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電子元器件走勢分析及預測
綜合以上因素,2006年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環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約因素有所增加,預計2006年全年電子元件外貿進、出口將增長20%左右。
(一)值得關注的四個重點產品
1、片式元件
2005年,受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我國片式元件進出口貿易活躍,電容器出口額為15.73億美元,同比增長15%
隨著手機新功能不斷增多,手機與消費類電子、電腦的結合將是未來的兩大趨勢,手機將比PC更具發展前景,手機將取代PC成為技術競賽的一個新舞臺。為應對這種變化,小型化(0201尺寸)、集成化、高頻、高容的電子元件將被廣泛應用,而且隨著貼裝密度的增加,片式元件的使用量將大量增加,3G手機上MLCC、Chip-R、片式電感器的用量將激增,將由平均300多只增長到600多只,片式電感的用量將會增加一倍達到60只以上,這將給電子元件供應商帶來新的商機。預計2006年全球片式電阻器將增長10%,多層陶瓷電容將增長12%-18%。
2、印制電路板
繼2003年PCB市場復蘇以來,PCB工業持續出現強勁增長。2005年,340家PCB生產企業完成銷售收入762.12億元,同比增長39.01%;實現利潤總額54.6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7.89%;出口53.38億美元,同比增長39.72%。需求主要來自通信市場對于PCB的持續需求。我國臺灣地區最大的30家PCB生產商中有70%的企業已在內地設廠并擴大生產能力,因此,2005年PCB尤其是柔性PCB的產值增長較快,如生產柔性PCB的企業常州宇宙星電子制造有限公司、蘇州維信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中興新宇軟電路有限公司、廈門弘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2005年產值增幅均超過200%。預計2006年、2007年我國PCB產值平均增長率將超過25%。
3、連接器
2005年,我國電接插元件產值519.86億元,同比增長23.37%;出口額29.86億美元,同比增長39.06%,其中連接器呈現快速上升態勢,出口額13.89億美元,增幅高達66.81%。由于我國臺灣電腦及連接器的主要廠商已移至內地生產,因此連接器的需求主要來自PC市場。在開關元件方面,開關的出口總額達到6.3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增長了24.25%,微型開關和觸摸開關是其中增幅最快的。開關元件的大量需求來自便攜式設備如手機、MP3播放器和數碼相機等市場的增長。隨著通信產品、GPS和娛樂系統等應用的增長,2006年電接插元件制造業將會繼續出現強勁的增長勢頭,產值增幅將超過22%。
4、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
隨著WLAN、藍牙和GPS產品的發展,對熱敏電阻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手機攝像功能的普及,將大量采用攝像頭,對CMOS傳感器的需求將快速增長。
另外,手機用攝像頭正在從30萬像素向百萬像素以上過渡,2006年,手機照相模組將繼續向高端發展。200萬像素和300萬像素的自動對焦模組,將再一次對國產手機品牌和中國模組廠帶來嚴峻挑戰。自動對焦的馬達技術,如步進電機、音圈馬達、Piezzo等,對中國廠商來說,又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總之,電子元件產業經歷了連續幾年的高速增長期后,2005年進入了平穩增長期。2005年的電子元件產業可以說是波瀾不驚,這也迎合了電子元件產業處于產業鏈最上游的特點。但由于今年全球電子類產品消費整體增長,所以電子元件產業廠商的日子還是“芝麻開花節節高”,2006年一季度電子元件市場將會明顯優于2005年一季度表現,預計較2005年四季度高峰業績也僅會小幅滑落,全年將以20%的速度穩步發展。
(二)產業背景
1、2005年電子元件收入效益同步增長
2005年,受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電子元件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增幅較2004年同期有所回落。電子元件外貿出口形勢好轉,外需進一步拉動了電子元件產業的發展,使電子元件貿易逆差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外資企業的不斷擴張、民營企業的蓬勃發展使我國電子元件產業經濟總量持續擴張。
銷售收入4684.62億元
過去,電子元件主要以中小規模企業居多,并且主要是以單一產品的專業廠商為主。由于全球高科技產業規模快速膨脹,而利潤迅速走跌,使得許多規模較小的電子元件廠商,開始尋找新的出路,乃至垂直整合。電子整機廠商向下整合也成必然趨勢。隨著更多的電子元件企業向上、下游產品延伸,多品種的電子元件生產企業越來越多。表一中所列企業均以該企業主要產品為主進行劃分。如臺資企業國巨既生產MLCC,同時也生產片式電阻,將其劃分為電阻行業;廣東風
2005年,受外貿出口“低開高走”的拉動影響,2005年電子元件產業發展速度以二、三季度逐季遞增,四季度達到巔峰(見表二)。由于2005年國際手機大廠新機種集中于下半年大量出貨,四季度尤其暢旺,因此全年電子元件產業保持了較快速度發展。
根據對國內3770家電子元件主要生產企業(不含敷銅板、鋁箔等上游原輔材料生產企業)調查顯示,我國電子元件主要生產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4684.62億元,同比增長22.8%,但全年銷售收入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回落8.16個百分點。
銷售收入同比增長的企業有2522家,占3770家企業的66.9%;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的企業有763家,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20.24%;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有954家,其銷售收入占總數的82.94%,電子元件產業的規模效應逐漸顯現。
