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為何后來居上?
最近,調研公司Canalys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為15.7%,位居整個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二名,與小米(15.9%)僅有0.2%之差。有意思的是,一則有關智能手機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了小米。根據華為消費者業務201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華為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4820萬臺,同比增39%。得益于手機出貨量及ASP(零售價)的共同提升,手機業務收入72.3億美元,同比增8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8348.htm此前,GFK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7%,而華為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39%,跑贏大市,其中榮耀手機更是一舉發貨2000萬臺,收入26億美金,整體出貨量超過2014年全年,創造行業傳奇……
我們知道,華為一舉超越了老牌通信設備商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而進入手機市場才短短幾年。這期間終端產業到底發生了什么,華為是怎么做到后來居上呢?而榮耀在短時間內如何爆發。近日,榮耀總裁趙明在接受《通信生活報》(微信:maoqiying2008)采訪時,揭開了這個謎底。
1、雙品牌:去運營商化。
2007-2008年,華為歐洲做數據卡業務占據80%以上市場份額。在互聯網手機智能手機興起之后,華為對傳統運營商的依賴比較強,受到運營商補貼/渠道影響,品牌和營收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在逐漸淡化運營商業務之后,經歷了一段波折,到2013年才集中爆發。在形成雙品牌后,榮耀品牌基于互聯網運作模式定位于年輕群體,華為品牌逐漸面向商務人士,這兩者品牌已形成互相支撐。
對于榮耀的品牌優勢,趙明認為,中國手機市場很大,有一億多部手機是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銷售。榮耀品牌面向年輕人,基于互聯網基因來開發智能手機。榮耀銷售渠道以線上為主,兼顧一部分線下公司。榮耀一直堅持線上(互聯網)運作,70%以上會通過線上銷售,榮耀會一直堅持這一互聯網基因。
2、大夢想:余承東的“唐吉可德”情懷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是一個很偏執人,不管在那個領域都在想去挑戰“世界第一”。華為內部有時候也在說,老余確實是一個“唐吉可德”式的人物。當初在做華為無線的時候,余總就是說無線要超過愛立信。到了終端之后,他就想終端華為要超越三星,要超越蘋果,現在來看,超越三星和蘋果還有一些距離,但是華為終端一直有這樣的追求。
“華為終端與蘋果營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在接受《通信生活報》采訪時表示,盡管華為終端營收與利潤與蘋果存在較大的差距,而縮小差這種距至少有兩年時間,最晚大后年(2018年)超越蘋果中國市場營收。
3、評蘋果:滿足人們情感需求
“華為應向蘋果學習”,趙明認為,蘋果并沒有提出極致性價比概念,蘋果并不是以低價搶占市場。手機價格也是最高的,但是大家還去趨之若鶩,為什么?還是它在用戶體驗上或者在個人情感某些方面,滿足了我們這方面的需要。
聚焦用戶的體驗,聚焦產品與服務,聚焦于品質,這是中國的手機行業發展一個方向。很多人說,蘋果手機第一眼看上去感覺很一般,但是看時間長了,越看越有感覺,我覺得這個地方是蘋果的獨到之處。
4、“口水戰”:讓產品為你說話
在榮耀品牌獨立的第一天,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就聲稱,“小米手機太燙了,榮耀專為退燒而來”。趙明認為,互聯網盡可能去講自己,榮耀的團隊不允許去跟對手去在互聯網上掐架,或者撕逼也好,這樣其實來講,大家清著自清,濁者自濁,還是要敢于讓產品為你說話。
以前做B2B業務時,華為很少與跟媒體溝通。而現在做B2C業務,還是要敢于去開放自己,秀出來,現在是個信息泛濫時代,各種信息混在一起,怎么還能讓自己宣傳能夠脫穎而出,這是很重要的。不過,華為從來不去做引導“花粉”做不理性的事情。
5、國際化:掌握專利的游戲規則
小米等國產手機進軍印度等市場并非一帆風順,甚至遭到訟訴,趙明認為,在走向國際化過程當中,華為尊重知識產權,尊重全球專利游戲規則,因為華為融入到整個游戲規則當中,走向全世界不會成為阻礙。
財報顯示,2014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2882億元,同比增長20.6%;凈利潤279億元,同比增長32.7%。其中海外主體業務收入超過17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在全球所有LTE網絡中,華為建設了超過174張4G網絡,建網數量世界第一,占46%市場份額。同時,在全球所有核心4G專利中,華為擁有的數量占比達25%,而華為自有的授權專利已達38825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
