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文引用率看我國高校科研創新力
■論文引用率不高與管理制度上有缺陷、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有關。
溫家寶總理今年九月在大連200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致詞中說,要“切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的確,創新力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詞。
自從二十多年前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和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作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進步的產出標志之一的科學論文,其數量一直在上升。近十余年來,我國發表在國際刊物上和國際會議上的論文越來越多。
論文數量增多,但引用率普遍較低。盡管我國發表的科學論文數量在逐年增多,但被他人引用的次數普遍較低。若按全部學科論文的每篇平均引用次數來排名,則排在所統計的145個國家和地區的110名之后,與美英德法日等科技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
目前國際上在判斷一篇科學論文的內在價值和學術水平時,通常用該論文被他人的引用次數來評價。被他人引用次數越高,顯示該研究成果在特定的范圍內影響力越大,含有原始創新成分越多,是該研究成果創新力高的一種證明。科學論文能否獲諾貝爾科學獎,被引用次數是最主要的指標。美國湯姆遜科技信息集團就是用論文引用次數作為主要依據,從1987年至今,已成功地預測了27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他們的科學論文大體被引用次數均在數千次以上。
我國的高等院校是開展科學研究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陣地,他們的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對全國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況且他們發表的論文占了全國的80%以上,他們的創新力就是代表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力。基本科學指標所統計的中國十大高校從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所發表的論文總數、總被引用次數和每篇平均引用次數(或稱引用率),都大大低于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多倫多大學、劍橋大學等國外著名高校,顯示了我國高校和國外著名高校在科技創新力上的差距。
論文引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三:
其一,管理制度上有缺陷。
目前我國高校多采取以數量統計為依據的考核方法,它是以量化指標為基礎的。這種考核方法曾經起過作用。但是過分依賴量化考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顯現出來。許多教師圍著所謂的“工分”轉,忙著湊要發表多少篇論文,要查閱哪一個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有多高,還要看該學術刊物是否被SCI收錄,等等。這種考核方法很難使教師能從事“工分”不多風險又大的探索性或基礎性研究工作。為了增加論文的發表數量,有的教師甚至將一篇論文拆成兩篇或三篇來發表,這樣的科學論文學術水平和創新性肯定不會高。為了快出文章,不少人不仔細閱讀原始文獻,對研究課題的現狀和前景了解得不深不透,這樣發表的論文豈能有創新性。
其二,科研評價體系不完善。
對于不同學科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例如,目前國際上熱門研究領域,像分子生物學、基因學,從事的人較多,或是一些交叉學科,這些領域的學術期刊一般影響因子比較高。而某些純理論或純數學領域,從事的人比較少的學科,其期刊的影響因子則比較低。而現在不少教育科研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不區分不同學科的本身特點,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和地學等不同學科,忽略了各學科的自身特點和發展規律,導致任何一位只要會做簡單加法的外行人,都可以方便地評價任何一門學科的水平,因為他只要把所發表的論文數加一加,把每篇論文所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因子加一下即可。所以在評價單位和個人的學術水平時,應以論文的學術質量為主,不宜看重數量,尤其應提倡科學論文的內在價值的判斷,由同行專家來評價論文的創新性、科學性和顯示度。
其三,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
當今科技教育界的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而學風浮躁和急功近利則是科技創新的大敵。許多科研人員不愿意從事在短期內難看出成果的基礎研究,愿意從事能較快出經濟效益的應用研究。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國的大部分科研工作模仿跟蹤多,自主創新少,尤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原始創新的成果更加少。
國家應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資金投入,因為基礎研究的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源泉。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這是一項難度極大的系統工程。我們應當徹底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科研管理模式,運用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科研管理,最大限度地優化有限的資源配置,對于基礎研究,應該有更加寬松、寬容和彈性的管理模式.
【鏈接】
據美國湯姆遜科技信息集團的產品“基本科學指標”公布的數據顯示,從1997年1月到2007年8月31日的10年8個月中,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所有領域的科學論文總數已達471890篇,在所統計的14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六,僅次于美國(2864275篇)、英國(805666篇)、日本(777992篇)、德國(738067篇)、法國(529636篇),超過了加拿大(393143篇)、意大利(371205篇)、俄羅斯(275945篇)和印度(215847篇)。而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新近發布的數據,2006年一年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已達17.2萬篇,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其中高校所占比例為83.7%。引用篇數最多的十所高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