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畢業生面對"千元之癢" 堅守還是放棄?
[堅守者]
我用青春等明天
小李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應屆畢業生,他曾寄予滿腔希望的幾個比較理想的工作最終都一一落空。但小李最終還是留在了北京,現在他在一個小廣告公司做文案,月收入僅1500元。為了節省開支,小李經過東奔西走,總算租到了一個350元的地下室。房里除了一張床,幾乎什么也擺不下。即使這樣,小李1500元左右的收入仍然十分緊張。
“工作的時候我是幸福的,每完成一個文案我都特興奮,認為苦有所值。可等到需要支付開銷,用盡心思仍然入不敷出的時候,心里又覺得特別委屈。理想與現實像一場噩夢,人在其中時而平淡從容,時而筋疲力盡?!毕裥±钸@樣的學生不在少數,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他們仍然堅守著等待明天。
“我用青春等明天”,成了“小李們”無奈的“豪言壯語”。
[放棄者]
在父母寵愛中失去勇氣
畢業于上海某高校的小周來自長沙,學習的是文秘專業。畢業后的小周一門心思要留在上海發展,然而每次找到的工作,薪水都在1000元左右,而小周盡全力壓縮開銷,每月最低也得1500元:500元租房,300元吃飯,150元交通,300元買化妝品,250元的其他開銷……這樣一來,每個月還得向父母要幾百塊錢來花。在父母的勸說下小周最終還是決定回家鄉找工作??涩F在回家一年多了,工作還沒著落,家鄉是個普通的小縣城,1000元左右的工作她看不上,高薪的工作那里又不多。于是小周現在只能依靠父母每月給的零花錢生活。
“千元之癢”并非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對于大學畢業生特別是工作在北京、上海等高消費城市的畢業生來說,堅持下來需要的不僅僅是節約、吃苦,更需要長期作戰的恒心。沒有經受住“千元之癢”的“小周們”并不在少數,他們回到家里等待,依靠父母供養,成為新生“袋鼠族”,繼續在父母的呵護下,成為長不大的“成人小孩”。
[專家觀點]
“千元之癢”培養憂患意識
大學生經受不了“千元之癢”,成為“袋鼠族”,是一種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獨立年齡卻不獨立,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心態上的不成熟。
`對于那些大學畢業生來說,家庭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疏導作用,依靠家庭無形中緩解了生活壓力,避免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對于那些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家長,該放出去的時候就要放出去,該放舍不得放,這將減緩孩子自我成長,再要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自我奮斗意識就難了。
[HR資訊]
期望薪資究竟要開多少?
“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這個求職場上最讓人頭痛的問題不知道難倒了多少人。
HR提醒,求職的過程是一種雙向選擇,用人單位考核求職者,同時求職者也對用人單位進行考量。期望薪資與其認為是用人單位考核求職者的問題,還不如理解為是求職者對用人單位的要求。求職者要在正確評價自身的能力、正確認識求職行業的狀況以及綜合考量其他相關因素的前提下決定你的起薪。
[相關鏈接]
約六成畢業生期望起薪跌破2000元
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劇增至495萬,加上超過100萬未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共有近60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加入到求職隊伍中去。
近日,相關抽查部門對近1000名在上海找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畢業生期望薪資出現下滑。大學生期望月薪已經從幾年前的4000-5000元跳水至千元以下。上海、北京及廣州三大城市畢業生的期望薪資偏高,約為每月3000元左右。
數據顯示,期望薪資在2000元以下的比例增多了18%,約有66.10%的大學生月薪期望值僅在1000-2000元,更有1.58%的學生為了找到好工作,甚至愿意接受零起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