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總裁談工業4.0:日美比中國更適合作制造基地
“制造業過去一直在追求廉價勞動力。但最近,廉價勞動力的重要性有所降低。提高生產效率和靈活性的新技術在不斷進步。美國和日本的生產成本過高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7180.htm通用電氣公司(GE)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CEO)杰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在2015年7月9日于東京舉辦的活動上強調了這一觀點(圖)。在制造業領域,利用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開展生產的做法一直十分活躍。但GE的高層相信,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GE正在推進通過安裝大量傳感器使各種工業設備網絡化的戰略,也就是利用軟件分析海量數據,減少故障,提高生產效率的“Industrial Internet(工業互聯網)”。
而且,包括運用3D打印機制造飛機發動機部件、向全世界征集產品開發創意的“開放式創新”在內,GE還在積極推行制造革新的新方法。通過利用這些新方法,制造商將無需一味地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在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展制造將變得非常容易。那么,掌握制造革新關鍵的是什么呢?
“軟件和分析最重要。(生產硬件的)制造商也必須向利用軟件進行分析的公司轉型。現在,(發電等使用的)燃氣輪機配備200~300個傳感器。飛機在飛行時,也可以收集海量信息進行分析。靈活運用海量數據,可以得到豐厚的價值。GE如果不能在軟件方面取得成功,將會錯失一個千載良機。”
伊梅爾特認為,經營硬件的制造商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認識到軟件的重要性,提高對傳感器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
伴隨著這樣的變化,制造業將比過去更加服務化。“商務模式掀起了創新。在技術發生變化同時,業務的開展方式和進入市場的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一切都必須通過服務提供。顧客將不再是購買產品,而是為使用產品而付費。商務模式也必須相應地作出靈活調整”。
伊梅爾特強調,在制造領域風云突變的時代,對于大型工業設備企業而言,重要的是要像硅谷的風險企業那樣不怕失敗,向不斷挑戰新事物、具有速度感的企業文化轉型。
“GE正在推進‘快速決策’(Fast Works)計劃,目的是盡快向市場投放產品。聽取顧客的聲音,盡早修正失敗,提高產品的完成度。不能‘大而遲緩’,速度非常重要。”
伊梅爾特認為,如果不改變企業文化,那么市場就會被在制造領域存在感越來越高的新興風險企業搶走。
“GE也在向硅谷的風險企業學習。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更加廣闊的世界。傾注與風險企業一樣的熱情,向新事物發起挑戰,從失敗中學習經驗。固步自封是非常大的問題,會使我們成為初創企業鎖定的目標。”
在被稱作“第4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制造商要像在競爭中取勝,離不開與各種各樣的伙伴合作。伊梅爾特把希望寄托于擁有豐富技術的日本制造商。
“為什么我們想與日本合作呢?因為日本企業在傳感器和控制技術領域,具有成為領袖的素質。當然,要想實現發展,必須要改變老舊的組織和企業文化,推進新的創新。不只是美國,德國和中國也在爭當(新工業革命時代的)領袖。日本也必須思考在這方面能做些什么。要想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取得成功,日本企業也要開放智慧,在新的時代,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十分重要。”
GE是經營發電系統、飛機發動機、醫療器械等的世界最大規模的企業。伊梅爾特明確擺出了大膽分拆過去的重要收益來源——金融業務,將經營資源集中到制造產品的姿態。在這位整合硬件和軟件,致力于掀起新制造革命的“巨人”的身上,應該有許多值得日本企業借鑒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