目前,榮耀是進入全球74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目標今年海外銷售600萬臺智能手機,全球計劃4000萬臺,海外占比15%左右。在加速海外化進程中更重要深化,華為以后會重點發展一些國家和地區,涵蓋了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歐洲幾大國,日本等一些國家。
6、價格戰:違背了商業原則
幾年前,國產手機前赴后繼在搞“價格戰”,余承東當時提出精品計劃還遭到了諸多質疑。而今天看到華為轉型精品戰略成功了,于是放棄“小米模式”開始追趕華為。對此,趙明認為“低價競爭的策略違背了商業原則。”
“所謂的良性競爭就是產品的質量和產品的服務,能夠給客戶帶來一些非常好的體驗。”趙明舉例子說,今年的6.18網購節榮耀獲得銷售雙料冠軍,就是很好的證明。在6.18有一篇文章是《致消費者的一封信》,希望榮耀能夠給手機行業加一份榮耀,就是希望未來能夠避免價格戰。因為“價格戰”最終損害的是對產品的投入,希望整個手機行業能夠促進良性競爭。
7、華為前景:以客戶為中心而非股東。
雖然在華為公司有7萬股東,按照任正非的管理理念,領導不重要,老板不重要,用戶最重要,你要面向用戶,屁股對著老板。譬如,在做3G時候可以投入十年不賺錢,公司可以持續投入。可能在很多追求眼球利益的企業當中,這個產品線早就被砍掉了。
《人民日報》08月03文章“豆腐必須首先是豆腐”稱,面對喧囂洶涌的互聯網浪潮,任正非認為:互聯網沒有改變事物的本質,現在汽車還必須首先是車子,豆腐必須是豆腐。正是基于這種清醒的認識,華為在積極擁抱互聯網的同時,咬定研發不放松,在智能手機軟硬件創新和品質打磨上下功夫。華為不僅堅持把每年營收的10%投入研發,還提出了從“工程師的創新”向“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創新”的戰略轉變,在進行技術開發的同時加強基礎科學和基礎工程技術研究,以謀求更具根本性和顛覆性的創新。華為智能手機之所以能后來居上、后勁十足,與其堅守“創新為本、品質為王”的理念密不可分。
觀察:
華為終端不斷超越并非偶然
“城頭變幻大王旗”,余承東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未來3-5年全球大部分手機品牌將會消失。而華為終端具有王者風范,只要能夠存活下去,就會成為行業的王者。
不錯,華為確實有成為王者的底氣和風范。幾年前,在國際上,華為遭遇到歐美的圍追堵截,在輿論上,華為不斷被媒體妖魔化。然而,華為無線領域營收卻成功地超越了愛立信,這在幾年前沒有人會相信。而今天,用任正非的話說,“我們的競爭對手,就是我們自己……”
華為走出藩籬,走向成功并非偶然,主要理由是:
其一、高層逐漸互聯網化。從筆者接觸華為10多年來,華為高層從任正非到員工逐漸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節奏。尤其時“大嘴”余承東已成為手機行業的明星,每次采訪余承東,無論是社會媒體、行業媒體以及自媒體都顯得很興奮。與雷軍“自我表揚”不同,余承東處處揭華為的“傷疤”。譬如,最近的一次采訪,有媒體的標題為“華為終端四年來都做對了什么?”將華為失敗的一系列產品逐個進行羅列,深挖華為的“痛點”。其實,這些都是余承東在媒體群體采訪放出的猛料,對自己的短處不再避諱。
其二、精品戰略逐漸被國人接受。正如名導馮小剛說,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永遠是國產東西應便宜,進口都應該貴。為什么呢?進口的東西做得精、質量好,國產的東西糙,所以便宜一點,我少花錢了就不要求質量,糙點就糙點,這是長期形成自己產品和國外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格差異。余承東早在幾年前就反對“白菜價”手機,“一意孤行”要打造精品手機。當然,當時就遭到了諸多產業鏈人士的質疑和發對。華為mate7的成功并非偶然,今天華為終端每月超過1000萬的銷量,可以證明放棄機海戰術,走精品路線是對的。華為2014年研發投入408億元(折合66億美元),占當年營收的14.2%,較2013年大幅增長29.4%,向業界“秀”了自己的肌肉。
其三、余承東的“唐吉可德”情懷,已成為華為所向披靡的精神動力。在國際市場,中興和華為早已成為中國制造的標志。然而,華為手機起步遲,一直向中興學習,余承東預計今年華為消費終端營收將從去年68億美元增長到90億美元,而這一數據將中興遠遠地拋在后面。事實上,筆者與華為人接觸,他們聊的話題也不再是中興、小米,無論魅族、酷派。由此可以看出,華為終端的“野心”不再是超越小米、三星,而是全球第一的蘋果。在互聯網上,一些網友評論認為,超越蘋果這是一個夢想,甚至是一個笑話。在你看完愛立信與華為10多年來風云變幻后,你就不會覺得超越蘋果是一個笑話,而是有可能成為未來幾年的真實歷史。
不過,激進的華為也有其軟肋,譬如太過于狼性,會引發過度解讀,遭到歐美的打壓,在所難免。另外,全球整個通信市場利潤每況愈下,手機行業遭遇“紅海”,而新的互聯網公司不斷涌入,未來華為如何在“互聯網+”有新領域的突破(譬如,余承東說的下一代手機;智能穿戴,還是?),如何保持持續性的增長?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考驗著年輕而激進的華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