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全國僅有萬名工程師 IC人才緣何陷入困境

全國僅有萬名工程師 IC人才緣何陷入困境

作者: 時間:2005-04-20 來源: 收藏

    隨著2004年新加坡公司在上海開出高于當地5倍的薪水,挖走中芯國際80名工程師和80名操作人員后, 產業的人才爭奪戰瞬間集聚了所有人的目光。人才,這個產業中最核心的字眼,已經成了行業之痛。“全國整個行業里,工程師大概只有1萬人左右。” 上海南麟電子有限公司的資深工程師劉桂芝告訴記者,作為這家成立才一年的設計公司的掌門人,他只能無奈于人才匱乏,“整個行業里,人才實在是太難得了。”

  幾個人的班底就是一個企業

  “只要有六七個人的班底,就能搭起一個IC芯片設計公司的框架。”坐在浦東期貨大廈的辦公室里,劉桂芝向記者描述了他的創業歷程。在IC設計領域里,幾個高級工程師,再帶上一批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這樣的創業模式屢見不鮮。

  幾個電路設計工程師、版圖設計師、測試工程師,再加上一個應用支持工程師,這就是一個IC設計企業的草創班底。從另一個方面看,這說明了IC工程師在產業中的地位———只有幾個工程師,就能搭臺唱戲,這導致IC工程師成為IC企業爭相搶奪的“香餑餑”。包括電路設計、版圖設計、測試、制造、封裝工藝工程師等等,這些人才是整個行業的核心。 

    但事實上,數據表明,在IC人才方面的現狀是:截至2004年9月底,上海張江園區共有集成電路產業從業人員12408人。按照行業規律,工程師以上人才約占全部員工45.5%的比例進行推算,園區集成電路產業的工程師以上人才5600多人。

  “行業發展太快,但人才卻缺得厲害。”劉桂芝告訴記者。在IC產業中,據他估計,全國有3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不過1萬左右,幾個工程師 “拉扯”著一幫大學生,不是為了節省成本,實在是無奈之舉。而在他的企業里,他兼任工藝接口工程師的角色,更是被業內稱為最難找的人才———同時要對版圖、電路、工藝等流程都要熟悉,在多個領域內都有經驗的復合型人才。這樣的人才,實在是鳳毛麟角。

  2010年,國內需要25-30萬IC人才,這是權威機構對國內IC人才缺口的預計。隨著國內集成電路的飛速發展,人才問題已經成了近年里產業發展的“瓶頸”。

“學徒工”也是稀缺資源

  事實上,即便是剛畢業的“學徒工”,也成了行業里的稀缺資源。

  IC行業的人才培養,主要來自高校的微電子專業,而在華東地區,只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浙江大學幾所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稱得上稱職。“其他的一些學院只能算趕風,出來的人不大好用。”劉桂芝說。

  但是,這幾大院校培養出來的微電子人才每年只有30-40人,沒出校門,就被中芯國際等各大企業預定一空。“這些學校的不怎么好要。”劉桂芝頗為無奈地苦笑幾聲,而作為小型企業,他們只能把目光放到其他地區的一些學校去。

  然而,對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每年微電子專業畢業的學生數量,遠遠填不平人才的漏洞。作為芯片行業的重鎮,上海浦東聚集有百多家芯片研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企業以及半導體材料、設備、器件等配套企業。按照業內人士估計,僅IC設計類企業,每年對大學生的人才需求就超過2000個,制造類企業的缺口更為龐大。現在全國各高校全年培養的IC人才總數也就1000人,大多企業無奈中只能采取“再加工”的手段,從其他相關專業如電子、通訊中招聘應屆學生加以培養。

    自己培養人才,是大多數IC公司的人才戰略。由于“挖角”困難,很多企業開始培養微電子專業畢業的學生迅速“上位”。“在這個行業里,年輕人冒頭很快。”劉桂芝說。按照國家的規定,擁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從業人員,才能得到工程師資格,但由于人才稀缺,一般畢業兩三年時間,新人就被放在工程師的位置上使用。

