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為何進入中國阻力重重
Apple Pay(蘋果支付)是蘋果公司最新發布的一項基于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NFC)的手機支付產品,可以通過線上與線下兩種模式實現支付,線下模式是在實體店實現銀行卡的非接觸聯機支付,其實質是傳統銀行卡支付的“手機刷卡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9771.htm近日,中國建設銀行在云南普洱和西雙版納分別推出了Apple Pay商戶體驗點,這讓人們紛紛猜測,Apple Pay進中國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建行在云南的Apple Pay試點只是建行完成了VISA外幣卡的NFC收單POS機改造,刷的還是美國的銀行卡。
Apple Pay進入中國阻力重重。此前據財新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中國銀聯從今年初就開始醞釀與蘋果公司合作,原計劃于今年3月前會正式推出(相關報道詳見本刊2014年第39期“蘋果改寫NFC命運”),但目前這一計劃已經擱淺。
中國監管部門表示“不干涉”,實則對蘋果公司沒有向監管部門報備一事表示不滿,并對Apple Pay的信息安全問題表示擔憂。對于銀聯而言,放開自己的收單體系也讓其頗為踟躕。對于各家銀行而言,高昂的費率使其“毫無動力”。
至于此前熱議的Apple Pay和支付寶的合作,也僅僅流于指紋輸入一項功能,并不能對Apple Pay進入中國發揮任何實質作用。
監管層和銀聯均持疑慮
Apple Pay于2014年10月在美國上線,用戶可在商戶的應用程序以及商店、餐廳、交通服務商、加油站、便利店和所有蘋果商店(Apple Store)在內的非接觸式支付點進行支付。
據財新記者了解,Apple Pay和銀聯的談判陷入了僵局。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監管層并未干涉此事。“蘋果公司和中國金融機構合作,卻不向監管機構報備,做出來的東西是否合規也不知道。”該負責人同時表示,Apple Pay還是應當遵循中國的金融行業標準和信息安全要求。
按照監管部門要求,一方面,Apple Pay要遵循央行PBOC3.0的金融IC卡標準。PBOC3.0是中國目前執行的金融IC卡標準,也是銀聯的標準。但據財新記者了解,Apple Pay在中國計劃并非完全按照PBOC3.0標準。業內人士也稱,“這件事銀聯也推不動。”
另一方面,Apple Pay要符合中國信息安全標準,例如數據中心必須設在中國境內。“數據中心設在中國境內,首先是為了防止數據外流;另外如果中國的交易都是在國外處理,假如哪天網絡斷掉,交易就無法進行了。”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
監管層近期撰寫了一份關于Apple Pay的內部報告。其中,報告關于卡標準問題提出幾點疑慮:第一,如果Apple Pay進入中國,Apple Pay內置芯片是否符合PBOC3.0標準尚不明確;第二,Apple Pay使用的近場支付技術是否符合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技術標準,是否能夠與國內受理環境適配尚不明確;第三,國內尚無金融領域電子令牌的(Token)技術規范;第四,生物驗證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安全性以及相關應用技術標準等均需探索。
銀聯的態度又如何?2014年11月,蘋果商店正式接受銀聯支付,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銀行業和Apple Pay的合作為期不遠。監管層也認為銀聯是Apple Pay進入中國的不二合作伙伴,“一方面,銀聯旗下支持近場支付功能的POS機在國內占有最大份額;另一方面,銀聯主推的近場支付全終端解決方案,在技術層面可與Apple Pay實現無縫對接。”
銀聯總裁時文朝曾公開表示,銀聯與任何企業合作都是可能的。但業內人士認為,銀聯內心并不向往這次合作,“一旦將Apple Pay放入中國,影響深遠。對銀聯來說,等于把多年苦心經營的收單體系開放出去。和蘋果的合作,很難說最終誰掌握主導權,銀聯肯定希望這套體系控制在自己手里。”
監管層也在報告中指出,“對于銀聯來說,與蘋果合作,可以更快地推廣其‘銀聯閃付’業務,但在合作過程中,應當爭取掌握利益分配話語權。”
高費率
僅僅監管層和銀聯的態度不足以決定Apple Pay在中國的去留。在這個問題上,每家銀行都有話語權。
