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亮度LED控制的遲滯型轉換器
遲滯型轉換器(Hysteretic converter)被廣泛用于驅動新興照明應用中的LED。這種轉換器非常容易使用,其拓樸結構也相當穩定,因此已經成為高效電感式開關穩壓器解決方案的首選。這種簡單拓樸可以用在許多不同配置中,有時甚至可以超越一般的使用范圍。不過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而了解這種轉換器的局限性也有助于提高系統性能。
本文將透過不同電路配置實例詳細介紹這種轉換器的拓樸結構,并討論一些內在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某些特殊應用的影響。
拓樸結構
遲滯型轉換器實際上采用的是一種開關(on-off)拓樸結構。它可以用在降壓、升壓或降壓-升壓配置中,而其超強的穩定性使它最適合用于降壓型LED驅動應用,因為遲滯型轉換器可以在一個振蕩周期內穩定下來,而像PWM控制器通常需要數十個周期才能穩定下來。遲滯型轉換器的特性體現在控制機制、精密度、頻率、工作周期和傳播延遲等方面。
參考圖1,控制是基于預先確定滯后電壓的比較器而實現的。LED中的電流通常用電阻(Rsense)測量,其數值一般在比較器設定的上下閾值之間變化。閾值的設置要在測量精密度/抗噪音性能和效率之間取得平衡。典型的滯后電壓在50mV到250mV之間。
圖1:遲滯型降壓轉換器。
振蕩頻率則取決于許多因素,其中電感的選擇是最重要的。遲滯型轉換器的關鍵特點之一是其自振蕩的特性。這意味著頻率將隨輸入電壓、LED電流和必須驅動的LED數量變化而改變。然而,這種轉換器經常執行在連續模式,這意味著電感永遠不會飽和,也不會完全耗盡電流。這種固有的穩定性意味著遲滯型轉換器可以運作在寬廣的電壓范圍,不需要用外部組件進行補償。就像許多PWM拓樸一樣,這種轉換器對工作周期范圍也沒有限制。
然而,工作周期確實會影響精密度。工作周期主要受制于輸入電壓和輸出電壓的比值,而輸入輸出電壓比又取決于特定輸入電壓所驅動的LED數量。例如30V的高輸入電壓驅動單個3V LED的情況,此時的工作周期是10%。而30V電壓驅動9個3V LED(27V正向電壓)時的工作周期為90%。第二種情況會有較高的效率。這兩種特例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即LED電流是從50%工作周期的滯后(紋波)檢測電壓平均得到的,近似于三角關系。在這種極限工作周期情況下,傳播延遲和過沖等因素會導致電流與要求值產生偏差,如圖2所示。當工作周期小于20%或大于80%時,通常不太可能做到嚴格的電流控制。
圖2:在使用遲滯型降壓DC/DC轉換器調光LED時需要考慮的精密度因素。
傳播遲延和上升時間也會影響轉換器運作的最大頻率、精密度和自散熱效果。隨著頻率的上升,轉換損耗將超過直流損耗而成為開關組件功率損耗的主要部份,對任何開關型拓樸來說這都是必然的。
以PWM調光LED的精密度考慮
為了避免改變LED顏色,并提供更寬亮度范圍的調光,PWM是用于LED調光的首選方法。然而,要想使用電感式遲滯型轉換器,并在整個分辨率范圍內保持較高的精密度,有許多因素需要加以考慮。
簡化的白色LED驅動電路如圖1所示。在這種轉換器中,不需要使用輸出濾波電容器,LED是與電感串聯在一起的。這種電路在啟動速度和成本方面具有優勢。然而,由于缺少輸出電容器,能量只能被儲存在電感中。在調光時,所有能量必須在切斷周期內耗散,并在導通周期內儲存起來。
圖
圖
圖3b所示的PWM波形是用于控制LED亮度的8位訊號中之最高位。對于理想的調光電路來說,將PWM訊號驅動到高位準時將導致電路實時振動,此時平均值等于I(SUB/)AVG(/SUB),當PWM訊號驅動到低位準時電流立即降低到零。圖
在較高PWM工作周期時,由于LED響應和人眼的原因,一些小誤差可能覺察不出來,但在非常低的PWM工作周期時,誤差就變得非常突出。圖4和圖5給出了低PWM工作周期時,輸出電流精密度隨PWM與轉換器振蕩頻率比值的變化。圖中的每根線代表了不同的轉換器振蕩頻率,PWM頻率是100Hz,x軸代表PWM工作周期,y軸代表平均輸出電流在位分辨率方面的誤差。
圖4:輸出電流誤差:8位分辨率,100Hz PWM。
圖5:輸出電流誤差:12位分辨率,200Hz PWM。
讓我們以48V電壓供電并透過100μH電感驅動3.5W白色LED的ZXLD1362 LED驅動器為例。如果是200Hz的PWM調光到10位分辨率,那么輸出電流精密度如表1所示。
表1:PWM頻率和分辨率對輸出電流精密度的影響。
當PWM調光遲滯型轉換器時,PWM頻率與轉換器頻率之比決定了低輸出電流的精密度。為了得到最高的精密度,建議這個比值要遠大于調光步數,也就是說,一個PWM位的周期應遠大于一個轉換器的周期時間。根據經驗顯示,對于n位的調光,LED遲滯開關頻率應大于PWM頻率的2n倍,最好是大于2(n+2)倍。關鍵的折衷措施之一是避免低頻PWM調光和所需精密度帶來的頻閃效應,特別是在低亮度狀態或PWM頻率相對轉換器開關頻率增加時。