  “拔苗助長”使得資深工程師在企業中的地位更顯重要,他們承擔著帶教新人、避免他們由于經驗不足造成企業損失的風險。同時,新人的收入也隨著人才緊缺的狀況而水漲船高。“剛畢業的本科學生,收入至少在3000元以上,有2-3年工作經驗,接過一兩個項目后,收入馬上提高到6000-7000元。”劉桂芝說。在微電子這個專業上,根本不存在就業問題。

  挖角零距離

  在IC產業,“挖角”有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工作經驗在5年的工程師,年薪不到15萬,根本別想動,而10年經驗的資深工程師,20-30萬的年薪是保底水平。

  即使這樣,這些資深工程師也不是輕易動得了的。在各公司,資深工程師都是當作重點保護對象嚴加“看管”,予以高薪、股份和競業協議等手段,嚴格控制人才流動,“挖一個資深人才,絕對要花大力氣、大手筆。”一位業內人士評價。

    IC企業對資深工程師的保護,甚至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事實上,日本、韓國、美國和中國臺灣等地早就有了一系列極為嚴格的防止本地半導體技術人才外流的制度。日本一些大的半導體企業人力資源部,甚至會在周末守候機場,防止高級技術人員到國外打工;韓國三星董事長李健熙為了“挖角”,還親自跑到日本東京高級料理店設席扮演說客。2004年12月初,臺灣“經濟部”投審會執行秘書蔡練生表示,在大陸芯片制造公司工作并接受紅股的臺灣人士,將遭到2500萬美元罰款甚至最多入獄2年的處罰。

  在國內,雖然還沒到如此夸張的地步,但也發生過某家公司用高薪從另一家公司挖走兩個工程師、原公司一怒之下用更高的價格將這兩名工程師搶回來,并從該公司反挖來一個工程師作為報復的滑稽故事。

  盡管行業內頻頻發出“人才流動過頻”的聲音,不過,劉桂芝認為,流動最大的,還是工作經驗3-5年的中層人才。真正要引起注意的,是國外企業對人才的爭奪。特別是美國、新加坡等國,由于收入待遇上明顯比國內高,導致了近年來“IC人才逆流”的情況愈加引起業內警惕,IC人才的流動已經是國際化零距離。

IC人才掃描

  IC產品的應用范圍相當廣闊,從電腦、手機、家用電器,到電源開關,不夸張地說,凡是用到電的地方,就有IC產品的存在。

  IC產品,生產的就是集成電路上那小小的一塊芯片,雖然它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不過,大多數人未必知道,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運用,整個IC產業鏈中需要多種不同類型的人才。雖然統稱為IC人才,不過,由于分工復雜,人才的分類也相對繁雜。

  IC業(集成電路業)屬于微電子行業的一支。在這個產業中,包括設計和加工兩種企業,設計公司負責產品的設計,而加工企業則包括芯片生產、封裝、測試三類。除此之外,則是半導體材料、設備、器件等配套企業。

  不同類型的企業,需要有不同專業的工程師。設計企業中,核心的人才是設計工程師,根據不同方向包括電路設計工程師和版圖設計工程師。除此之外,一家成熟的芯片設計企業還需要配備工藝接口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和應用工程師。

    設計之后是制造。芯片生產企業中,主角是工藝制造工程師,這是生產型企業中最為主流和缺乏的人才,占生產型企業總人數的50%以上。同時,需要大量設備維修人員和操作型技師,大概占總人數的30%。除此之外,還需要配備少量化工類工程師。

  芯片生產出之后,需要進行測試,這其中主要依靠測試工程師。

  下一步工序是將芯片封裝。在封裝企業中,主要需要兩類工程師,包括封裝工藝工程師和設備工程師,基本上人才比例各占一半。操作型技師等“灰領”人才,也是封裝企業必備的人才。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5114.htm


關鍵詞: IC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