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打造云生態:對上不做應用 對下不碰數據
“華為不是個技術有限公司,而是能力有限公司。因此,我們需要聚焦。”華為高層表示。這次的華為云計算大會反復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華為不會單打獨斗,不會通吃整個市場,而是明確了自己的業務邊界,使更多合作伙伴和華為合作時放心,打造云生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0394.htm對上不做應用 對下不碰數據
2013年華為云計算大會上,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講述了為何要做云計算;2014年明確了要成為ICT領先的集成商,要聚焦產品;2015年徐直軍表示華為意識到產業鏈的重要性,目標要構建云生態。
“華為不是技術‘有限’公司,技術還是比較先進的,但能力有限。因此,我們只能聚焦,要聚焦在IaaS層上,通過更開放讓整個商業成功。”華為高層表示。
在云服務領域,華為堅持“聚焦IaaS層,使能PaaS層,聚合SaaS層”。而且,華為還承諾:對上不做應用,對下不碰數據,這也是華為云服務和互聯網云服務的最大區別。
對此,徐文偉解釋到,華為要打造一個生態鏈,就一定要把邊界跟大家說清楚。2011年華為企業業務提出“被集成”的戰略,大家持有懷疑態度,因為華為習慣了單打獨斗。但經過5年的市場檢驗,華為打消了合作伙伴的疑慮,企業業務實現了快速增長。在進入云計算之后,華為要打造一個產業鏈,同樣要打消合作伙伴的疑慮,劃清邊界。
“邊界不清楚的話,客戶怎么敢把數據放在云上呢?”徐文偉反問道。華為向上不做應用,是因為各個行業和企業應用業務不一樣,華為的特長也不在這里;向下不碰數據,是因為數據屬于用戶,華為不會將用戶的數據轉換成自己的收益。
與運營商是競爭還是合作?
在云服務上,華為主推混合云。今年7月份,華為推出了公有云,業界有很多聲音,認為華為公有云會和運營商直接競爭。對此,徐直軍表示,獨立發展云服務不是最優選擇,和電信運營商合作運營是最理想的選擇。
“運營商有廣泛的機房、帶寬資源和品牌,而華為有云計算全套軟件和硬件解決方案。希望能夠運營商合作起來,與以互聯網為主的云計算服務商取得競爭。”徐直軍表示。
因此,華為公有云優先選擇和運營商合作。2015年6月德國電信正式宣布選擇華為作為公有云的戰略合作伙伴;8月份,華為與中國電信集團正式簽署了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戰略合作協議。
“在和德國電信合作上,華為提供所有軟件和硬件包括存儲和服務器,德國提供機房和帶寬。而且華為和德國電信會一起定義產品、定義客戶群。”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透露。
在商業模式上,華為會根據客戶的需求,有可能是一次性購買,也有可能是后續分成的形式。
在公有云市場,互聯網廠商是最大玩家,未來生態會有更多玩家參與進來。華為和運營商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合作大于競爭。
萬億級行業云如何做?
公有云部署快、彈性好、成本低,但公有云往往提供非常標準化服務,很難照顧到行業的差異性。而滿足特定行業需求的行業云越來越被關注。
行業云就是由行業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聯合ICT基礎架構的提供商,提供給面向特定行業用戶的,能夠繼承行業應用及ICT于一身的云計算服務。行業云可以幫助一個企業快速實現企業互聯網化,從而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溝通;另外,行業云還可以聚集行業里上下游企業,實現產業鏈的協同;同時,行業云可以幫助新興企業實現跨越,形成后發優勢。
華為企業業務總裁閻力大認為,三年之后行業云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通道。而當這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通道以后會成為新的萬億級的市場。“在這樣一個市場上面各家所秉承的一定是開放的態度,因為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提供從頂層應用到到底層的基礎架構,必然是合作的生態。”閻力大認為。
據透露,華為行業云將會首先聚焦在金融、媒資、政府、園區四大領域,因為這些領域對云轉型的需求最迫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