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鬧丑聞 中國為何仍提供融資支持?
“尾氣門”事件后,領導層下課、巨額罰款、股價跳水和市值大幅度蒸發和新款柴油車推遲上市等連鎖反應,使得大眾汽車在美國、歐洲與日本的市場規模加速萎縮,唯獨中國市場還算穩固。但大眾汽車的口碑也因此在多個國家地區市場降至最低點,使其技術研發與正常運營的資金出現巨大缺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2330.htm
綜合以下信息研判:
1、從2015年上半年不斷放出的關于“中方將加大一汽、上汽與大眾合資公司的持股比例;將更多的車型引入到中國市場;提升中方在合資公司話語權”等信息看:隨著合資公司的利潤率的提升,雙方都在尋求合作上的突破;中方希望擁有更多的決策能力、技術本土化的比例;德方需要獲取更多的利潤,補貼德國總部因在全球市場的頹勢而出現的負增長。
2、隨著中國政府主推新能源技術,中德電動車相關協議簽署,包括奔馳、寶馬、大眾(奧迪)等多家德國車廠都會在電動車/混動車的充電協議上與中國標準“無縫連接”。
3、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盟對阿富汗、中東等地的反恐政策,與美國出現了較大分歧。德國為了謀求戰后更大的發展空間與中國在更多領域進行深度合作。而中國因能源、發展、南海、臺灣、反恐以及中日關系層面因素,與美國的關系持續緊張。
用“陰謀論”分析:大眾“尾氣門”事件的在美國的爆發,是偶然也是必然。美國通過經濟手段打擊了德國品牌的信譽,讓德國汽車工業在美國、日本歐洲市場遭遇重創,對德國經濟發展無疑是來了一個“三腳連環窩心踹”。最終使得大眾汽車走向破產的邊緣。
筆者認為大眾“尾氣門”在美國政府部分層面已經提前獲悉,只是等著適當的時候進行發酵。相對豐田(雷克薩斯)的“剎車門”處理方式和結果,美國政府需要用看似正當且無任何法律漏洞的方式,制約日本汽車工業對美國本土工業造成的“入侵”。在政治上打擊德國、日本,在經濟上控制這些所謂的盟友。大眾“尾氣門”的爆發,恰好為出現在美國在中東推行反恐行動、難民安置等問題與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出現分歧當口。通過對大眾的“合理打擊”,使得德國政府無論是輿論還是經濟以及政治上都極為被動,勢必要在中東問題、歐盟合作甚至與中國經濟往來上看美國臉色行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