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天線技術在CDMA系統中的應用
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系統的容量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指標。為了提高系統的容量,一般都采用分集、編碼增益等一系列技術,其中自適應陣列天線就是一種增加容量的新技術。 在碼分多址(CDMA)系統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61516.htm由于CDMA系統采用的是自干擾的工作方式,基站信號的波形和劃分不受頻率再利用格式的限制,而是由本小區和相鄰小區通話中手機受干擾的積累來決定。因此在基站的布放方式上應首先保證本小區的需要以及減少對相鄰小區的干擾。這就要求極化的信號波形要隨移動臺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基站能定向地產生比較狹長的波束,用以覆蓋高密度用戶的地區,并能追蹤移動臺的活動。在這方面目適應陣列天線就成了這種靈活基站技術的核心,特別是與時分多址(TDMA)系統相比,CDMA系統的反向鏈路不需要同步,因此更適合在CDMA系統中應用。
在CDMA系統中,反向鏈路是弱鏈路,用戶接收基站信號所受到的干擾比較小,而基站接收用戶的信號不僅會受到本小區其他用戶的干擾,還會受到相鄰小區用戶的干擾,再加上受陣列天線功率和體積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自適應陣列天線只能在基站中使用,而不在手機中應用。下面即對自適應陣列天線進行簡要的介紹。
1、自適應陣列天線的結構
自適應陣列天線由傳感器陣、方向圖形成網絡和自適應處理器(自適應方向圖控制器)組成。傳感器陣列由一空間分布的天線組成。其排列形成可分為直線形、平面形和環行。傳感受器陣接收到達陣列的所有用戶的信號后,通過方向圖形成網絡適應合并陣列后予以輸出,并從中取出占用同一頻帶、同一時間的各個用戶的信號,即“空間分集”。例如,環行自適應陣列天線一般由兩組8根或16根天線的陣列組成。與傳統的3扇區分集天線相比,自適應陣列天線沒有固定的“空間分集”的概念,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的“空間分集”。
自適應陣列天線的每一根都是全向天線,覆蓋面為360°。其外面的16根是接收天線,面的16根是發射天線。里面的16根是發射天線。每一根發射或接收天線都不單獨進行發射或接收,而是與其它天線集合在一起發射或接收。但每根天線都用于所有的扇區,系統可通過修改軟件或設置參數來控制自適應陣列天線的扇區數目,如設置為兩個、三個或全向扇區。
2、自適應陣列天線的工作原理
在接收信號的時候,16根天線形成一個面向不同方向的陣列。從用戶終端來的信號,被不同的天線及按不同的強度和相位進行接收,系統則對不同強度和相位的信號進行計算和合成,然后將合成的波束由接收信號最強的天線進行接收。
在發射信號的時候,系統把發射陣列天線的合成波束調整到根據接收系統達到的方向,由話務信道發射。
對于其它的控制信道,(導頻信道、尋呼信道和同步信道),則采用與傳統扇區天線相同的發射方式,以保證能讓所有扇區的用戶使用。
3、使用自適應陣列天線的優越性
由于自適應陣列天線能夠確定各個用戶到達的方向(或估計各用戶信號的方向矢量),能夠進行最佳的走向接收和發射,以及通過降低干擾電波,增加有用信號強度等方式來提高系統的性能和容量等等,進而改善了話音質量、降低了掉話的機率,而且通過增加系統容量,也使系統的頻譜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因此自適應陣列天線是有極大優越性的。
由于自適應陣列天線只用于基站內,所以對其容量的分析亦應考慮反向鏈路(用戶到基站)的性能。假設K個用戶隨機分布在基站的周圍,基站接收時實現了擴頻碼的同步,每個用戶發射一個擴頻碼調制的數據信號,擴頻增益為N,基站陣元數為M,系統的容量會隨著陣元數M的增加而增加。
綜上所述,自適應陣列天線是利用多個全向天線組成的具有復雜方向矢量計算和控制的天線陣列組,用于提高移動通信系統的容量。該技術特別適用于CDMA移動通信系統。目前,自適應陣列天線正朝著小型化、商用化的方向發展。隨著第三代(3G)移動通信系統的開發和商用,自適應陣列天線將會越來越多的被采用。
cdma相關文章:cdma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