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高校動態 > 西電:做產學研用結合“紐帶”

西電:做產學研用結合“紐帶”

——
作者:哲一 禾木 時間:2007-11-28 來源:中國電子報 收藏

  副校長郝躍教授是教育界和產業界的風云人物。在他寬大的辦公室里,郝教授接受了《中國電子報》記者專訪,對科研成果產業化以及高效與企業的合作、陜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等方面發表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探索“研究院模式”

  雖然身處校園,郝教授依然時刻關注著陜西乃至整個中國的信息產業。他強調,現在信息產業正在面臨一個轉型,過去我們都是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的慣性進行粗放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確確實實地辦起了很多企業,包括電視機企業、芯片企業,但現在已經明顯地看出,再靠那種慣性的、粗放型的發展已經比較難滿足市場的需求,例如LCD,我們沒有自主開發的產品,而靠引進、合作已經很難跟上形勢。


  十六大以后,科技大會明確地提出了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形成產學研的紐帶”。郝躍認為,以企業為主體有三層含義:一是企業要成為創新的投資主體,但目前大多數企業要成為創新的投資主體還是比較難的。二是從創新人才的分布來講,目前在企業中的創新人才還很少。而第三方面也是最難的,還是觀念問題。現在企業即使有錢有人,也不愿意去創新,非常地急功近利。這方面電視機產業、通信產業都是例子,賺錢時沒有考慮未來發展,新的機遇來了,我們卻什么都沒有。現在WiMax上來以后,3G又好像束手無策,變成沒有退路了。所以他認為,如果觀念方面、投資方面、人才方面的問題不解決,企業難以成為創新的主體。

 
  為此,郝躍獻策成立陜子工業研究院,做大做強陜子信息產業。依托,成立陜西電子工業研究院,其投資模式是每年企業、政府和學校共同投資5000萬元,連續五年。研究院的作用就是要搭建企業產品和研究院成果之間的橋梁。他說,現在國內企業的研發和大學的研究是脫節的,大學和產業追求的理念完全不一樣。如何來解決整個問題?他認為,就是要根據市場的需要,根據企業的需要,明確研究所和大學投資的目標和研究的方向。陜西研究院定位非常明確,自己不做產業,自己不再成立研究所。它定位在孵化,不是自己孵化,是依托全省有限的電子科技資源,為全省電子信息產業做嫁接。同時,在項目投資的過程中解決知識產權的問題。

 
  按他的設想,研究院專注的技術有幾方面,一是光伏產業和半導體照明;二是新型顯示器件,包括PLED和OLED;三是元器件,包括接插件和片式元器件。

 
  他說,陜西目前要做四個方面的技術:一是要做GPS。在這方面陜西有基礎,從系統到芯片,從國內的北斗體系到國外的伽力略體系都有好的基礎。當然是不是叫GPS還可以商量,目前是要依靠衛星實現各種服務,并不一定只是導航服務。

 
  二是依托來做半導體照明。這個技術雖然全國都有,但仔細去推敲,其他地方沒有研發。以大學的原創技術做支撐,先從大學提出來,然后就地轉換到產業,建立一個產業鏈,包括從設備,到外延片,再到封裝產業,到應用,打造百億元的產業規模。

 
  三是光伏產業。主要依托陜西優質的能源,現在榆林有大量的煤,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為冶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能源環境,生產多晶、單晶材料。但他同時強調,這是一個高能耗的產業,要全國一盤棋考慮。最近全國很多地方都在上這個項目,也有人向他咨詢,但這比煉鋼更耗費能源,現在是南水北調,西電東輸,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實施這一項目,成本高,污染也會比較嚴重,因此,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實施這一項目。陜西在榆林冶煉,在咸陽精加工,在西安做電池,可以在地域上形成一條龍。

  打出“西電品牌”

  郝躍認為,西電的品牌已逐漸在全國確定,今后要在陜西的區域經濟方面做出更大貢獻。他告訴記者,最近幾年西電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入駐陜西的幾家規模較大的半導體企業,包括英飛凌、美光、應用材料西電都參加了談判。這些公司看中了陜西的人才資源,看重未來,而西電是這些公司選擇落戶西安的原因之一。

 
  郝躍還對記者談起了他的團隊。他說:“團隊有20多個人,這個團隊不是微電子學院,也不是微電子所,而是我自己的團隊。”其擁有兩個超凈室,一個做材料,一個做器件。做材料的超凈室有500平方米,做器件的超凈室約300多平方米。郝躍的團隊有20多名教師,50多名博士及碩士生。研究重點在新型半導體材料和器件方面。材料包括兩種,一種是GaN,一種是SiC,這些都是寬禁帶半導體材料和器件。


  記者了解到,其團隊有三個特點:一是自主做半導體材料生產的設備,例如MOCVD,他認為在中國靠一代一代引進別人的設備,不可能有技術上的獨立。半導體的研究要從基礎的裝備開始,沒有裝備的革新,不可能帶來材料的革命,沒有材料的革命很難帶來器件的革命,也就很難帶來新的飛躍。郝躍從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一直關注設備的研發和革新。到現在為止,已經研發出四代設備,其中第一代120系列是一片2英寸產品,第二代320系列是3片2英寸產品,第三代是620,就是6片2英寸到3英寸產品,目前準備推出第四代,是19片到21片2英寸到3英寸產品,與國家的半導體照明工程緊密配合。現在國內每年都在引進大量德國和美國的設備,而靠引進設備很難在材料上進行革新。因此,郝躍認為,必須從設備開始著手革新,下一步推進產業化,落腳點就是西北機器廠。

 
  二是利用自主創新設備生產LED材料。用自主設備生產出現問題時,更容易發現是材料還是設備出現問題。


  三是在材料的基礎上做成各種各樣的器件。器件除了藍光以外,還瞄準了短波長的器件,包括紫光、紫外和大功率器件。藍光國內外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而且市場上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較小。而短波長的器件能量更大、用途寬廣,像紫外器件不僅用于照明,還可以用于殺菌、通信等。

 
  郝躍說:“我們的思路是以設備的創新帶動材料的創新,以材料的創新帶動器件的創新。”在做LED的同時,由于GaN材料的多用途,所以現在也瞄準了微波功率器件,這屬于第三代半導體。”

 
  據了解,目前郝躍及其團隊在這些領域獲得了二三十項專利。“在LED領域,如果打官司沒有專利是致命的。我們團隊的定位,要在區域經濟中做一個研發的基地。”他強調說。

 
  郝躍認為,做科研要把握三個字:大、活、狠。“大”就是在做之初一定要想得大,才能做得大。“活”是中國目前搞科研非常關鍵的一點。“狠”,他認為有三個含義,一是一旦認準目標,要果斷決策。二是看準人才,下手要狠。在其團隊中,是多種經濟方式并存,有的是直接留校做老師的,有的是高薪從國外招聘來的。引進這些人才來爭取更大的項目,然后去做更大的產業,例如,LED主任工程師是在UCLA工作了若干年,他回來之后被派到中為光電,負責整個項目的籌建,最后促進產業形成,這種模式既促進了科研,同時很好利用了人才的各方面。第三,要對自己嚴格。他認為樣品就是一個大的網袋,到處都是窟窿眼,產品就是要把窟窿眼都堵上,有沙眼都不行。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