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CompactFlash卡接口設計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小型化、大容量、低功耗、智能型是未來存儲技術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各種小型存儲媒體不斷問世,在便攜式設備中應用廣泛。這些存儲媒體大多以Flash Memory(閃爍存儲器)為主要載體,內部用微處理器進行時序控制和存儲管理,通常做成非易失性存儲卡形式。
目前常見的存儲卡類型有:①MultiMedia Card(多媒體卡);②CompactFlash Card(快閃磁盤卡);③SmartMedia Card(智能媒體卡);④memoryStick(記憶棒)。各存儲卡在功耗、體積、容量等方面各有特色,但它們之間的接口目前還互不兼容。
CompactFlash 卡(以下簡稱CF卡)最先由SanDisk 公司于1994年生產,隨后CFA CompactFlash Association 協會(它是一個由國際著名IT公司為了共同利益而成立的非盈利機構)于1995年10月成立并陸續制訂了詳細的CompactFlash 存儲卡統一規范,該規范目前已成為一個工業標準。
由于CF卡容量大、價格低,接口兼容磁盤IDE、ATA及Memory等格式,和其它存儲卡相比,CF卡使用越來越普遍。在大容量便攜式數據存儲和傳輸過程中,CF卡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如數碼相機、MP3播放器、PDA(個人數字助理)、數字式錄音機、筆記本電腦、手提電話、機頂盒等。預計今后在其它領域將有更為廣泛的應用。另外,隨著DSP技術的飛速發展,由DSP快速處理的大量數據需要大容量的存儲媒體進行數據的保存、轉移等。考慮到CF卡和DSP相比接口速度較慢,因而DSP不能直接和CF卡接口兼容,為了實現DSP對CF卡的數據訪問和管理功能,本文給出了基于DSP的CF卡接口設計,該設計在多個科研項目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1 CF卡簡介
目前有許多公司生產CF卡產品,由于CF卡已成為工業標準,各公司生產的CF卡均符合標準規范,只是存儲容量、扇區緩沖器大小、訪問速度、平均無故障時間、工作溫度、糾錯編碼等指標略有差異(這些差異在標準范圍內)。CF卡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1)結構先進,以SanDisk公司為代表的CF卡內部結構如圖1所示。
外部和主機接口采用50芯雙列0.05英寸間距物理連接。CF卡內部采用一個微控制器(MCU)管理數據訪問格式、接口控制時序等;一個512Byte以上的雙端口扇區緩沖器SRAM BUFFER 和DMA控制器,用于和外部進行快速數據交換;一個256Byte的固化只讀存儲器Firmware Storage ,放置該CF 卡的特征信息CIS Card Information Structure ,內容包括扇區總數、柱面數、磁頭數、每磁道扇區數、公司序列號等;一個電源管理單元(PMU)可使CF卡在空閑時進入睡眠狀態,進行有效的電源管理,降低系統功耗。先進的內部結構使CF卡能支持多種接口訪問模式,如Memory Card 模式、I/O Card模式和True IDE模式等。
(2)訪問速度快,寫入FLASH速度可維持在1.4Mbyte/s。
(3)體積小,尺寸為36.4mm×42.8mm×3.3mm。
(4)容量大,常見的有8、12、16、24、32、48、64、96、128、256、348、512MByte等隨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快速發展,目前CF卡的TYPE II型容量已經達到了1.2GByte。
(5)無機械結構,抗沖擊(達2000G),耐震動(達15G)。
(6)可靠性高,有效的數據保護及糾錯編碼技術,使得CF卡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達一百萬小時。
(7)供電靈活,支持5V或3.3V電源電壓。
(8)具有熱插拔、掉電時數據不丟失、保存數據時間長、可重復擦寫(一百萬次)等特點。
2 CF卡與DSP接口硬件設計
2.1 CF卡接口簡述
CF卡采用50腳雙列0.05英寸細間距標準接口,管腳排列如表1所示。
其電氣特性符合ATA/IDE磁盤接口規范,可直接插入PCMCIA TypeII適配卡中。支持5V和3.3V電源工作,允許不同系統對硬件和軟件的設計要求。數據訪問以512Byte為一個扇區單元,完全和磁盤接口兼容,可用Memory mapped、IDE等格式進行訪問。由于IDE 訪問模式涉及到復雜的文件管理,為了節省系統資源及簡化設計,本系統由DSP實現嵌入式設計并采用Memory mapped訪問方式。另外,CF卡的上電缺省模式即是Memory mapped,免去了繁瑣的寄存器設置。CF的數據總線寬度為16bits,由-CE1和-CE2腳控制,可允許8位或16位訪問。其詳細的管腳定義見參考文獻1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