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爾:向通用MCU進發
今年上半年,上海海爾集成電路公司推出十幾款單片機產品,有其自主知識產權內核的HR7P155~170、201、192、196等系列,還有新的觸摸按鍵芯片等,容量涵蓋0.5~64kB,管腳數從10pin至80pin。豐富的資源為客戶的方案設計提供了多樣選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56667.htm專注于專用MCU的上海海爾,為何此次在如此多的通用產品上發力?在芯片本土化的熱潮下,上海海爾的愿景是什么?
處于從專用向通用MCU升級的開端
MCU(單片機,微控制器)一般有通用和專用兩類。很多歐美大公司喜歡推出通用單片機,而日本、中國臺灣等公司偏好專用MCU,主要因為專用MCU服務大客戶,產品所定義的功能較為專一,有幾家客戶就可以維持利潤;其缺點是風險也較大,如果幾家客戶不采用,產品就白做了。而關注通用的MCU廠商往往看好廣泛的客戶群,這樣可以在各種應用中通行。
上海海爾近年也主要耕耘在專用領域。通過與合作伙伴的緊密配合,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并借助渠道優勢在專用市場奠定了競爭優勢。目前其專用市場的產品,結合客戶的整體系統解決方案,已發展到第六代。
在專用發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其研發平臺的快速升級。“上海海爾目前采用的OTP(一次可編程)和Flash(閃存)工藝平臺均已領先于國內大陸和中國臺灣地區的同業競爭對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上海海爾的副總經理潘松先生說道。
另一方面,上海海爾也瞄準了通用MCU市場。這幾年,該公司與很多MCU同行的不同之處,是非常注重為客戶提供完整的MCU開發軟硬件平臺。
目前,“我們自主開發的C編譯器,以及面向C編譯進行架構優化的HR7P CPU內核,經過幾年的專用及通用市場的驗證,已完全成熟穩定,并得到眾多客戶的認可。”
因此,上海海爾在戰略上已開始全面提升并豐富通用MCU產品線。“此次推出幾款MCU產品只是未來幾年通用MCU產品線升級的一個開端。”潘總說,“我們將在一到兩年內完成現有8位MCU產品線的全面升級,同時通過豐富產品功能與提升產品性能指標相結合,擴大8位MCU產品線的應用領域。”此次推出的觸摸按鍵芯片就是向新應用領域擴充的一個步驟。
8位MCU仍有生命力
上海海爾的通用MCU目前還是以8位產品為主,架構采用自有的RISC內核——HR7P CPU內核。而國際上流行的是基于ARM Cortex-M系列內核的32位MCU。上海海爾為何仍堅守8位 MCU?
實際上,在專用領域,上海海爾采用ARM Cortex核心的專用MCU已進入量產,并且逐漸成為公司的業績主力。不過,“8位MCU是上海海爾的基礎,也是整個MCU產業的基礎。”潘松強調說。雖然近年來32位產品在整個MCU市場的份額占比在迅速提升,但并不代表8位MCU會在短期內會被完全取代。相反,8位MCU由于其應用簡單靈活、安全穩定、成本優勢明顯等特點,仍會隨著整個MCU市場的增長而不斷擴增。
對于ARM所帶來的MCU競爭格局的變化,各個MCU廠商都必須主動積極地去迎接。表面上,ARM降低了行業的進入門檻,帶來了同質化競爭。但是MCU是個需要長期積累的產業,產品是否穩定,如何達到功能、性能以及成本的最佳平衡,才是產品帶給客戶的真正價值所在。上海海爾通過專用市場完成了ARM嵌入式研發平臺的搭建,從2014年下半年起將會陸續推出通用的32位產品系列。上海海爾依靠已有客戶及渠道基礎,將領先的技術轉化為產品。“相信在32位MCU市場,立足細分市場,找到產品附加價值所在。才是32位MCU的真正發展之路。”潘松指出。
愿景:成為中國第一MCU品牌
MCU是個巨大的市場,并且在中國逐年都在增長。“上海海爾一直把成為中國MCU的第一品牌作為公司的發展愿景和目標,這個愿望實現越來越近。”事實上,上海海爾在白色家電、小家電、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安全、智能電網、智能家居領域打下了堅實的產品技術和客戶基礎,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在上述領域批量應用的半導體廠商。
另一方面,上海海爾已歷經14年的時間積累,現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工具鏈已成熟完善,并打造了包括安全芯片(S)、通用MCU(M)、專用通信(A)、射頻無線(R)及觸控(T)在內的SMART產品線。現在,“公司已打下邁向未來物聯網及智能世界的平臺基礎,上海海爾IC是國內唯一一家橫跨智能電網和智能家居平臺的半導體公司,形成上海海爾區別同業競爭對手的巨大優勢。”
談到競爭,其實競爭對手是誰并不重要。對于不同領域、不同市場,競爭對手都有不同。無論是本土企業,還是海外企業,上海海爾從不回避競爭。潘松說,“競爭正是促使我們不斷發展、持續改進的動力。我們愿與競爭對手互相促進,優勝劣汰,實現中國半導體產業健康良性的發展。”
點評
上海海爾定位中低端MCU市場,能夠在14年內成長起來,最大的機遇是市場——中國白色家電、小家電等應用市場的崛起,以及政府鼓勵民族芯片企業成長的良好氛圍。另外,難能可貴的還有其自身的不懈努力,例如多年來堅持完善軟硬件開發工具,有CPU核等豐富的自主知識產權儲備。在市場定位方面,面臨國際大廠,該公司通過細分市場差異化的擠入,并積累品牌的信賴,在夾縫中一步步扎根生存下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