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業遭遇發展拐點
2008年3月26日,中芯國際(0981.HK)股價創下該股歷史上最大單日漲幅紀錄,盤中大漲近20%達到0.54港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1025.htm同日,中芯國際公告稱,正與一家戰略投資者進行談判。這家投資者可能通過股票或可換股工具買入“大量股權”。中芯國際透露,投資者可能獲得董事會席位。此前,中芯國際連年虧損。因此中芯國際希望投資者能提升中芯的業務基礎,如改善經營及降低資本開支等。
中芯國際不過是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目前, 國內芯片設計行業整遭遇發展拐點——在海外上市的芯片企業的市場表現,遠低于國際同行和中國網絡概念股。而更多芯片企業,則面臨生死存亡關頭。
中國半導體業遭遇拐點
位于上海的中芯國際早就跟戰略投資者“眉來眼去”。對一些潛在投資者而言,中芯國際可能是進行重組的大好選擇。今年1月,中芯國際宣布2007年虧損4000萬美元。
實際上,包括英特爾、AMD在內的全球芯片廠商都因供應過度造成的價格疲軟而遭受損失。但是很顯然,中芯國際并不具備英特爾、AMD一樣的抗虧損能力。
中芯國際不過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縮影。iSuppli中國區半導體行業分析師認為,2008年將是中國芯片設計業的生死年,一批公司很可能因此倒閉。據記者了解,目前一些小型IC公司已開始大幅裁員。
資本市場早已有所反應。中芯國際創下歷史最大漲幅后也不過才達到0.54港元;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展訊、中星微、珠海炬力三家芯片設計公司的股價不僅遠低于國際同行,還遠低于新媒體、網絡門戶等概念公司,折射出投資者對芯片產業特別是中國芯片設計企業的信心不足。
除了全球半導體環境成熟帶來的挑戰之外,最嚴重的問題還是來自自身。據了解,國際頂級設計能力普遍已達到90納米(0.09微米),英特爾、AMD已向45納米大力進軍。但目前中國IC設計業處于0.25-0.18微米設計能力之間的公司約占總體的49%,仍有24%的公司設計能力只能達到1.5-0.35微米。
另一個嚴重問題是,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嚴重依賴于直銷模式。80%以上公司在選擇銷售模式上依舊采用針對固定客戶的直銷模式,這就造成“越是依賴直銷模式,越說明客戶和產品的單一。”
事實上,中國企業目前大都還集中在競爭較低的專有集成IC(ASIC)市場, 這同時決定了中國芯片設計業的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競爭激烈。目前中國有近500家芯片設計企業,但是至少一半公司沒有達到產品商業化能力,不少芯片設計公司甚至只有幾十人的規模。
創業板將成中國“芯”新機遇
創業板的推出對中國“芯”來說或許是個新機會。據記者了解,目前至少有10家芯片公司準備2008年上市。與以往不同的是,此輪準備上市融資的芯片設計企業不再將目光一味瞄準納斯達克和香港,而更偏愛于A股,特別是即將推出的深圳創業板。2008年3月2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創業板規則征求意見稿和征求意見稿起草說明。籌劃近十年之久的創業板可能很快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
不過,這些處于不同上市進程的企業現在均不愿意高調現身,對具體上市事宜均不愿透露。此前業內人士認為,芯片是一個國際化和標準化程度都非常高的產業,境外上市有助于提升企業在國際產業界的品牌形象,并和整個產業的國際鏈條緊密連在一起。這種增值效應遠遠不是在國內上市可以比擬的。但事實上,通過近幾年來的觀察,國內芯片行業開始意識到,國外投資者始終認為中國芯片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能力,給予國內芯片企業的估值偏低。
與此同時,A股市場的活躍使得芯片設計企業對國內融資重新充滿信心。而深圳創業板的即將推出,則從客觀上推動了芯片設計企業上市的熱情。上海一家芯片公司負責人就表示,國內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更愿意看到有實實在在技術和產品的公司,這給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的上市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某種程度上看,如果中國“芯”能在A股上市成功,然后通過資本市場的回報,反向收購國外一些擁有技術和市場但因為營運成本高而在走下坡路的高科技企業,迅速獲得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優質客戶,降低國內芯片設計企業產品結構單一帶來的風險,也許這是一條殺出“紅海”的捷徑。比如嘗到甜頭的展訊,在上市募集資金的支持下,展訊收購了宏景公司,借助宏景,展訊發布了全球首顆商用AVS音視頻解碼芯片。
不過,能夠成功上市的畢竟仍然是少數,更多的芯片設計公司則可能“無米下鍋”。因此,產業的進一步融合、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才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出路。 實際上,中國“芯”的成長道路完全可以借鑒韓國、日本的經驗,走“產業帶IC設計發展”的道路。也就說說,在中國電子消費也、通訊業、計算機等產業日漸成熟之際,中國芯片公司完全可以依賴大型系統廠商(OEM)支持獨霸一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