產品銷售收入增長較快的行業依次為印制電路板、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插件、控制繼電器,其同比增長分別為39.01%、29.06%、26.52%、23.37%、18.39%。過去我國臺灣省是世界印制電路板、接插件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近幾年臺灣省已將70%的產能移至內地并繼續擴大生產能力,因此2005年,這5類產品盡管受銅漲價影響較大,但高速增長的外貿需求拉動了PCB、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插件的快速發展。
2、元件行業贏利狀況改觀
2005年,盡管電子元件產業受到了原材料、燃料、運輸費用大幅提價所帶來的成本提高和某些產品降價的負面影響,但通過改善經營、加強管理、加速流通,電子元件企業經過第四季度的最后沖刺,終于獲得了累累碩果,收入、效益雙豐收(見表二)。3770家企業完成利潤總額253.47億元,同比增長19.81%,但與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0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高速增長的行業有PCB、壓電晶體器件、混合集成電路、電聲器件、光電線纜,其同比增長分別為67.89%、45.62%、44.6%、33.89%、32.39%。其中混合集成電路2005年上半年利潤總額同比還呈負增長局面,下半年主要得益于上海德律風根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拉動,其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36%。
利潤總額下降或呈微幅增長的行業有電子變壓器、電子陶瓷及器件、磁性材料與器件、電池、微特電機、敏感元器件及傳感器。究其原因,一方面,原材料成本上升,產品本身又降價,兩頭擠壓;另一方面,這幾類產品2005年出口額同比增幅均未超過10%,因此受外貿出口拉動的力度不足以抵消成本上升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企業效益無法好轉。印制電路板、光電線纜、電聲器件、接插件等產品價格雖有小幅上漲,但上漲幅度并沒有原材料來的大,同時由于外貿出口拉動較大,出貨量很大,將成本上升吸納。
3、民營經濟正在崛起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實際上就是中國非公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歷史。在改革開放初期,公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的比重占九成左右,現在則剛剛超過一半。而從對GDP的貢獻度來看,公有經濟的比重已經不到一半了。在電子元件不同所有制企業中,國有企業、集體及其聯營企業銷售收入之和占電子元件全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才5.48%,非公經濟企業銷售收入之和為4427.71億元,占電子元件全行業銷售收入的94.52%,對電子元件行業的貢獻度已遠遠超過國有、集體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在電子元件行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正在成為一大亮點。
盡管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銷售收入之和在全行業中所占比重較大,為3093.2億元,占全行業的66%,但其稅金合計為28.48億元,僅占全行業的37.69%,遠遠低于銷售收入所占比重,并且其稅金的同比增長大幅下降,而私營企業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上交稅金均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28.44%、19.14%,其對社會的貢獻度越來越大但是,民營企業因為起步晚,規模小,而且備受有關體制和政策制約,始終沒有達到它應有的發展水平。內外資企業的不平等待遇嚴重制約了內資企業的發展。因此,我們期待政府盡快給各種經濟成分一個公平的政策、市場和服務環境,使得民營企業可以在同一個游戲規則下與其他經濟成分的企業展開公平競爭,從而步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三)總體情況預測
2006年,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和前幾年相比增速將減緩,預計將保持15%~20%的平穩增長。2007年,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將跟隨全球半導體行業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增長有望超過20%。
從全球半導體行業運行趨勢看,根據2006年宏觀經濟運行及下游電子市場需求,全球半導體市場總體需求將延續2005年下半年的回升趨勢,保持平穩增長。而根據導體產業庫存水平、芯片廠商產能利用率、產業資本支
綜合全球半導體行業市場需求及供給的情況,預計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將增長8%左右,2007年增長速度有望超過10%。
從全球宏觀經濟運行趨勢看,十幾年來半導體行業運行趨勢與全球經濟運行保持高度相關。IMF預測,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為4.3%,相對于2004年經濟的高增長,2005年、2006年全球經濟增長減速。在全球經濟處于低速平穩運行狀態的背景下,半導體行業的增長速度也不會太快。
從我國宏觀經濟走勢看,2003年至今我國宏觀經濟保持了9%以上的較高速增長,GDP增速遠遠超過全球。因此,我國電子元器件行業增速仍將明顯快于全球半導體行業增速。
>電子變壓器相關文章:電子變壓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