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因何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主陣地?
10月22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主辦的“消費品工業智能制造現場交流會”在海爾集團舉行,本次會議旨在落實《中國制造2025》,促進消費品工業轉型設計,并提高質量和效益。會上,各方代表主要交流學習了海爾集團、美克國際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康平納集團有限公司、青島紅領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首批消費品工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的探索經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1779.htm工信部消費品司司長高延敏表示:“選擇在海爾開這次現場交流會非常有代表性,海爾在智能制造方面不僅想到很多,而且探索出很多產品。有些企業不了解什么是智能制造,這次來海爾主要目的就是看看海爾互聯工廠,看了就知道選海爾的重要性。我反復請大家一定來現場看看,因為你看文字材料是看不懂的,看了才能觸動我們的思考。”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以海爾為主陣地交流有關智能制造方面的內容,今年山東省“互聯網+制造”現場會也在海爾舉行;首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期間,與會的美國、德國、中國等工業戰略發起者、實踐者以及全球知名企業高管等100多位代表參觀了膠州海爾空調互聯工廠。
為何海爾會屢次成為中國智能制造領域交流的主陣地?從國家的戰略背景看,隨著“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的實施,中國制造業紛紛處在了互聯網工業變革的時間節點,但就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所言:“用互聯網改造工業的探索,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現成的模式可以去借鑒。”這是因為很多人認為機器換人就是“工業4.0”,但其實不是的,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帶來了“高效率”,但沒有解決“高精度”的問題,也就是生產了那么多產品,不知道用戶在哪里?
由于過去沒有合適的案例可以借鑒,許多企業都進入了互聯網轉型的迷茫期。但海爾是一個先行者,在全球率先布局了互聯工廠,快速滿足用戶需求,實現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的轉型。縱觀互聯工廠的發展路徑,張瑞敏將其總結為“從自產自銷到產消合一”的過程,用戶參與設計生產,他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因此,當許多企業還在對自己過去的市場主導地位難以割舍之時,海爾已經踏著時代的要求化身為一個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平臺企業。
如今,海爾對于互聯網工業的探索也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成果,截止目前,海爾已打造了七個互聯工廠的引領樣板,其中五個整機工廠、兩個模塊化工廠。以剛剛下線的海爾膠州空調互聯工廠,以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實現了虛擬設計與實體制造的有效結合;同時,全工序以用戶定單信息驅動互聯,全過程透明化、無縫化、可視化。在這種模式下,膠州空調互聯工廠將生產的精度提升了1000倍,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把效率提升了45%。可以說,海爾在轉型方面的探索已經進入了實踐階段,其在全國布局的互聯工廠已能夠為中國企業提供切實有效的示范樣本。
目前看來,海爾的“互聯網+工業”是一次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從研發到市場制造部門到傳統職能部門徹徹底底的顛覆,不僅打破了傳統金字塔型的企業管控組織,而且化身為共創共贏的生態圈,這在全球范圍內是絕無僅有的。而且,海爾對于自身的顛覆變革也是眾多企業所沒有勇氣做到的,它對智能制造的探索也給其他企業提供了交流的模板,這也正是海爾能夠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焦點的首要原因。正如在這次交流會上高延敏司長所說:“海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也是社會責任、行業責任的體現,以此帶動我們整個消費品領域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