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485總線的多主機通信方法
摘要:針對RS-485總線多個節點之間無法自由通信的問題,介紹一種多主機通信方法,以探討總線接口電路和組網方式,并通過設計通信協議和規劃通信過程,完成相關程序設計。此方法在某裝備模擬項目中得到應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4991.htm引言
RS-485接口以其結構簡單、通信速率高、傳輸距離遠、成本低廉等優點在現場總線中得到廣泛應用。傳統的RS-485總線要求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節點進行數據發送,為此多采用一主多從方式或分時復用方式。一主多從方式,即網絡中有一個主節點和若干個從節點,由主節點輪詢各個從節點以實現數據通信。分時復用方式,即總線控制權分時交由各個節點使用,各節點按照預先分配的時間段發起通信。遇到節點主動發送實時要求高,節點數目不確定,且各個節點通信負荷不均衡等通信系統時,上述兩種通信模式的總線利用率和實時性都相對較低。在模擬器材通信中,經常會遇到各節點不定期、多批次主動發起通信的情況,在應用RS-485網絡時顯得較為不便。為此,需要研究一種基于RS-485總線的多主機通信方法,并在模擬訓練中得到應用,以取得良好效果。
1 接口電路
RS-485 接口電路的主要功能是將來自微控制器(MCU)的發送信號TX通過“發送器”轉換成通訊網絡中的差分信號,將通訊網絡中的差分信號通過“接收器”轉換成MCU接收的RX信號。任一時刻,RS-485收發器只能夠工作在“接收”或“發送”兩種模式之一,因此,必須為RS-485 接口電路增加一個收/發邏輯控制電路。另外,RS-485接口電路的附加保護措施也是必須考慮的環節。
如圖1所示為我們設計的RS-485總線接口電路,核心芯片為SP3485,該芯片為+3.3V低功耗半雙工收發器,滿足RS-485和RS-422串行協議的要求,數據傳輸速率可高達10Mbps(帶負載),與Sipex的SP481、SP483和SP485的管腳互相兼容,同時兼容工業標準規范。SP3485發送器的輸出是差分輸出,空載時輸出電壓的大小為0V~+3.3V,即使在差分輸出連接了54Ω負載的條件下,發送器仍可保證輸出電壓大于1.5V。發送器輸出最大250mA ISC的限制使SP3485可以承受-7.0V~+12.0V共模范圍內的任何短路情況,保護IC不受損壞。SP3485接收器的輸入是差分輸入,輸入靈敏度可低至±200mV。接收器的輸入電阻通常為15k?(最小為12k?)。-7V~+12V的寬共模電壓范圍允許系統之間存在大的零電位偏差。SP3485接收器還具有故障自動保護(fail-safe)特性,可在輸入懸空時使輸出保持在高電平狀態。
控制該電路工作的MCU采用STM32F103VET6,該芯片為100引腳LQFP封裝,采用Cortex-M3內核,處理速度可達72MHz,具有64K RAM和512K Flash,支持CAN、I2C、 SPI、USART、USB等接口。其串行口通過RXD(即485_RX引腳)連接SP3485芯片的RO引腳,通過TXD(即485_TX引腳)連接芯片的DI 引腳。MCU輸出的485_DIR信號控制芯片的發送器/接收器使能,亦即控制通信方向。當485_DIR信號為“1”時,發送器工作,接收器失效,此時MCU可向RS-485 總線發送數據;485_DIR信號為“0”時,發送器失效,接收器工作,此時MCU可以接收來自RS-485 總線的數據。
為保證電路工作穩定可靠,電路中B引腳連接上拉電阻R2,A引腳連接下拉電阻R3,這樣在上電或不傳輸數據時能保證RS485總線處于確定狀態,為總線提供網絡失效保護,以提高RS-485節點與網絡的可靠性。
電阻R5為備用設計,如果將SP3485 連接至80C51或STM32F103VET6等MCU芯片的UART串口,則SP3485芯片的RO引腳不需要上拉(R5為0Ω);否則,需考慮將R5更換為約10K 的上拉電阻。
