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怎么變了味兒?
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智能凈化器、智能熱水器,甚至連插座都智能了,我們家中也越來越多帶有智能功能的家居產品,但是我們的生活因為他們而變得真正“智能”了嗎?似乎我們的生活并沒有因為這些“智能”功能而變得和原來有太大的不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2716.htm
市面上能見到很多的家居產品,尤其是一些比較基礎的家電產品,在加上了可以聯網與手機互聯后,搖身一變就成了“智能家電”。然而這種“智能”和我們理解中的智能一樣嗎?好像不是吧,我們需要使用這款產品的時候,仍然需要我們人為主觀的去操作,無論是用手機、遙控器或者干脆直接走過去操作,并沒有實質上的提升。
比如智能冰箱,宣傳中說,可以與家中的網絡信號鏈接,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機對其進行操控。可是,能看到的也并不是冰箱內部儲存的食物的狀態,僅僅簡單的各箱體的溫度,-4℃、-8℃、-16℃,消費者怎么分得清這里面的差距,誰能知道這些溫度所代表了什么?食物被冷凍成什么樣子?而且,消費者們為什么要在不在家時對冰箱的溫度進行操作?

再比如空調,“在于互聯網相連后,能夠在室外用手機控制開關和調節溫度,一進家就能享受到舒適的溫度”。廣告這樣聽起來確實很好,但是我們仔細想想,我們需要使用空調的時候,一般都是氣溫比較極端的季節,這時候室內外的溫差較大。如果我們在進家前就把空調打開,讓室內達到我們在室內時感覺舒適的溫度,那么對于剛剛進家的我們,會有不小的溫度變化,大大增加因溫度變化引起感冒的機會。
這些簡單粗暴的“智能”對于我們的生活并沒有什么用,絕大多數購買了這類型“智能”家居產品的消費者在使用他們的時候,與之前的非智能產品的操作方式完全相同,根本不去使用作為賣點的智能功能。調節冰箱溫度還是站在冰箱前去操作,使用空調時也是老老實實的進屋稍微休息下再去用遙控器打開空調。這些所謂的智能功能可能只是在我們把產品買到家的時候試用了幾天,之后就再也沒用過,甚至可能一些年紀稍微大一些的消費者一次都沒用過這些智能功能。

還有一些廠商在定義產品時,刻意的歪曲了“智能”的定義,將一些本來就是產品最根本的功能硬生生套上“智能”的名頭,提升產品的賣點和價格。智能報警器,宣傳中稱能夠通過感知傳感器的信號進行報警,通知到使用者的手機。報警功能本來就是報警器的最基礎功能,只是報警的方式不同而已,怎么能叫智能呢?再比如智能耳機,耳機的作用就是播放聲音,僅僅是與播放源的連接方式不同,有導線連接、藍牙連接等,就算把所有連接方式全集中在一部耳機中,也不能說是智能耳機,而且耳機的好壞在于音效的質量、材質、工作原理和外觀,再多功能的耳機,音效不好,消費者也不可能買賬,而且這樣做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