2014年底至今,蘋果公司分別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等八家銀行進行了合作談判。當時有媒體報道稱,“蘋果Apple Pay移動支付繞開銀聯直接對銀行采取各個擊破。”據財新記者了解,此類報道實屬誤讀,蘋果公司和各家銀行的談判,依然是基于和銀聯合作的基礎之上。
在美國,盡管Apple Pay和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三大卡組織直接合作,但細心人可以發現,接受Apple Pay的并非這三大卡組織的所有會員銀行,其最初上線時只和五家銀行(美國銀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第一資本銀行和富國銀行)合作,距離其承諾將支持美國500家銀行相去甚遠。
業內人士表示,Apple Pay和卡組織合作只是擁有了其清算網絡的“空殼”,但具體和每家銀行還是得逐一簽合作協議。在中國也是如此,并非銀聯首肯就萬事大吉,必須要有具體的銀行配合才可以。
在蘋果公司與某商業銀行的會議中,財新記者了解到:“蘋果公司希望與銀聯在技術平臺開發及安全性方面簽署協議;同時與各發卡行在市場營銷、軟件開發包、知識產權保護及商業條款上簽署協議。”也就是說,Apple Pay在中國還是和銀聯做系統對接,和各家銀行所談的只是商務合作。
但據財新記者了解,蘋果公司和中國各家銀行的談判并不順利。如何分錢是橫在蘋果公司與銀行間的一道障礙。在美國,Apple Pay的收費模式基于現有信用卡和借記卡收費結構,從發卡行收取費用。對于信用卡交易,美國商家一般會支付總交易額2%的手續費,Apple Pay每次收取交易金額的0.15%;對于借記卡交易,Apple Pay收取固定費用,即每次交易收取0.5美分。
中國的刷卡收費體系不區分信用卡和借記卡,統一從商戶端收費,收費參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有關標準。按照國家發改委2013年1月21日發布的《關于優化和調整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通知》,各行業的刷卡費率都比此前有所下調,其中餐娛類費率為1.25%,一般類為0.78%,民生類為0.38%。
那么,商戶支出的上述費率歸誰所有?按照中國的“721”行規,是發卡行、收單行、銀聯分別拿其中的70%、20%和10%。按照費率最高的餐娛類1.25%計算,發卡行拿其中的七成,也就是0.875%;按照費率最低的民生類0.38%計算,發卡行拿到的只有0.266%。
“Apple Pay 0.15%的手續費在美國并不算高,因為美國的刷卡商戶端手續費高達2%-3%,但中國這個費率就太高了。”一位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據業內人士稱,目前最有意愿和Apple Pay合作的是客戶普遍年輕化的招商銀行。據外媒報道,目前只有招行完成了對Apple Pay支持的測試工作。
對于傳統大行而言,可謂“毫無動力”。“大行的線下POS市場已很成熟,沒有必要分出這么大一塊利潤,只為讓少數客戶多享受一種時尚的付款服務。這對大行的服務沒有質的提升。會有多少人因為想用Apple Pay來開大行的銀行卡?我覺得不多。”某大行人士表示。
“如果有一天Apple Pay成了制約大行發展的瓶頸時再合作也不遲,現階段是沒動力合作的。”該人士表示。
支付寶不會取代銀聯和蘋果合作
自2014年10月起,蘋果公司CEO 庫克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都對外放出風聲,表示正在洽談合作。當時市場對此事有各色解讀,有聲音認為支付寶將取代銀聯成為Apple Pay在中國的合作清算機構,也有聲音認為這是庫克脅迫銀聯的“煙霧彈”。
據財新記者了解,雙方的確曾多次洽談合作,并且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接觸。“我們雙方在持續保持接觸,很多項目都在孵化當中。”支付寶人士表示。
然而,支付寶并不可能取代銀聯,成為Apple Pay在中國的合作清算機構。
在最新版的iOS端支付寶錢包APP中,已上線Touch ID指紋密碼功能。在更新8.4.0.120216版本后,通過前往支付寶錢包-財富-點擊右上角“設置”-指紋密碼-打開,便可設置成功。這個不易留意到的細節,正是此前瘋傳的蘋果公司和支付寶的合作。“Apple Pay就是指紋驗密+NFC支付,這次蘋果公司和支付寶在指紋驗密領域率先開展了合作,蘋果公司希望通過此舉擴大TouchID的影響力。”支付寶人士表示。
這個答案也許沒有人們此前設想的令人興奮。但事實如此,支付寶目前并沒有能力涉足NFC支付領域。“線下NFC支付對支付寶而言太重了。我們在這個環節中是有缺陷的,我們沒有線下收單體系。一臺線下POS機的成本要上千元,我們承擔不起這樣的費用。”支付寶人士坦言。
