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濤到瀾起看大陸半導體銳變之難
2000年,美國IDT公司以8500萬美元購并新濤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這應當是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第一筆國際并購案,雖然是被并購,卻開創了有史以來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先河,因為經歷過文革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幾乎一片空白。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5987.htm1998年1月,新濤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主體新濤半導體公司在硅谷成立,由上海華虹微電子集團、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公司———華登國際投資集團、日本野 村證券公司等共同投資940萬美元,1999年4月新濤向日本松下公司銷售第一批產品,從而開了中國設計的芯片出口發達國家的先河,老杳記得不錯,新濤科 技的產品應當是電話機上使用的芯片。
2014年11月20日,上海浦東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宣布聯合中電投資完成對瀾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納斯達克[微博]:MONT)的收購。 在該并購交易中,瀾起科技的估值約為6.93億美元。雙方于2014年6月11日簽署了《并購協議》,瀾起科技股東于2014年7 月31日召開的公司股東會議上批準了該項交易。
浦東科投私有化上海瀾起是自繼展訊銳迪科之后去年開始大陸集成電路公司從NASDAQ私有化回歸的最新案例。
有朋友該問,兩個都沒錯,有什么必然聯系?
當然有,而且不僅僅從當初新濤的8500萬美元升級到瀾起的6.93億美元的提升,也不僅代表了過去十五年大陸半導體產業的進步,老杳這里說幾組數據:
1、上海瀾起CEO楊崇和是當初新濤上海被IDT收購時的總經理,新濤CEO是香港人,楊崇和當時是新濤科技的第三號人物。
2、瀾起科技的副總裁常仲元當初是新濤科技的副總經理,目前瀾起科技幾乎一半的總監來自新濤科技
3、當初在新濤員工總數100多人,現在有超過20多個就職瀾起。
與大陸很多半導體界創業者都是一清二白不同,歐美及臺灣等比較成熟的市場半導體創業者一般都是在另一家成功創業的公司完成個人的原始積累,二次創業不再是 為生活所迫而完全處于個人興趣,從新濤完成了原始積累的楊崇和顯然也是符合這一規律,這種創業模式之所以成功概率較高,原因在于創業者的心態會相對平和, 也更有長遠規劃實施的可能。
大陸這些年集成電路產業創業公司很多,有很多能在幾年之內走向上市或者盈利的公司,表面上一片繁榮,不過如果深入了解大陸半導體產業的現狀,其實并沒有那 么樂觀,原因在于即使很多公司上市,其實并沒有太多核心技術,很多公司甚至是依靠從其他公司偷竊或模仿來的一兩款產品便可以實現上市。
表面數據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營收很高。據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提供的數據,在全球產業復蘇的大背景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今年取得快速增長,上半年銷 售額1338.6億元,同比增長15.8%。其中,設計業銷售額428.2億元,同比增長29.1%。不過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其實并不多,大陸如此特殊的 產業生態更多源于大陸作為全球電子產業制造基地的背景。
沒有核心技術的結果就像聯發科CEO蔡明介所言會出現大量的一代拳王,碰巧一個產品的開發成功會造就一個公司的輝煌,但很難讓公司的輝煌持續下去,前幾年大陸集成電路公司一直延續著集成電路公司上市便面臨營收下滑的規律也驗證了這一點。
不少朋友知道當初上海瀾起成立Intel是投資者之一,不過知道Intel投資瀾起因為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的朋友額能不多,不過瀾起到美國NASADQ上市卻不是因為內存緩沖芯片的業績,之所以能成功登陸美國,瀾起絕大部分營收來自于與內存緩沖并不相關的機頂盒方案。
據說今年第四季度瀾起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的營收將占到瀾起總營收的一半,而2015年這款當初吸引來Intel投資的產品營收將超過一億美元,公司成立十年之后,楊崇和當初的夢想才真正實現。
作為服務器的核心芯片之一,瀾起第一家拿到DDR4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的Intel認證,瀾起也因為這款芯片成功立足這個產業,不過走過的路實在艱難。
上海瀾起2004年成立并獲得Intel的投資,2005年首款DDR2 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上市,可惜因為上市較晚并沒有獲得客戶的青睞,與其他領域不同,內存緩沖芯片要成功進入主流市場需要經歷嚴格的認證過程,首先要經過服 務器處理器廠商如Intel的認證,然后需要經過內存條提供商如三星的認證,最后還要經受服務器廠商的認證,經過三輪認證后才能獲得合格供應商資格,當然 未必能獲得真實訂單。
2010年瀾起基于DDR 3的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終于抓住了行業的尾巴,也通過了各種廠商的認證,不過還是沒能趕上這一波潮流,雖然2011年出貨量超過100萬片,這些營收并不足以讓瀾起實現盈利。
2013年瀾起推出DDR4服務器內存緩沖芯片,并第一個獲得Intel的認證,據傳至今為止瀾起DDR4內存緩沖芯片已經獲得全球主要服務器廠商如 IBM、HP、apple及Google的認證,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2014年內存緩沖芯片營收占據公司整體營收過半,經歷了十年磨一劍,瀾起終于成 為全球內存緩沖芯片的領頭羊。
回顧瀾起的發展歷程,老杳并沒有花費太多篇幅講述這些年將瀾起帶到NASAQ上市的機頂盒業務,如果沒有機頂盒業務也許瀾起根本無法活到今天,老杳想說的 是要在集成電路某一領域真正擁有獨步全球的核心技術,沒有長時間的研發、市場積累根本不可能實現,這一點恰恰與過去幾十年大陸半導體行業急功近利形成強烈 的反差。
做企業需要核心技術,不過首先需要生存,過去十年瀾起從政府獲得的資金支持并不多,公司主要收入都是依靠市場特別是機頂盒市場的積累,公司成功將短期收益與長遠規劃結合在一起,才真正實現了從機頂盒業務向服務器內存緩沖業務的升級。
此次浦東科投和中國電子聯合私有化上海瀾起,瀾起也由一家在NASAQ上市的民營公司成功銳變為一家國有控股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據說私有化后浦東科投、 中國電子及瀾起管理層三分股權,不僅讓瀾起擁有了國有身份可以享受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大規模扶植發展的盛宴,又可以保證公司管理層團隊的持續穩定運營,據 傳實現完美轉身的上海瀾起有可能很快在香港再次上市,為今后公司大踏步發展奠定基礎。
一個國家一個產業的成功需要一批成功的企業,更需要一批經受過市場驗證的企業家,一個國家一個產業真正崛起不僅僅依靠銷售額,其標準更要看有多少銷售額來 自于擁有核心技術的產品,簡單的低層次生產不能帶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真正繁榮,從新濤到瀾起,我們看到這個銳變過程其實不容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