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電子變壓器的磁性基本現象
電子在導體內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路線流動。在導體表面及近表層的結構元與導體表面基本平行,電子在其間換位流動阻力較小。而在導體內部結構元呈上下、左右、前后空間排列,電子在其間定向流動要受到五個方向的阻力,(而在表面只有三個方向的阻力)可見電子在導體表層附近運行的阻力要比在內部小得多,這樣就導致了電流的集膚效應。
其二,當電子在導線內移動時,在其運動的垂直方向伴生著磁場,(右手定則)其它電子在磁場的作用下向逐步向周邊發散移動,于是移向了導線的表層附近,形成了電流的集膚效應。
其三,當然還有溫度的影響:在導體內部,電阻產生的熱不易散發,溫度較高,價和電子運轉的速率高,線路不是很扁平,這樣就導致了電子通路相對窄小,電阻就高。在導體的表面,散熱快、溫度低,價和電子運轉的速率低,線路扁平,這樣就導致了電子通路相對寬大,而故導體表面電阻小,外來電子運行較快,這也是電流集膚的原因之一。 尖端放電 當導體的某部分做得很細很尖時,尖端部分的表面積相對較大,換位移動到此的電子密度相對較大,在尖端部分甚至有些擁擠,有部分電子在擁擠中從尖端溢出,于是就導致了尖端放電現象。
磁性基本現象
從「磁性來源」中我們了解到,某些原子的核外電子的自旋磁矩不能抵消,從而產生剩余的磁矩。但是,如果每個原子的磁矩仍然混亂排列,那么整個物體仍不能具有磁性。只有所以原子的磁矩沿一個方向整齊地排列,就像很多小磁鐵首尾相接,才能使物體對外顯示磁性,成為磁性材料。這種原子磁矩的整齊排列現象,就稱為自發磁化。既然磁性材料內部存在自發磁化,那么是不是物體中所有的原子都沿一個方向排列整齊了呢?當然不是,否則,凡是鋼鐵等就會永遠帶有磁性,成為一塊大磁鐵,永遠能夠相互吸引了(實際上,兩塊軟鐵不會自己相互吸引)。事實上,磁性材料絕大多數都具有磁疇結構,使得它們沒有磁化時不顯示磁性。
磁疇:
所謂磁疇,是指磁性材料內部的一個個小區域,每個區域內部包含大量原子,這些原子的磁矩都像一個個小磁鐵那樣整齊排列,但相鄰的不同區域之間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如右圖所示。各個磁疇之間的交界面稱為磁疇壁。宏觀物體一般總是具有很多磁疇,這樣,磁疇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結果相互抵消,矢量和為零,整個物體的磁矩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也就是說磁性材料在正常情況下并不對外顯示磁性。只有當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后,它才能對外顯示出磁性。下圖為在顯微鏡中觀察到的磁性材料中常見的磁疇形狀,其中左面是軟磁材料常見的條形疇,黑白部分因為不同的磁疇其磁矩方向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亮度,它們的交界面就是疇壁;中間是樹枝狀疇和疇壁;右面是薄膜材料中可以見到的磁疇形狀。實際的磁性材料中,磁疇結果五花八門,如條形疇、迷宮疇、楔形疇、環形疇、樹枝狀疇、泡狀疇等。
既然磁疇內部的磁矩排列是整齊的,那么在磁疇壁處原子磁矩又是怎樣排列的呢?在疇壁的一側,原子磁矩指向某個方向,假設在疇壁的另一側原子磁矩方向相反。那么,在疇壁內部,原子磁矩必須成某種形式的過渡狀態。實際上,疇壁由很多層原子組成。為了實現磁矩的轉向,從一側開始,每一層原子的磁矩都相對于磁疇中的磁矩方向偏轉了一個角度,并且每一層的原子磁矩偏轉角度逐漸增大,到另一側時,磁矩已經完全轉到和這一側磁疇的磁矩相同的方向。上圖給出了典型的磁疇壁結構示意圖。
居里溫度:
對于所有的磁性材料來說,并不是在任何溫度下都具有磁性。一般地,磁性材料具有一個臨界溫度Tc,在這個溫度以上,由于高溫下原子的劇烈熱運動,原子磁矩的排列是混亂無序的。在此溫度以下,原子磁矩排列整齊,產生自發磁化,物體變成鐵磁性的。
利用這個特點,人們開發出了很多控制組件。例如,我們使用的電飯鍋就利用了磁性材料的居里點的特性。在電飯鍋的底部中央裝了一塊磁鐵和一塊居里點為105度的磁性材料。當鍋里的水分干了以后,食品的溫度將從100度上升。當溫度到達大約105度時,由于被磁鐵吸住的磁性材料的磁性消失,磁鐵就對它失去了吸力,這時磁鐵和磁性材料之間的彈簧就會把它們分開,同時帶動電源開關被斷開,停止加熱。
>電子變壓器相關文章:電子變壓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