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反壟斷:高層雖授意 價差難根治
去年以來,中國對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2013年初至今,先后有韓國三星、LG、美國IDC、高通、微軟等公司被調查。近期,又有眾多外資汽車廠商被調查,分析稱中國在反壟斷方面正逐步與國際接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56711.htm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海外媒體將相關案件和調查聯系在一起做文章,甚至引申為“中國對美制裁華為的反擊”。新華網稱,回顧外資企業在華發展歷程,與其說是“反擊”,不如說是中國在補過往反壟斷執法方面長期欠下的舊賬。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以往中國對企業監管存在“太松”現象。以微軟為例,其在歐洲被處罰是家常便飯:2004年就被判近5億歐元罰款,隨后2008年因未執行裁決再次處8.9億元罰款。2013年3月,微軟又因未能達成反壟斷協議的承諾被歐盟反壟斷機構處以總額高達5.6億歐元的巨額罰單。
客觀存在的現實是,中國存在一些大型企業憑借其資金、技術、渠道、知識產權等優勢取得市場支配地位,并利用這種支配地位從事反競爭行為,既損害消費者利益,又對市場競爭秩序造成破壞,使其他經營者無法參與公平和自由的市場競爭。
奧迪、克萊斯勒、奔馳,12家日企……長長的名單,確實是發改委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但與去年7、8月份時媒體所報道相對比,此次發改委的調查,并不像當時媒體所期待的那么寬泛,而是集中在縱向壟斷的調查上。
在最近一年的報道中,針對汽車企業涉嫌壟斷的指責,包括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獲得高利潤、控制分銷權的總經銷商制度、限定交易區域的4S店制度等。但這些行為很多并不在《反壟斷法》的范圍內。
騰訊財經從權威信源處獲悉,有關奧迪、克萊斯勒,以及日本的12家企業的處罰方案,將在8月20日左右公布。而針對奔馳的調查取證,并不會以這個時間點為界限,會采取查實一批、處罰一批的方法。此外,在發布會上并未提及、但此前主動降價的捷豹路虎,以及還未主動降價的一些汽車品牌,都不能排除被調查甚至處罰的可能性。
直接參與地方反壟斷的一名人士,曾私底下對騰訊財經透露,發改委之所以要拿汽車“開刀”,一個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有來自于國務院級別的高層“授意”:讓發改委查一查中外汽車差價的問題。
而就在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隊伍中,也有一種聲音認為,和之前調查的奶粉、液晶面板、白酒等行業不同,高價豪華車并不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相比而言,應該把有限的反壟斷力量,放在諸如電信資費等與更普遍的群眾生活有關的事件上。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目前為40余人的編制,其中專門從事反壟斷工作的僅有8人;再加上省市政府從事反壟斷工作的150人,全國的規模也就不到200人。此外,商務部和工商總局也有部分人員從事反壟斷調查工作。總體而言,“跟國外沒法比,人家要加個零的,一個案子幾十人在辦。”
2011年,為了加大反壟斷的工作力度,中央專門為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新增了20個人的編制,專門做反壟斷的工作部門也由原來的一個處室增加到了三個。同時也批準給北京、遼寧、上海、江蘇、湖北、廣東、重慶、陜西8個省市價格主管部門(物價局或發改委)共計增加150名編制,專項用于反價格壟斷工作。
據悉,此次汽車反壟斷調查,就主要是這8個省市的工作人員著手進行的。例如克萊斯勒主要由上海發改委調查,奧迪是湖北物價局,奔馳則是江蘇物價局與上海發改委。國家發改委的主要工作是對地方進行協調指導。
一位外資車企人士對騰訊財經稱,發改委自身也有“政績”壓力,還要鍛煉調查隊伍,而汽車反壟斷又在媒體上呼聲那么高,再加上汽車業本身也確實存在縱向壟斷的問題,因此發改委將汽車拿來“開刀”是可以理解的,“對規范這個行業、推動良性發展肯定是有好處。”
“但是,那么貴的車仍然賣得那么好,不可能全部因為壟斷。”他補充說。
有評論稱,反壟斷處罰對于豪車價格合理回歸、縮小中外價差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消費者強大的購買力,以及對于品牌的追求,仍將力撐豪車價格不至于“一瀉千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