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龍芯百萬量級規模生產啟動 憑什么走向世界

龍芯百萬量級規模生產啟動 憑什么走向世界

——
作者: 時間:2007-10-31 來源:半導體國際 收藏

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李國杰撰文稱,2號系列的升級產品——2F系統芯片(SoC)今年7月底流片成功,經過兩個月的嚴格測試,沒有發現任何設計錯誤,現已正式定型。根據與計算所簽訂的有償授權協議,意法半導體公司最近已啟動百萬片量級的2F大規模生產,這標志著龍芯又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10月26日,江蘇中科龍夢公司開始接受龍芯電腦和龍芯筆記本電腦預訂。新產品將于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其中采用龍芯2F的福瓏迷你電腦最低價格為1800元。此前,中科院計算所也與意法半導體公司合作,要把“龍芯2E”推向歐洲甚至全球市場。

    “龍芯1號”(英語:Loongson-1)是我國第一款自主開發的高性能通用芯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于2002年研制成功,從而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

    中央)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部件,負責整個系統指令的執行、數學與邏輯的運算、數據的存儲與傳送等。在CPU技術上,我們跟國外廠商有著較大的差距,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PU芯片,曾經是困擾我國計算機產業的一大“芯”病。

    人們不禁會問,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的龍芯,憑借什么走向世界?

    打破無“芯”勢在必行

    其實,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并不晚,1965年我國已成功鑒定了第一塊集成電路,但之后30年一直發展緩慢。尤其是在CPU方面幾乎一片空白,這意味著我國電子產品(包括計算機、家電、手機等在內)的制造還處于國外的控制之下,我們僅能從事整機裝配。一個長期無“芯”的國家,只能被動地選擇全球產業鏈的下層位置。那么,中國人到底要不要做CPU?

    中國信息產業2003年的GDP是1.8萬億元,利潤750億元,利潤率4%;到了2005年,GDP已達2.8萬億,利潤1300億,利潤率降低到3.4%;2006年,信息產業GDP達到4.75萬億,利潤率也僅僅是3.4%。“這么大的一個產業,我們的利潤率才這么高,中國內地前十強企業的平均利潤率才2%-3%。我們不能只停留在產業鏈的末端,我們要掌握核心技術,國家有這樣的需求。”龍芯項目組的負責人胡偉武博士表示,“中國必須發展可控的技術工業,這個是必然的。而且從國家戰略上講,信息產業、CPU無論如何是不能控制在外國人手里的。”

    排除萬難形成自主產權

    在回答了“中國人到底要不要做CPU”的問題之后,接下來就是“有沒有能力做”。不可否認,許多人曾被Intel強大的科研隊伍以及雄厚的研發投入所震懾,對制造擁有自主產權的CPU持懷疑態度。而且,制造中國自己的芯片,不僅僅意味著時間與精力的成倍付出,更多的是這項選擇本身承載著巨大的風險。制造芯片是高投入、高風險,但不一定有高回報,稍有失誤便會前功盡棄。

    正是在這種經不起太多失敗的壓力之下,研制“龍芯1號”的一年多,龍芯項目組不知道在機房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最后關頭甚至連續奮戰了六天六夜。胡偉武的母親見他時說道:“你做龍芯都做出白頭發了。”2002年9月28日,中科院計算所研制的國內第一枚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龍芯1號”面世。可以說,這是在胡偉武的帶領下,所有的研制人員一起用心血鑄就了中國人自己的龍芯。

    有網友稱:“龍芯就是幾十個不信邪的科研人員用有限的經費搞出來的,對此最難受的是一些將核心技術奉若神明的美國信徒和競爭對手。”2005年2月18日,龍芯2號處理器正式面世;2006年9月13日,“龍芯2E”通過了科技部驗收。隨著龍芯的不斷發展,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