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用十年時間做到世界云計算領域的翹楚 阿里云行嗎?
九月底,各大巨頭紛紛發布了自己Q3季度財報,為下一季度的發展加油打氣。記者了解到,截至9月30日的第三財季,亞馬遜的凈利潤為7900萬美元,凈銷售額為253.58億美元,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亞馬遜第三季度凈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3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2764.htm成立于1995年的亞馬遜,是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覆蓋的業務橫跨網上零售、物流以及云服務等多個領域。此次第三財季凈銷售額的增長,與亞馬遜一直以來的發展戰略密不可分,從最近的事情說起,看亞馬遜都有哪些高招?
一、團購&支付
1.關閉團購服務
10月31日,亞馬遜宣布將于12月18日關閉上線四年多的Local團購業務。團購網站四五年前風靡一時,尤其是Groupon上市之后,很快就開始團購的復制模式。中國國內掀起了“千團大戰”,最后只剩下美團、大眾點評以及百度糯米相PK,現在美團與大眾點評已經合并。目前新美大與百度糯米也都已經轉戰本地生活領域,而不僅僅局限于團購。在美國,亞馬遜在團購網站剛剛興起的時候就推出了本土的團購業務,同時向團購網站LivingSocial注入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以期對抗Groupon。但隨著團購的發展,Groupon所占的的市場份額不減反增,而亞馬遜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戰略轉型,此時關閉一些輔助業務,也符合亞馬遜主營業務的發展。
2.關閉POS系統支付業務
通過團購業務的關閉,在追溯亞馬遜之前關閉支付業務,似乎也很好解釋。10月30日,亞馬遜宣布關閉移動POS系統亞馬遜Register,此時距離該服務的推出只有一年時間。相對于競爭對手,亞馬遜收取的交易手續費較低。這意味著亞馬遜很可能無法通過該服務獲得利潤,甚至遭遇虧損。關于為何關閉Register,亞馬遜沒有給出太多解釋。但是通過目前美國的支付現狀,我們不難揣測。美國的移動支付發展較早,競爭對手眾多,Paypal已經在該領域耕耘多年,日前,移動支付公司Square也遞交招股書,再加上2014年蘋果推出ApplePay,還有其它眾多的競爭對手。亞馬遜并沒有為移動支付領域過多的鋪路,很難應對市場激烈地競爭。
二、電商&實體店&供應鏈
1.網上賣書起家,現在卻開啟了實體店
亞馬遜最早只是一個賣書的電商網站,現在已經推出自有產品Kindle,創始人貝索斯也曾在致股東的一封信中,強調Kindle的變革作用。不過,這個互聯網巨頭,卻在近日做了一件令人詫異的事情,據外媒報道,美國時間11月3日,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設了首家實體書店AmazonBooks。這家想要顛覆的實體店的企業,如今自己也開啟了實體店,究竟是為何?亞馬遜指出,這家實體書店里銷售的所有書籍(以及硬件產品)都可以按原價從網上購買。這或許才是對傳統書店的致命一擊。分析師蘇卡利塔·穆爾普魯·柯達利認為,亞馬遜此舉似乎是為了對其網絡業務產生正面影響。如此看來,亞馬遜的實體書店,更像是對電商的一種體驗式營銷。
2.擴充品類,做自主銷售型的B2C電商
1999年,亞馬遜不再局限于圖書和音像影視等硬件產品,開始擴大銷售的品類,同時在網上銷售服裝、禮品、兒童玩具、家用電器等多個種類的商品,逐漸發展成綜合型的電商平臺。據了解,2012年亞馬遜動態市盈率是3000多倍,在2013年創造了800億美元的銷售額,根據2015年Q3財報顯示,亞馬遜銷售額30%的增長,零售業務功不可沒。
3.“重構供應鏈”
第一,亞馬遜非常注重用戶體驗,種類多、服務便利、低利潤是亞馬遜發展的三大支柱,以此吸引用戶,提升流量,從而帶動更多的企業愿意與亞馬遜進行合作,形成循環;
第二,亞馬遜投入大量財力提高自己在搜索引擎的排位,為用戶查找商品提供便利;
第三,物流,是亞馬遜的一張王牌,包括金牌服務、定期自動送貨、一日送達等業務,尤其是Prime項目的推出,每年支付79美元就可以享受大部分訂單兩天內的免費送貨服務,以提高用戶的忠誠度。
整體來看,對比國內電商,亞馬遜有點類似于京東,都是自主銷售型的B2C平臺,雖然京東比亞馬遜起步晚,但是兩者在商業模式上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都投入大量資金自建物流、從單一品類擴展到綜合型的商品銷售網站(京東早期是做3C產品)。但是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點,在盈利方面,京東是以商品本身為主,而低利潤是亞馬遜的發展戰略,其70%的收入來源是服務性收費。京東并沒有形成完成的產業鏈,物流是強勢亦是弱勢,高成本的運作與京東目前尚沒有盈利形成鮮明對比。歸根結底,京東與亞馬遜相比,運營模式還是太過單一、不成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