提高PWM調光精密度的方法之一是在LED上使用旁路組件,例如圖6所示的PMOS。透過這種方式,電感電流將持續流動,因而消除上升和下降誤差,提高精密度,不過效率有所降低。
圖6:使用旁路PMOS實現PWM調光。
調整輸入電壓進行直流調光
直流調光通常很少用于控制高亮度LED,這是由于LED色溫變化的原因。白色LED是從藍色LED激發的磷物質產生顏色,在這種情況下,顏色受LED電流的影響很小。對于建筑和氛圍照明來說,顏色的再現可能不太重要,即使顏色隨著亮度減少而稍微有些變化。在任何情況下,白色LED在調光時的顏色變化程度都遠小于同樣調光白熾燈時的顏色變化。
許多開關控制器并未提供很好的調光范圍,通常從最大值的降幅為10:1。因為眼睛對于曲線的反應呈對數方式,因此電流的10:1調光變化無法產生令人滿意的亮度降低效果,看起來只是達到最高亮度的一半。圖7所示的電路方法充分利用了遲滯拓樸的簡單性、內在穩定性和靈活性,可產生約50:1的直流調光范圍。
圖7:用于高效直流輸入電壓調光控制的電路。
在某些建筑應用中,透過降低輸入電壓進行調光極具優勢。只需一個電阻串聯一個LED的簡單電路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但如果用12V電壓驅動5W LED,那么在最大亮度時電阻上的功耗約為10W。圖7所示電路可以產生理想的效果,即隨著兩個輸入端上電壓的降低,電流將有效地降低,且同時仍能保持對電流的控制。
轉換器以保持Vin和Isense端之間平均100mV的電壓來控制電流。在該位置正常只有一個電阻。將ADJ接腳與P通道MOSFET連接就能使該電路工作。這個MOSFET有很小的訊號內電阻,將增加Vin和Isense端子之間的正常固定電阻。在低電壓時,MOSFET的RDS(導通)主導有效電阻。在較高電壓時,透過提高ADJ接腳電壓即可提升整體電流,因而最大化動態范圍。
不同MOSFET組件的RDS(導通)有約20%的差異。實際應用中的總檢測電阻變化約為10%,這意味著用相同降幅的電壓驅動的不同LED燈之間存在差異。LED在亮度與電流特性方面也有變化。RDS(導通)變化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它占總檢測電阻的比例。
在較低電流時工作頻率會上升,因而導致效率下降,但這個問題不嚴重,因為LED功率很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更平順的調光控制,而且除了正常裝配在LED燈上的兩個標準接腳外,也沒有其它要求。
對于檢測電阻的兩個值測量的結果如圖8所示,電路見圖7。
圖8:圖7電路中LED電流與輸入電壓的關系。
共陽極連接
對于降壓LED控制器來說,最好使用高側電流檢測方式,此時LED位于電流檢測電阻和電感之后。遲滯轉換器的簡單特性提供了共陽極的LED驅動方案。
這種共陽極電路見圖9,它將LED的正極直接連到電源上。LED燈仍與檢測電阻(Rsense)和電感串聯在一起,因此仍可確保遲滯型轉換器正常工作。共陽極的稱呼通常指的是單個LED(或并聯LED組)的配置,但這個概念可以擴展到串聯LED或共享同一V+電壓軌的多個LED鏈。
圖9:共陽極拓樸。
這種配置主要在電路性能方面具有不少優勢,而且在安裝便利性和系統中組件數量方面也有明顯優勢。從性能角度看,這種電路在負載調整率方面比標準降壓拓樸已有所改進。而且這種電路的開關頻率較低,因而減少了開關的功率損耗,提高了效率。對于多LED串系統來說熱管理也更簡單了,因為所有正極都接在一個散熱器上,具有相同的電位,如圖10所示。最后,由于輸入端的電壓變化幅度變小了,共陽極配置還允許使用更小的輸入電容器。
圖10:使用共陽極拓樸的多通道LED控制。
共陽極拓樸結構簡化了LED燈箱廣告和燈墻應用的安裝,驅動器通常在遠程就與LED串分開來。在這種情況下,每一LED串的第一個正極被直接連至電源上,因此只需一根線就可以連接所有的LED串。不過,仍需使用另外一根線連接每一LED串的負極。
總之,共陽極拓樸不僅節省了走線,而且減少了組件數量。通常必須為LED燈并聯一個電容器以便減少LED上的紋波電壓,而在共陽極連接中就不必要再這樣做,因為輸入電容器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經過遲滯型轉換器的供電電流會流至LED,但對效率的影響可以忽略。
遲滯型轉換器采用共陽極連接的主要缺點是,LED輸出電壓必須低于遲滯轉換器的最小輸入電壓。與標準降壓型配置相較,這種配置減少了可被驅動的LED最大數量。
本文小結
遲滯型轉換器適用于較寬的電壓范圍,并能驅動更多的LED負載。所采用的拓樸結構適用于PWM或直流調光,但必須考慮最大化電路性能限制。其固有的簡單性和穩定性將為越來越多的LED照明應用帶來更大的好處。
作者:Alan Dodd Zetex資深芯片設計師
Silverstro Russo Zetex系統應用工程師
Kit Latham Zetex資深應用工程師
Colin Davies Zetex全球應用經理
George Goh Zetex現場應用行政主管
Zetex半導體公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