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砸背后:商業模式仍存三大風險
特斯拉自入華之日起便一直新聞不斷,而日前隨著新車的交付、使用,特斯拉面臨的各種問題也開始凸顯。尤其是6月27日,在簡易裝修的特斯拉亦莊維修中心,維權車主于鑫泉因特斯拉無法兌現對其承諾而憤怒砸車,更是將其推向了風口浪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56286.htm中國電動汽車行業資深專家、中聯達(北京)電動汽車加電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謝子聰向21世紀網表示,“砸車”事件只是特斯拉在華遭遇困境的一個縮影。“其商業模式仍面臨三大致命風險:一是政策風險,二是‘車電銷售’的方式,三是‘超級充電站’的快充難題”。
特斯拉商業模式存三大風險
“雖然特斯拉是全球中少有的幾個打破改裝車思路,走全新設計電動車輛產品發展路線的企業之一,但它并沒有解決電動乘用車商業化推廣的全部難題”,謝子聰認為,“我們在向特斯拉學習和致敬的同時,還必須警惕‘特斯拉模式’對中國電動乘用車商業推廣帶來的風險”。
謝子聰認為特斯拉的商業模式存在三大風險,他表示,首先是定價過高,不符合中國政府大規模普及電動汽車的目的。目前,特斯拉的產品定位為“少數富人的玩具”,因此特斯拉若不改變產品定位和商業策略,在中國很難有所斬獲,或會成重蹈BetterPlace的覆轍。
其次是“車電銷售”的方式,車輛捆綁電池銷售,除了產品價格高外,其動力電池與整車生命周期不同,將會出現用戶購買第二組電池的問題。
最后是“超級充電站”的快充模式,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會縮短電池的壽命,從而增加用戶的使用成本。同時,由于國家電網的承載負荷無法實現“快充”模式,因此還面臨著電網的線路改造,而這也將成為其入華的最大一道技術門檻。
商業思維解決技術難題
不過,謝子聰也坦言,“電池和充電技術的現狀不僅僅是特斯拉所要面對的,同時也是阻礙中國電動乘用車商業化的重要難題”。
因此,在謝子聰看來,電動汽車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單純依靠技術思路解決。他認為,“目前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技術思維路線,二是走商業思維路線。而當技術思維在近期無法解決電池市場問題時,則可以選擇商業思維這條路線,即通過構架‘電池租賃、充換兼容’的企業商業模式的‘分解成本與梯度增值’杠桿原理,來解決電池眼前技術的‘購買成本高、使用壽命短、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少’等影響商業化的系列難題”。
比如“電池租賃”的商業策略,一是解決了動力電池壽命與整車壽命不一致,用戶需要“再購”電池的問題;二是通過機構規模采購和統一維護的運作方法,解決了降低電池采購成本、延長動力電池使用壽命,以及消除電池運營安全隱患等問題;三是通過廢舊電池梯度使用增值,向用戶提供比加油更便宜的加電費。
謝子聰表示,“電池租賃”模式的最大好處就是產權是機構的,用戶終身不用購買電池,不用擔心加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加電網點少、電池維護難等問題。
謝子聰最后強調,要建好“方便快捷”的城市加電站網絡,需要整合以城市政府、整車企業、動力電池、能供運營服務商和金融資本在內的五大推廣主體,開展包括“裸車銷售、電池租賃、充換兼容”等多種商業模式的實踐嘗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