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張到像素:電子閱讀器發展之路
《華氏451度》的作者雷•布拉德伯里曾說過:“沒有任何一臺計算機能與書相比。”或許,不論科技技術發展到何種程度,紙質書籍都不會被取代,因為研究已經表明,紙質書籍更容易幫助人類閱讀和理解內容。當然,由于容量大、攜帶方便的特性,電子閱讀器成為更受歡迎的移動閱讀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3258.htm
一臺使用了電子墨水屏的電子書或許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它們也經過了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最終才進化到今天的樣子。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電子閱讀器的主要發展歷程。
機械百科全書

偉大的想法是不分年代的,當然技術的限制可能無法完全實現思想家們當時天馬行空的理念。在1949年,Angel Ruiz Robles便想到了使用一種新型圖書,來替代對于孩子們來說過于沉重的百科全書。“機械百科全書”是一種輕量級的、卷軸式的閱讀設備,將內容集中在一個手提箱中,方便攜帶。當然,這種概念雖然極富遠見,但仍不太實用,相當于一種原型機,并未形成廣泛標準。
電子文本格式誕生
1971年,Michael Hart獲得一億美元的研究基金,開始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使用Xerox Sigma V大型計算機進行研究。隨后,他決定將書籍電子化,開始制作電子版的《獨立宣言》,并發送給網絡上的用戶,這就是著名的“古騰堡計劃”,預示著電子書格式正式誕生。
第一臺電子閱讀器

索尼在1991年推出了真正意義上的電子閱讀器,相當于Walkman的延伸。這是一個大約1公斤重的設備,采用了折疊造型,看上去相當厚重。它內置了3.5英寸屏幕,使用磁盤作為存儲介質,隨機附贈了包括百科全書、健康及翻譯類的圖書,大約包括10萬頁文字及3、2萬張圖片。
當然,硬件本身并不便宜,售價約550美元,而額外的磁盤每張在20至50美元之間。較高的價格導致這款設備僅在日本市場獲得了小范圍的成功。
電子書時代來臨

真正的電子書時代于1998年開始,雖然僅有少數幾個實際設備上市。當時,NuvoMedia獲得了老牌書店Barnes & Noble,推出了Rocket eBook。這款電子書看上去像是平裝書的延伸,尺寸并不算便攜,擁有一塊支持背光的單色屏幕,可存儲最多16000頁文字,電池壽命則為17至33小時。
至于內容,用戶可以從Barnes & Noble網站下載,甚至還可以通過軟件將HTML網頁加載到設備上。
SoftBook

Rocket eBook在1998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SoftBook。設計團隊通過一個皮革封面來模擬紙質書籍的感覺,同時它也擁有更加便攜的機身。SoftBook還內置了網絡連接,無需連接電腦就可以從圖書供應商處下載內容。它的代價的600美元的設備價格、或是300美元設備/20美元月費的套餐價格。
不僅僅是電子書

在電子書剛剛興起時,一些移動設備如Palm早已經可以閱讀電子文本了。一些早期的電子書出版商為PDA開發了專用的電子書閱讀軟件,圖書價格大約為5美元一本。
互動功能出現

雖然早期電子書大部分面向消費市場,但商用產品也逐漸顯現。富士施樂旗下的帕洛阿爾托研究所開發了一種被稱為“FXPAL”的物理/數字文檔技術,支持手寫筆,用戶可進行標注、涂鴉等操作。這個理念日后也被索尼所借鑒。
更加消費化的個人數字閱讀器

Rocket eBook獲得初步成功的一個原因來自Franklin電子出版公司的支持,所以這家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硬件產品,稱之為“eBookMan”。它擁有很多技術上的突破,如支持MMC存儲卡擴展、音頻播放等,操作系統和軟件也相對靈活,允許用戶自行安裝其他出版商的內容。
電子墨水屏誕生

2004年,索尼在日本市場推出了搭載電子墨水屏的LIBRIe電子書,這種新型屏幕即便是在陽光下也清晰可見,成為未來電子書的標準配置。此后,索尼又開始在美國市場推出新型電子書,并推出了自家的在線圖書商店及專有格式,但不幸的是上市日期不斷延后,并未獲得巨大成功。
Kindle時代來臨

2007年,電子書技術已經趨于成熟,而亞馬遜開始計劃推出電子書業務,并發布了旗艦型的Kindle閱讀器。該設備一經推出便遭到搶購,五個半小時便銷售一空。同時,亞馬遜的無線圖書下載服務也已啟動,用戶可以獲得更方便的圖書下載方式。
Nook加入競爭

2009年,美國老牌書店Barnes & Noble也加入到競爭中來,正式推出Nook系列電子閱讀器,并收購了Fictionwise的電子書平臺,提供在線下載服務。這款設備基于Android系統,擁有兩塊屏幕:上方的電子墨水屏及下方的彩色屏幕,內置WIFI、3G連接,用戶可以隨時下載電子書內容。
電子書集成在平板電腦中

2010年,Barnes & Noble發布了一款全彩屏的電子閱讀器Nook Color,搭載觸摸屏,并支持音頻及視頻播放,實際上是針對iPad推出的產品。
巨頭格局初顯

Kobo也是歐美市場主流的電子書品牌,優勢在于價格更便宜。但在與亞馬遜及Barnes & Noble的競爭中,Kobo設備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如WIFI和3G連接,處于劣勢。而在2011年,Kobo正式被樂天集團收購,業務逐漸擴大。
Kindle Fire上市

2011年,亞馬遜正式推出平板電腦Kindle Fire,搭載全彩色觸摸屏及基于Android定制的操作系統,并在其在線商店新增了多媒體及游戲內容。
新一代電子墨水屏

雖然觸摸屏的多媒體電子書是一種方向,但很多用戶仍然喜歡電子墨水屏的傳統電子書。2012年,新一代電子墨水屏問世,擁有自發光特性,能夠獲得更加均勻的閱讀體驗。
柔性電子墨水屏

雖然索尼最終未能在消費級電子書市場獲得成功,但是對于底層技術的研發及商業領域還是擁有一定的熱情。2013年,索尼展示了其柔性電子墨水屏技術,13.3英寸的巨大顯示屏可折疊,更加輕便及耐用。
新的陣營已經形成

基本上,目前電子閱讀器的陣營已經趨于穩定。索尼繼續以底層技術為目標;Barnes & Noble專注于內容分發,聯合了三星推出Galaxy Tab 4 Nook;而亞馬遜則推出了游戲性能更強悍的Kindle Voyage,劍指高端市場。
總結
顯然,電子閱讀器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產品形態已經十分成熟。一方面,傳統電子墨水屏的電子書經久不衰,未來發展方向則是更靈活的柔性屏幕、更接近紙質書籍的閱讀體驗;同時,平板電腦也在突出閱讀體驗,并通過更廣泛的功能和擴展性吸引用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