NFC支付專家、中銀通支付公司移動金融負責人陳建偉認為,“目前,支持支付寶線下支付的只有部分便利店和自動售貨機,而且是二維碼支付。以蘋果的‘完美主義’,怎么可能在一個國家推出Apple Pay,卻只能在便利店使用?”陳建偉表示,互聯網公司提供的片面服務,和蘋果的價值觀很難融合。
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亦對財新記者表示,盡管Apple Pay是錢包,放誰的卡或賬戶都可以,但支付寶的問題在于受理端線下商戶太少,銀行POS機又不支持,這會大大限制發展。
Apple Pay高昂的費率是支付寶與之合作無望的另一因素。0.15%的費率對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更是“天價”。“因為最初沒有參照銀聯的費率標準,國內線上支付的定價很亂,但整體偏低。”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表示。
據財新記者了解,第三方支付機構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不分行業,而是根據產品、流量等而異。例如,支付寶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包括遠場支付和近場支付)從0.7%到1.2%不等;微信支付從商戶端收取的費率為0.6%;包括百度錢包、易寶支付等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收費從0.3%到0.5%不等,甚至百度錢包還推出了PC端零費率。
在成本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是和各家銀行建立單獨支付接口,每家銀行的價格不同,據財新記者了解,費率在0.2%左右。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盈利,正是商戶和銀行之間的利差。然而,扣除成本以及對鐵路部門等大客戶的免費服務,第三方支付機構利差十分微薄。
“因此,如果讓支付寶來承擔Apple Pay 0.15%的費率,我們肯定承擔不起。”支付寶人士表示。
如果讓發卡行來承擔Apple Pay 0.15%的費率,更是不現實。如上文所述,發卡行收取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費率本就只有0.2%左右,據大行電子銀行部人士稱,現在線上支付市場非常激烈,很多都是從分行拿到接口,各家銀行為了存款資源瘋狂打價格戰,許多銀行的費率都降到了0.1%甚至更低,根本不可能承擔0.15%的“天價”。
云南Apple Pay亮相原委
目前Apple Pay在中國的亮相,卻是走了一條“尷尬渠道”。2015年1月15日,建行在云南普洱舉行“外卡收單終端率先全面受理Apple Pay發布會”;次日,建行在云南西雙版納曼弄楓大佛寺售票口進行了Apple Pay商戶體驗。
“這件事情的實質是建行完成了VISA NFC收單的系統升級,也就是說,軟件升級后的建行POS機可以接受VISA卡的NFC支付了。”業內人士表示。
VISA中國區副總經理、創新產品總經理龔亮表示,不同卡組織的NFC支付有自己的標準名稱,比如VISA是PayWave,MasterCard是PayPass,銀聯是閃付。有NFC支付功能的手機相當于一張可進行非接觸支付的芯片卡。
“其實交通銀行等銀行也已經完成了VISA或MasterCard的NFC收單的系統升級。”業內人士表示,近兩年新出的POS機硬件本來就支持,各銀行只是將POS機回收做軟件升級。因此,像建行在云南普洱所演示的Apple Pay,其實就相當于刷VISA的外幣卡。
目前在中國境內,可以刷外幣芯片卡的POS機具大多布設在高級酒店、餐廳等涉外場所。業內人士認為,刷外幣芯片卡的POS機很難進一步推開,這也是由于高昂的費率決定的。
“外幣卡的收費標準沒有統一規定,是各卡組織自己決定的。目前平均收商戶2%,遠遠高于國內卡的刷卡費率。除此以外,由于是美元結算,還涉及結匯的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因此除非是有這方面需求的涉外場所,否則普通商戶不會接受如此高的費率成本。
同時,盡管Apple Pay和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三大卡組織合作,卻只接受這三大卡組織在美國發行的銀行卡,中國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卡尚不能在Apple Pay上使用。
據監管人士透露,目前在中國境內刷外幣卡沒有限制,但今年清算機構開放之后,規則會有一些變化。
pos機相關文章:pos機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