年到2008年,我們在注重發展1級、2級定速節能產品的同時,大力開拓完全直流變頻機,其中達到能效1級的產品有7款。由于一直將節能作為課題,所以面對2009年能效標準的升級,我們早有準備,并不會有多大壓力。
話題二:
企業提升能效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海 爾
海爾空調一直在努力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包括技術、能效等等。主要是通過提高換熱器的換熱效率,以及在制冷系統、電子控制方面的提升。
美 的
美的空調目前完全擁有新能效標準所要求的技術水平。一是進一步優化性能設計,提高蒸發器、冷凝器的效率;二是選用更節能的壓縮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