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受限 多晶硅熱一場游戲一場夢
2008年2月24日,來自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百余名機構投資者和分析師云集四川樂山五通橋參加通威股份的調研會。當天,通威股份(600438.SH)董事長劉漢元宣布該公司開始進軍多晶硅行業,并公布了一個國內最大的多晶硅產能計劃。國內“淘硅熱”全面升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79845.htm據統計,隨著國際上多晶硅價格的一路上漲,目前國內有近50家公司在進軍多晶硅行業,到2010年的計劃產能將達10萬噸以上,可預見產能也超過3萬噸。而具有壟斷優勢和技術封鎖的國際市場上的前六大公司,到2010年的擴產計劃僅不到5萬噸。
“國際大廠選擇了集體謹慎,由于新工藝和替代品雙重阻擊的不確定性,國外大廠對多晶硅主要集中在研發上。”專家稱。
瘋狂的估值泡沫
在2月24日通威股份調研會前后的十個交易日里,該公司股價已從16元摸高至26元。TOPVIEW顯示,在調研消息公布前已有機構開始出逃,但更多的機構席位在消息公布后還在持續買入。
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上市公司,繼上馬一個幾百噸的生產線后,再拋出一個二期、三期的千噸萬噸生產計劃,給予市場無盡的想象空間。
分析師紛紛按照計劃產能后的高額利潤對應的每股收益,乘以30到40倍的市盈率再加上其他業務對這些公司進行價值重估。
香港一位分析師表示,對這些高風險行業,按照以可持續經營為前提的市盈率進行估值的方法,明顯有巨大缺陷。
“通威股份能生產出多晶硅的可能性很大,現在能生產就能賺錢,在未來兩年我們是很看好多晶硅的,但兩年之后我就不敢說了。”一位參與過調研的公募基金人士告訴本報。
一位參加調研會的私募人士也表示,從多晶硅生產出來到正式批量投產,中間還需至少三個月的時間,它能為通威股份貢獻利潤的時間估計要到年底。“很多機構在調研之前就進去了,現在這波概念也到頂了,消息公開后我身邊已經有很多人都出逃了”。
成本扼殺
深圳一家從事多晶硅貿易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內企業生產的多晶硅基本是出口,實際出口價格從過去的60美元/公斤漲到現在的350美元/公斤左右。“國際多晶硅大廠都有嚴格的風險控制,大宗交易為規避風險,都通過長單將價格進行了鎖定,主流的多晶硅供應依然是按照長期合同的供應價,這些供應價有的依然不到100美元/公斤”。
但為什么國際大廠不加速擴張呢?
高產出意味著高投入。一個1000噸的項目需要投資約10億元人民幣,而生產多晶硅的最優經濟規模是2500噸。如此測算建造一條最優規模的生產線需要25億元人民幣,而現在的多晶硅企業除了新光硅業外,規?;驹诖怂揭韵隆?/p>
“成本問題是致命的。”深圳太陽能學會的一位專家表示。
該專家介紹,多晶硅的主要成本是電力,占總成本的70%-75%。目前多晶硅的主要生產方法是改良西門子法和流化床法。
國內全部用改良西門子法,每公斤電耗多在300kWh以上,成本價在450元/公斤左右;而國外大廠是專業型的化工一體化企業,其每公斤電耗在100kWh左右,成本在30美元/公斤以下。該專家還表示,國際大廠正在研發新流化床法,電耗水平將降至每公斤30kWh左右。
“非多晶硅發電成本是多晶硅的1/3,一旦解決不穩定和光電轉換效率低這兩個問題,將給行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上述專家表示。
上述稱已獲利出逃的私募人士認為,業界認為全球多晶硅在2010年前不會出現過剩,問題是90%以上的多晶硅為出口,定價權掌握在只有我們成本幾分之一的國際大廠手中,需求旺盛不能保證價格穩定,到時多晶硅企業的情況還很難說。
“正是新工藝和替代品雙重阻擊的不確定性,國際大廠選擇了集體謹慎,”上述專家解開謎底,“他們對多晶硅最主要還是集中在研發上。”
據悉,2月29日,全國政協委員、通威股份董事長劉漢元帶上了一份建議給予多晶硅生產企業稅收和信貸優惠、對太陽能發電補貼細則化和向屋頂發電計劃家庭提供貸款的提案,搭上了飛往北京的班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