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前手機預裝軟件探查:誰剝奪了我的卸載權
現在使用智能手機的人數已經超過一半之多,就連老人及學生的手機也大多為智能手機,那么面對如此龐大的“智能”團,其潛在隱藏的“危險”也是大部分人知曉的事實,但卻無力拒絕。那么近年來,由于APP運營商預裝需求大于刷機商預裝能力,裝機成本也是一路飆升,而手機銷售渠道,刷機商等也都成為了見縫插針的關鍵樞紐。一般情況下,手機一旦被刷機,無論用戶是否將其激活,渠道商都會從中獲取相應利潤。而作為消費者,無論是從營業廳,還是手機門店或者其它渠道買來的新手機,第一次使用就會發現很多預裝軟件已經悄然光顧了手機,而且很難卸載清除!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0701.htm值此2015年3.15前夕,為保護消費者權益,我們一起來探查行業秘密,試問一下:誰竊取了我的信息?—手機預裝軟件之所以被定義為不合理,多是因為隱藏諸如占據大量手機內存,軟件自動聯網消耗流量,甚至預置木馬引起隱私泄露的危險,所以應加以警醒。可是是什么可以讓智能手機偷偷蒙上我們的眼睛,還讓你猜不到他是誰?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誰剝奪了我的卸載權?下面我們共同探查:

探查—品牌手機預裝率
手機軟件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在移動互聯網市場中,APP運營商為提高自有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選擇“網遍手機,搶占先機”,也就是在手機到達目標用戶前預裝自己的軟件。但是第三方刷機通常存在不安全因素,很有可能會破壞掉系統的穩定性。那么根據消費者委員會提供的一則報告,通過數據可清晰了解到:消費者投訴的集中點在于手機預裝會在后臺消耗流量,耗電,占據手機內存,然而這些預裝軟件只有root權限后才可以卸載,雖然市場中出現了像rom助手這類功能比較強大,能夠做到一鍵root權限繼和卸載預裝軟件的輔助工具,可是一旦通過root權限處理,品牌返修點通常就不在遵守保險義務,這讓很多消費者感到無奈!
那么在中國市場流通領域中,有關手機預裝軟件,其中國內外主流品牌手機也是紛紛中招,其中有近97.5%的大品牌手機都存在第三方預裝軟件,安卓系統的行貨手機的預裝軟件少則一兩種,多則十幾種,而水貨手機由于原裝原封少,所以被預裝軟件的情況并不多。但是我們都知道,水貨手機無法享受“三包”政策,為何他被安裝預裝軟件的情況卻比較少呢?原因很簡單:水貨手機流通環節比較少,它主要從境外走私,整機組裝再到門店銷售,即使安裝預裝軟件,也只有門店環節才可以觸碰。

探查—手機預裝軟件“無孔不入”
手機每條銷售渠道環節較多,給APP運營商帶來了更多“無孔不入”的機會,可以說手機從出廠就開始被無限預裝,無限卸載。不信可以做一次實驗:用同一部手機反復刷機,假如刷五次,那么五次都會被置入新的預裝軟件。當然在工信部的嚴格監管下,廠商操作逐漸規范化,能夠竊取用戶信息的惡意軟件也基本被逐出品牌市場。那么除此之外,被安裝在消費者手機中的預裝軟件可以是手機廠商自己內置預裝軟件或與APP軟件方通力合作所為,當然也包括通訊運營商。其中刷機商直接在手機銷售渠道中下游切入進行預裝,及反復刷機在預裝產業鏈上都比較常見。其中rom助手相關專業人士透露,預裝軟件雖然無孔不入,但卻并非很難卸載,當然內置也不是難事,但是為保護消費者權益,預裝軟件必須確保經過嚴格檢測,否則無孔不入的則是難以驅除的“寄生蟲”!

探查—預裝軟件的秘密
在去年,央視3.15就曾披露,每款預裝軟件根據門類,是否可卸載需求來收取每部到達手機的費用不低于1.5元。其中中小型渠道商會有兩個軟件推入系統層,并且無法直接卸載,它們主要按照激活數量達到18%的總數來計算,照這樣算下來,渠道商可以通過每部手機獲取3元利潤,這種用行內話來說叫“包機”。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模式,那就是“刷機”,刷機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一般適合有經驗且出貨量在每月十萬部手機級別的大型渠道商,刷機可以置換整個原有手機系統,而新系統與原系統的區別就在于是否被置入了預裝軟件,這樣的模式可以讓一大半的預裝軟件都留在系統層,不管消費者是否激活軟件,渠道商都會從中獲利。
探查—《3.15》消費者如何擁有卸載權
綜上所述,手機預裝等同于無孔不入,消費者很難享有卸載權,雖然工信部發布過相關通知及限制令,但是更多只是倡議,卻無實際約束力,不過經過后來的補充,要求生產廠家申請進網的智能終端中預裝的軟件應附有相關信息。但是探查發現,歸攏各品牌手機,目前僅有5家手機參數欄內注明內置軟件應用,不過雖然如此,工信部仍在嚴格把控,而市場中的很多卸載工具也在嚴密堅守,同時rom助手攜手配合工信部及相關部門,為用戶自由卸載手機預裝軟件的權利保駕護航,力爭歸還消費者的卸載權。此外,作為消費者,即我們用戶本身,要有意識的安裝相對安全的軟件來保護自身權益。
c語言相關文章:c語言教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