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重點關注行業市場避開Intel與AMD
打破無“芯”勢在必行
其實,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并不晚,1965年我國已成功鑒定了第一塊集成電路,但之后30年一直發展緩慢。尤其是在CPU方面幾乎一片空白,這意味著我國電子產品(包括計算機、家電、手機等在內)的制造還處于國外的控制之下,我們僅能從事整機裝配。一個長期無“芯”的國家,只能被動地選擇全球產業鏈的下層位置。那么,中國人到底要不要做CPU?
中國信息產業2003年的GDP是1.8萬億元,利潤750億元,利潤率4%;到了2005年,GDP已達2.8萬億,利潤1300億,利潤率降低到3.4%;2006年,信息產業GDP達到4.75萬億,利潤率也僅僅是3.4%。“這么大的一個產業,我們的利潤率才這么高,中國內地前十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才2%-3%。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產業鏈的末端,我們要掌握核心技術,國家有這樣的需求。”龍芯項目組的負責人胡偉武博士表示,“中國必須發展可控的技術工業,這個是必然的。而且從國家戰略上講,信息產業、CPU無論如何是不能控制在外國人手里的。”
排除萬難 形成自主產權
在回答了“中國人到底要不要做CPU”的問題之后,接下來就是“有沒有能力做”。 不可否認,許多人曾被Intel強大的科研隊伍以及雄厚的研發投入所震懾,對制造擁有自主產權的CPU持懷疑態度。而且,制造中國自己的芯片,不僅僅意味著時間與精力的成倍付出,更多的是這項選擇本身承載著巨大的風險。制造芯片是高投入、高風險,但不一定有高回報,稍有失誤便會前功盡棄。
正是在這種經不起太多失敗的壓力之下,研制“龍芯1號”的一年多,龍芯項目組不知道在機房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最后關頭甚至連續奮戰了六天六夜。胡偉武的母親見他時說道:“你做龍芯都做出白頭發了?!?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計算所研制的國內第一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龍芯1號”面世。可以說,這是在胡偉武的帶領下,所有的研制人員一起用心血鑄就了中國人自己的龍芯。
有網友稱:“龍芯就是幾十個不信邪的科研人員用有限的經費搞出來的,對此最難受的是一些將核心技術奉若神明的美國信徒和競爭對手?!?005年2月18日,龍芯2號處理器正式面世;2006年9月13日,“龍芯2E”通過了科技部驗收。隨著龍芯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
差異化發展 進軍世界
跟龍芯芯片性能爆炸式的增長相比,龍芯的產業化進程低調得幾乎悄無聲息。因此,很多關心龍芯的人不禁要問:龍芯能 擁有多大的用戶群?龍芯產業化的目標是什么?龍芯會超越“奔騰”嗎?
Intel公司生產的CPU芯片在PC市場上占據了壟斷地位,使“奔騰”在許多人心目中成為CPU芯片的代名詞。其實,CPU的種類很多,而使用CPU的地方也不僅僅限于PC機。從未來的市場看,隨著后PC時代的來臨,傳統PC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將逐步降低,并被各種易用或便攜的信息處理終端所代替。這就決定了龍芯進軍個人電腦市場的道路,是一條與Intel、AMD完全不同的道路。
因此,龍芯不能只盯著當前已被瓜分殆盡的市場份額,而應根據未來應用發展的需要,開辟新的疆域。龍芯的相關負責人都在重申一點:“龍芯尋求的就是差異化的發展,行業市場會被重點關注”。龍芯個人電腦芯片的發展戰略包括:CPU功耗做到2瓦以下,電腦芯片(包括CPU、北橋、南橋、圖形芯片)總價格低于30美元,性能做到夠用等;龍芯的行業市場包括稅控、監控、甚至3C等領域。
目前,龍芯的產品已經引起了消費者甚至是廠商的關注,相信龍芯產品會越做越好,憑借意法半導體廣泛的客戶和渠道資源,這顆“中國芯”也將迅速融入到全球產業鏈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