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造機器人之城 廣東力推龐大機器換人計劃
低廉的人力成本優勢已經不是廣東省制造業的傲人資本,但這個全國最大的經濟驅動中心依然不愿放棄對制造業的渴求。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0801.htm“機器換人”是本屆廣東省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今年3月,廣東省發布了《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下稱《三年計劃》),至2017年末,要建成兩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并希望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計劃。
在河北、江西等省份的縣城里都在籌劃機器人產業園的時候,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有制造業基礎的城市,當仁不讓地也想建立起自己的機器人城邦。
界面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廣東省已建或籌建的、規模較大的機器人產業園共有七個。東莞、深圳、珠海,在2014-2015年相繼成立了機器人產業園;廣州、佛山等地的產業園也在建設之中。另外,中山、惠州等城市的產業園也在籌劃之中。
9月16日,中國和以色列合作的第一個機器人研究院正式落戶廣州黃埔區。智能裝備產業園區面積為378.5公頃,位于云埔工業區的數控與機器人產業園也正在重點建設之中。黃埔區區長李紅衛表示,智能裝備產業園力爭到2017年初見成效,將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元。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數控)已入駐黃埔區。廣州數控成立于1991年,從2006年開始研發機器人,95%以上部件實現自主研發。
作為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學術落地區域,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在2014年揭牌成立,建設總投資約27億元,計劃用地592.13畝,2014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75億元。這是第一支由高校團隊孵化而成的機器人產業園,出資方為李澤湘團隊,包括大疆科技、固高科技等。
在無人機市場,大疆創新占到了全球70%的份額。大疆創新擁有2800名員工和三座工廠,2014年收入為1.3億美元。標桿企業的進駐,為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園的發展提供了可供學習的樣本。
而在深圳龍華,銀星科技工業園里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園也吸引了超過140家企業進駐,其中不乏世界500強企業,如富士施樂、ABB等。智能機器人產業園項目首期將利用銀星產業園已建成的約6.5萬平方米物業,同時在建物業約25萬平方米,計劃于2017年投入使用。
與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引入知名企業或給予大量利好不同,珠三角地區的部分較小城市則是另辟蹊徑,通過推動本土的機器人企業發展來帶動產業。
在家電業最為集中的順德市,建立了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園,最具代表性的本土企業為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與嘉騰機器人。前者的拋光打磨機器人系統,與后者的搬運機器人在國內行業站穩了腳跟。
佛山順德區本土傳統制造業在人力成本提升的壓力下,積極尋求更為有效的解決途徑。順德區高新區管委會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近三年來,全區制造企業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的項目達170多個,投資總額超過50億元。
而本土企業的發展也成為了吸引國內外知名機器人企業的動力。四大家族中,ABB與利迅達建立了技術合作平臺,德國庫卡在順德建立了機器人研發園區。
通過加速推進機器人應用,2014年,廣東高技術制造業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11.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廣東機器人市場已經占到了全國的1/3。
除了政策的通行證,還有各種補貼紅利在向企業招手。
廣州黃埔區機器人產業園,除了對于高層次人才在購房補貼等13個方面有政策補助外,對科技領軍人才還提供高達1500萬元的經濟補貼。除此之外,黃埔區還設立了各種投資引導基金以及金融機構,為高新產業提供服務。黃埔區希望借此打造科技金融核心功能區,促進機器人及智能制造快速發展。
深圳市政府在2014年頒布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在2014年-2020年,每年安排5億元支持機器人產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對于入駐的企業,產業園還將提供全面的發展指導服務,包括縱向的發展空間以及橫向的產業鏈延展等。
今年7月,深圳市發改委啟動了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2015年第五批扶持計劃的申報工作。政府主管部門引入社會專業股權投資機構作為合作單位,對擬投資企業開展股權估值、入股談判、確定入股價格等工作。
佛山順德區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從資金、土地兩方面給予補貼。凡是采用順德出產并進入補貼目錄的機器人的企業,均可以獲得10%的補貼;另外,順德區政府還會為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土地方面的支持,嘉騰機器人聯合創始人陳洪波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企業已經在高新區拿到了30畝地以供后續發展。
除了成立總規模超過3億元的產業發展基金之外,順德區還與省內有關部門共同組建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為產業提供技術創新平臺。
東莞松山湖產業園,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李澤湘團隊的進駐。作為機器人行業的“明星導師”,李澤湘無疑為眾多初創企業注入了動力。此外,松山湖優美的環境和東莞市完善的產業體系,則有利于企業進一步對生產質量和供應鏈體系進行更好的把控。
此外,松山湖產業園對入駐的企業及人才設有獎勵優惠政策,包括每年從園區財政收入中按不少于5%的比例提取科技發展專項資金。對于立項的科技項目,園區給予與市財政1:1的配套資助。
廣東制造企業試圖找到升級產業的最好契機,每一個制造業密集城市都試圖迎合政策,企圖轉型成功。
在如春筍般成長的背后,機器人產業園可能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美好。目前在中國,有86家A股上市公司有機器人概念,但真正以機器人作為主業的并不多,部分公司只是通過收購機器人公司來涉足機器人產業。這些公司能否真正投入技術去研發更高端的機器人產品,也是一個疑問。
“高端產品的研發,需要多年的沉淀和經驗積累,不是依靠短期的投入就可以追趕的。”深圳市福士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葛歡慶對界面記者表示。
佛山順德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在接受界面記者采訪時,提出了解決產業泡沫的一些可行辦法:“一方面挖掘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供求同步發展;另一方面需要避免產業園區定位同質化,著眼于廣義的機器人產業,力求形成產業集聚。”
相對于國內的其他區域,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在整體上稍稍落后。目前,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國際機器人產業的四大巨頭ABB、發那科、安川電機以及庫卡都將其中國總部或者機器人總部設在上海。根據上海市“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在2012年就已經成立,在今年,機器人產業產值有可能達到200億元。
相比之下,廣東地區的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在今年3月發布《三年計劃》后,區域內部的大部分產業園才開始建設,已經被上海拉開了差距。
華南地區3C行業覆蓋廣泛,企業對于技術的要求也最明顯。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術,很多機器人企業所制造的機器人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后期精密工序難以完成。另外,珠三角地區的一些工廠里,產品沒有完全實現自動化,所生產的也都是非標準化的機器人,無法大面積投入使用。
在廣東省,發達的制造業對于機器人產業是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用人成本的進一步上升也促使珠三角地區的傳統行業推行“機器換人”戰略,從而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但目前行業的發展仍未能走出大環境下的困局,起步晚、技術簡單、市場需求滯后以及園區同質化等,都是廣東省內機器人產業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