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CPU競爭的影響
去年是Intel和AMD價格戰最熱鬧的一年,也是PC盛行之后在CPU這個領域競爭最激烈的一年,可以說,AMD以超過17%的市場占有率和并不落下風的技術讓曾經壟斷CPU領域的Intel真切地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迫切壓力。去年同樣是CPU價格大跳水的一年,全年單品同比下降的平均幅度超過了50%,無疑消費者獲得了一定的利益,可是當這個競爭持續一年之后我們重新審視CPU這個市場,不得不正視許多必須承認的競爭隱患。
首當其沖的影響就是AMD的危機,按照正常的思路,一個產業的破局者往往會有相當美好的前景,然而,當Intel大規模與AMD進行價格戰開始,AMD迅捷的發展勢頭受到極大的遏制。即使排除掉收購ATI所帶來的債務壓力,僅僅從營收方面AMD已經出現停滯,而過度的價格戰令其利潤驟跌,其年報已經出現某些預警信號。這并非單純是Intel過于強大的原因,最重要的其實是AMD同樣作為CPU高利潤的分享者用雖然并不龐大但足夠豐厚的利潤支持著自己的快速發展。現在,AMD率先發起的價格戰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雖然Intel受累不少,但似乎更郁悶的是自己。因此,從目前態勢來看,AMD已經有些強弩之末的感覺,如果再這樣強行進行價格戰很可能先拖垮的是自己。
我們同樣需要正視的一個現實是軟件層面的局限阻礙了CPU競爭高潮的來臨。除了64位Windows VISTA的發布可以為CPU進行促銷外,幾乎沒有什么決定性軟件可以產生強大的CPU更新推動力,最近更是難以出現一款如DOOM般推動硬件產業革新的產品。在CPU市場競爭中最需要場外因素支撐的時候卻意外的出現了軟件對硬件需求的滯漲,曾經3年的更新期早已過時,這不啻給競爭中的雙方當頭棒喝。甚至,現在一顆1.5G的P4已經足以應付大量的日常工作,而這已經是4年前的主流產品了。在這種情況下,誰又會輕易為12個月就必然貶值50%的新產品埋單呢?
第二個方面來自消費者的最終體驗。價格戰無疑應該帶給消費者實惠,但分析之后真的是如此嗎?我們無法去詳細統計一款CPU的單品成本是多少,如果僅僅依靠制造成本的統計大概是不超過30美元,而這絕對只是CPU真實售價的一個零頭。CPU固然不能用簡單的成本法則去衡量,但我們同樣可以通過簡單的分析算一筆賬。2006年到07上半年,Intel和AMD的新品推出速度幾乎加倍,一年多時間里,僅僅Intel就發布了四代新產品,幾乎把CPU的推廣周期壓縮到原來的一半,單品生命周期自然也是幾乎減半。生命周期短的結果是產品的產量和銷量都相對減少,而最能代表科技和推廣利潤的主打時間自然也相應縮短很多,能承受附加價值的產品數量當然縮減很多。按照摩爾定律,以18個月為周期如果考慮到生產成本不變,那么等于相同的研發費用收回成本的時間和產品數量幾乎減半,而這期間隨著奔騰的退市和雙方多個新架構的推出,研發費用和推廣費用卻比以前有所增加。因此,如果考慮整個主流CPU市場規模以5%速度增長,單品CPU所負擔的研發費用幾乎可以翻倍,與此相關的各種宣傳流通費用都成倍增加。作為商業性盈利為目的的機構,這些支出的收獲渠道只有一個,就是消費者。
當然,CPU的發展已經不再注重頻率的提升,但這并非是摩爾定律過期,因為摩爾定律的核心是集成電路密度而非CPU主頻。最近的CPU發展趨勢是多核和高緩存以及低功耗。可是多核的結果和低功耗的需求本身就有所矛盾,同樣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50mw和100mw的單品功耗究竟能帶來多大的節約才能抹平更換CPU帶來的成本支出(別忘了,幾乎每個架構的出現都伴隨著新主板的更換需求)。
因此,我們忽然發現CPU市場競爭的加劇并沒有出現我們想象的結果,雖然在單個CPU上也許我們負擔的利潤率少了,但并不能抵消其原始成本的增加,至少在產品的推廣和成熟期消費者需要負擔的技術增殖已經大為增加。雖然CPU整體的價格在下降,從生產工藝的進步帶來的IC整體成本下降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兩年來,新發的MCU的成本下降了35%,FPGA的成本下降30%,絕大多數的新發IC在技術指標提升的同時成本下降了超過25%。而CPU呢,主流產品問世的價格不但沒有任何下降,反而不斷攀升,這難道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