考慮到485總線在組網時,位于網絡兩端的節點需要增加120Ω終端電阻,我們在485_B和485_A之間放置了終端電阻R4,為便于使用者靈活調整節點在網絡中的位置,我們還為終端電阻設計了選擇跳線JP1。
2 組網方式
RS-485總線組網方式如圖2所示,所有RS-485節點全部掛在一對RS-485總線上。注意RS-485總線不能夠開叉、但是可以轉彎。RS-485網絡采用直線拓樸結構,需要安裝2個終端匹配電阻。終端匹配電阻安裝在RS-485 傳輸網絡的兩個端點,并聯連接在A-B 引腳之間,其阻值要求等于傳輸電纜的特性阻抗(一般取值為120Ω)。終端匹配電阻主要作用是使總線的阻抗連續,以減少信號的反射,從而提高信號的傳輸質量。在矩距離(300 米以下)、低波特率(19200bps)數據傳輸時可不需終端匹配電阻。
穩定可靠的通信不僅依賴硬件環境,對通信協議也有很高的要求。為了解決RS-485總線多主機通信的問題,需要對RS-485通信協議進行研究。
3.1 幀結構
設定起始符為字符’$’。考慮到便于報文接收,起始符應與設備地址不同。目的節點、源節點均為網內設備節點地址,取值為1~32。幀長度是從起始符到結束符的字符長度,取值為7~255。結束符為字符’@’。
幀校驗(FCS)通常可采用奇偶校驗、和校驗、CRC校驗等方法,前兩者處理相對簡單,節省運算時間,但存在漏檢的可能,后者處理相對復雜,需要一定的運算時間,但可靠性優于前面兩種方法。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需要自行選擇。本文幀校驗方法為從目的地址開始,到數據的最后一個字節為止,各字節依次異或,最后得到的數值即為幀校驗值,如果接收方發現校驗錯誤則應要求發送方重發。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起始符、結束符與數據幀內容重疊時的處理,采用數據字節前插入0xFF的辦法加以識別。例如,要發送的數據為0X24,與結束符重疊,則在報文中應寫為0xFF 0x24。
3.2 通信過程
3.2.1 發送方工作流程
RS-485總線采用半雙工工作方式,全網在同一時刻只能有一個設備在發送報文(扮演主機),此時其它設備處在接收狀態(扮演從機)。基于對可靠性的考慮,采取如圖3所示通信流程。
具體解釋如下:F_BUSY為總線忙標志,取值為“1”時表示“總線忙”,N為發送報文后對方無應答時報文的重傳次數,M為接收到的報文出現FCS錯誤時的重傳次數。當系統初始化時,每個節點的F_BUSY均為0,即總線空閑, N、M均為0。
發送方的工作流程如下:
總線的申請和釋放均由通信的發起方完成。
步驟一:申請總線。發送報文前先進行“忙”檢測,當F_BUSY為“0”時發送“申請總線”報文,通知全網節點即將占用總線,并開啟計時器,無關節點收到該報文后將F_BUSY置為1,并禁止本地發送報文,目的節點收到后發送“確認可用”報文。當F_BUSY為“1”或計時已到卻未收到“確認可用”報文,則隨機延時后重新申請總線。
步驟二:發送報文。
步驟三:等待應答。發送報文后,啟動計時器,等待對方的接收應答,如在規定時間內未收到對方應答,則進行報文重傳,并將重傳次數N加1。如果重傳已達三次,則認為網絡斷開,釋放總線,結束通信。
步驟四:出錯重傳。如果對方應答幀內容為“FCS錯誤”報文,則進行報文重傳,并把M加1。如果重傳已達三次,則認為網絡不穩定,釋放總線,結束通信。
步驟五:釋放總線。報文發送流程結束后,該節點發出“釋放總線”報文,各節點將F_BUSY置為0,總線恢復空閑狀態。
發送方的處理中,在申請總線階段沒有考慮消息碰撞問題,這主要是基于網絡節點數量有限,碰撞幾率較低的考慮。為增強報文的可靠性,須進行幀校驗處理。在等待應答階段,采取ARQ技術,對出錯報文進行請求重傳。為避免程序陷入死循環,針對對方無應答或報文幀校驗錯誤的情況采用了有限次重傳的機制。
本文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電子產品世界》2016年第1期第45頁,歡迎您寫論文時引用,并注明出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