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鄧中翰談中國芯:標準化應成國家戰略

鄧中翰談中國芯:標準化應成國家戰略

作者: 時間:2014-04-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收藏

  46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已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完成諸多輝煌: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130年來同時獲得理、工、商三科學位的第一人;他和團隊研發出第一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一號”芯片,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2005年,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上市;2009年,他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36005.htm

  眼下,他正在做下半輩子的另一件大事: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推廣安全防范視頻監控數字音視頻編解碼國家標準。將來以該標準實現聯網的攝像頭,有可能實現以下功能:在某個飛機場,一個黑衣人凌晨時分留下某個疑似爆炸物,一旦超過一分鐘或兩分鐘,就會自動報警。

  作為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說,標準化應當成為未來國家發展戰略,“只有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標準體系,才能夠引導、配置各類市場資源,共同完成國家任務。同時,還可把國家標準逐步上升到國際標準,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手機基本是國外芯片” 中國新聞周刊: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你提出了什么樣的建議?

  鄧中翰:我今年的建議是,《發揮標準化集聚作用,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在參政議政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到,關于我們國家科技和集成電路產業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產業和科技,都發生一些重要變化。我主要是建議通過制定國家標準這樣一種戰略來創造和規劃新興市場需求,從而有效地配置市場資源,進而在一些國家核心技術領域里面實現跨越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你提到國家科技和集成電路產業,到底是怎樣的形勢和變化,促使你做這樣的建議呢?

  鄧中翰:我國每年進口芯片達到兩千多億美元,超過石油的進口額。我國表面上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隨著國際產業轉移而來的??梢韵胍?,如果富士康們搬離中國大陸,這部分市場也將隨之失去。盡管我國這幾年來對集成電路產業投入很大,但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中國新聞周刊:能舉個具體的例子嗎?

  鄧中翰:比如手機,國內自己技術可能就占大概20%。我們的企業在國內做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老的手機出口到相對比較低端的國外市場。但目前芯片,國內沒有任何廠家能做,都是國外廠家,后來上的手機基本上也是國外的芯片。

  中國新聞周刊:那你認為這類核心技術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樣推進發展呢?

  鄧中翰:很多領導、專家都談過“兩張皮”問題,即經濟與科技相脫節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沒有體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年均增長達到20%,但是突破性原創性的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我國的高技術產品主要依賴國外。與此同時,我國一些優秀的自主創新成果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我想,一個國家在長期大量投入一些關鍵領域而不能取得突破的時候,我們可能要換個思維,換個角度。這正好也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市場作為決定性因素來配置資源這方面,也就是不要再從計劃、從指南、從國家純粹投入的角度,而是從市場、從另一個角度,就是需求角度。

  市場是兩個無形的手,一個供,一個需。人才、技術都是屬于生產要素,屬于供,但需求這塊很大潛力我們國家沒有挖掘。我國企業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劣勢,很難與國外巨頭競爭。我們的機會,更有可能在新興的內需市場。因此,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創造“跨越式”的新需求,發展集成電路產業。

  中國新聞周刊:能詳細解釋一下嗎?

  鄧中翰:比如,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都與當時推行自主國家標準、創造出巨大市場需求息息相關。推廣第二代身份證,采用自主IC卡國家標準,涌現出一批優秀集成電路企業,相關技術也被其他一些領域,如銀行卡、社保卡、手機SIM卡等所采用;在移動通信領域,推廣TD-SCDMA國家標準,直接促使展訊通訊等集成電路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因此,建議在關系國防建設、國家安全等不受WTO規則限制,且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領域,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培養和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和標準體系,制定并公布推廣應用相關國家標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從而引導和配置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向重點領域集聚。借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最終實現集成電路及相關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009年,公安部、工信部與中星微電子開始聯合為我國天網工程制訂SVAC國家標準,為此我們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為什么愿意投這么多錢去做,一是安全監控所要求的目標、識別和圖像數據智能化處理,以及各個方面都是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我們非常有興趣投入。2011年,SVAC國家標準頒布,在山西、河北、廣東等地做了幾十個試點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數據顯示,2012年該市場規模已達到3000億元,而且有望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帶動了七八家企業迅速發展。

  “制定出被國際認可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以來,國家安全委員會和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先后成立。從國家安全治理角度,請問你對此如何解讀?

  鄧中翰:我們國家的信息安全建設有十多年了,以往一般是由一位政治局常委分管,這次是三位常委,可見重視程度。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提到,建設網絡強國要有過硬的技術,我認為這是抓住了根本,表明了習總書記對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視。

  任何事情有矛也有盾,“矛”往往是由社會、國際關系等因素造成的,沒有辦法控制;我們必須要有精“盾”,要有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辦法,習總書記說的過硬技術就是“盾”。之前很多信息泄密,正是因為很多產品的標準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在當前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下,研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就是保障信息安全的盾牌;而制定出被國際認可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讓他國的產品使用我國制定出的標準,便可鑄就長矛,在全球擁有話語權。

  中國新聞周刊:這種國家技術標準體系,應該在哪些領域中首先設計?

  鄧中翰:首先應當是國防系統,在該系統中應當避免使用任何外國進口芯片。我們只能通過軍標、通過國標來形成強有力的系統。另外,包括像政府的辦公,包括一些穩健的加解密、指紋識別、認證這些都是一些新興的系統,這些系統跟二代身份證一樣,都是非常好的。

  我認為應當將信息網絡的基礎建設作為一個抓手,形成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只有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標準體系,才能夠引導、配置各類市場資源,共同完成國家任務。而這種標準化的辦法,應當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同時,還可把我們的國家標準逐步上升到國際標準,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同時完成信息產業與信息安全的升級和轉型發展。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這種升級和趕超、國際話語權的爭權,有沒有一個路線圖?

  鄧中翰:過去十年,我們應該說在芯片設計和制造、一些核心技術領域里,已經達到了國際的先進行列靠后一點。在未來十年,如果有重大的舉措,比如增加投入,最近國務院已經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規劃綱要,我們希望能夠早日推出來。

  另外,如果把這些資源、人力和精力,通過國家標準集中到一些新興領域上,從而在中國形成最大的產業集中群,提到領先位置。這些企業不斷掙錢、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未來,我們希望到2030年時,集成電路能夠在全球處在最先進的行業水平。



關鍵詞: 中國芯 4G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