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義肢揭秘: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
在多倫多大學的這間房內,到處擺放著3D打印人體假肢。Ginger Coons是一名博士生,他拿著一款綠色義肢為我們解釋它的獨特之處。最新的3D打印義肢已經超過預期的強度測試效果,和傳統假肢一樣堅固抗壓。盡管如此,Coons和Matt Ratto副教授仍在為不同體重的用戶研發最佳義肢厚度、適應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6515.htm經過反復研究測試后,他們越來越接目標了:通過設計簡單、低成本的掃描、建模、制作、裝配流程,為發展中國家的用戶提供3D打印小腿。而所有3D打印義肢會于下個月在一家烏干達醫院(CoRSU)進行首次測試。
2013年7月,Ratto開始著手該研究項目。但他和Coons并非簡單地將他們的設計、軟件和使用說明拋出來就歇工了:這是因為目前的技術還不能自動適配所有用戶的情況,比如體重。同其它義肢研究人員和制造商一樣,為了弄明白如何將3D打印變得自發適配、操作簡單,Ratto和Coons拆分細解了3D打印流程。
Ratto 在接受采訪中表示:“社會關系占了很大比重,其重要性和設計研發技術相當。社會和技術這兩個因素是相互交織的,不能拆分它們。而這恰恰是這類技術項目的難點。”
3D打印義肢與普通3D打印不同,因為已有傳統的義肢存在了。不可能簡單地從Thingiverse(在線3D物體文件儲存)下載設計就能改變世界。Coons稱:“談到科技的適用性,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用戶對象的情況都是各異的。"
由此,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研發科學家Jon Schull 成立了3D打印社區e-NABLE,參與者包括制造商、工程師、醫療人員、教師、學生、藝術家、慈善家以及家長們,致力于為手部殘缺的人們設計、定制、制作3D打印手。尤其對殘疾孩童幫助大,無需再為昂貴的傳統義肢發愁了。
Schull表示:“我們已經招募了3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同參加制作過程,并為我們宣傳該技術,讓世界看到我們的新技術和渠道如何與現有的醫療和商業渠道互補。”換言之,e-NABLE將與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入3D打印義肢技術。
志愿者們分工明確,有的拿出自己的3D打印機并為義肢手掌打印一些部件材料;有的負責裝配這些部件,而醫療人員則負責檢驗成品義肢是否適配、符合醫學構造。12月,學校里的童子軍們也志愿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裝配3D打印手。
Schull表示:“我們一直在努力簡化整個流程,沒有理由去讓一個需要義肢的人學會自己設計、定制或制作適合自己的類型。”
在烏干達,Ratto和Coons計劃在一家醫院里測試去年完成的一款設計,旨在簡化掃描、建模和打印流程。Ratto還展示了用Python語言編寫的神奇軟件,目前還在開發中。它能在掃描過程中通過文本和視頻來引導醫護人員,其中采用了第一代Kinect的感應儀,然后再進行義肢建模。 醫生將利用項目合作軟件Autodesk(也稱Mesh Mixer)來定制每一個義肢。最后進行澆鑄掃描,打印出義肢。
Ratto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醫院方直接發送掃描給我們,或我們設立一個服務點。”
但問題來了:按上述方案實行,就意味著非洲本土醫院和專家沒有掌握研發這類義肢的機會了。所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CoRSU作為一個培訓中心,讓本土醫院掌握該技術。
Ratto和Coons將放眼全球,希望在明年在烏干達建立起首個3D打印實驗室后,能在后續12個月中制作至少65個打印義肢給殘疾孩童們。他們表示不會搬一個山寨實驗室到烏干達醫院,而是引進實實在在的技術,力求長足發展,各方還會進行技術學習、反饋等。
下一階段的重心是考慮如何做成產業規模化,因為單靠一個實驗室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我們追求社會創新,打造社會型創業公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