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設計應用 > SoC原型驗證技術的研究

SoC原型驗證技術的研究

——
作者: 時間:2007-02-06 來源:電子技術應用 收藏

技術的研究
北京清華大學微電子所(100084) 馬鳳翔 孫義和
 
  摘 要:快速系統技術已成為(片上系統)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大多數的描述仍使用Verilog/VHDL語言,描述效率低。以(SCSD)為基礎,提出了的原型流程,用語言描述SoC原型,并直接實現在原型驗證硬件上;用SCSD的軟件工具、RC1000和RC200硬件平臺搭建了一個SoC原型驗證系統的樣機,并在樣機上完成了Lena圖像處理SoC的原型驗證;在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改進了SoC原型驗證流程,并設計出了新的原型電路板。
  關鍵詞:原型 SoC 驗證

  由于SoC設計復雜度不斷增加,使得縮短面市時間的壓力越來越重。雖然充分利用IP核大大減少了SoC的設計時間,但SoC驗證仍然非常復雜耗時。SoC和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系統特性,除了大量硬件模塊之外,SoC還需要大量的固件和軟件,如操作系統、驅動程序、通訊協議以及應用程序等。SoC硬件模塊數目眾多、內嵌軟件復雜,傳統的基于邏輯模擬的驗證方式已不再可行。尤其是軟硬協同驗證時,模擬時間之長令人難以忍受。為了縮短SoC驗證時間,快速系統原型(Rapid System Prototype)驗證,即硬件原型和軟件原型結合驗證,已經成為SoC設計流程前期階段的常用手段[1]。
  快速系統原型驗證的本質在于快速地實現SoC設計中的硬件模塊,讓軟件模塊在真正的硬件上高速運行,實現SoC設計的軟硬件協同驗證。該技術實現的基礎是強大的FPGA和有力的設計描述及編譯工具。原型驗證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系統硬件、軟件編譯器和運行程序。系統硬件設計的核心部分是定制的FPGA并行系統,用來實現SoC設計中的關鍵模塊如Mpeg編碼器,系統硬件的常規模塊可由商用芯片實現。軟件編譯器則把寄存器級或門級設計及其驗證環境扁平化,映射到系統硬件。運行程序控制原型系統的運行、設計調試,一般采用C-API編程,并且有開放的軟件結構,便于后期緊密集成。
  快速系統原型驗證采用商用芯片實現設計中的常用模塊,只有核心模塊才用FPGA實現,因此提高了原型系統的速度,減少了原型描述及其實現的工作量,降低了原型驗證系統的成本,更適合于開發出針對某個領域的驗證平臺。但目前的SoC原型的描述主要使用Verilog或者VHDL,描述的級別低、復雜度高、容易出錯,因此不能很快地實現SoC的原型。本文的目的就是找出一種方法,用高級語言(如C語言)來描述SoC的原型,并實現在設計的原型驗證硬件上。
1 SoC原型的描述及其實現流程
  Celoxica公司提出的(Software-Compiled System Design,SCSD)把軟件設計技術引入硬件設計,直接用Handel-C語言描述硬件設計,大大改善了硬件設計效率。SCSD的軟件工具包括集成開發環境(DK)、平臺開發工具(PDK)以及系統級硬件描述語言Handel-C等。DK可以編輯、模擬、調試并編譯Handel-C源代碼,生成EDIF、Verilog或VHDL代碼,并能夠與ModelSim一起協同模擬Handel-C和Verilog設計[2]。PDK由數據流管理器(DSM)、平臺抽象層(PAL)和平臺支持庫(PSL)三個層面構成[3]。通過DSM,可以很方便地在軟件和硬件之間實現轉移設計的功能,便于快速地劃分設計,找到最優的劃分方案;PAL提供與API方式訪問原型電路板一致的硬件資源,實現Handel-C設計的可移植性;PSL為DK和Handel-C設計提供與電路板、可編程器件或開發工具有關的支持,更接近驅動程序的概念。
  SCSD的整套軟件工具能夠把Handel-C描述的設計直接實現到FPGA上,因此非常適合SoC原型的描述及其實現。本文以SCSD為基礎,提出了SoC/IP的原型驗證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SoC/IP原型實現的基本流程及其EDA工具

  在SoC原型驗證中,不同的硬件模塊用不同的方式實現。處理器用主機CPU或者原型硬件中的嵌入式處理器實現;存儲器用原型硬件中與FPGA直接相連的存儲器排實現;Verilog描述的核心模塊在FPGA中實現;各種外設模塊用原型硬件中的外設資源實現;模塊之間的互連實現在FPGA和原型硬件的互連總線上。IP原型驗證需要確定它的外圍邏輯環境、驗證向量生成機制和驗證結果分析檢查策略。本文把SoC和IP驗證中所有需要描述的模塊及其互連與原型硬件的映射關系以及原型驗證的硬件支持統稱為設計的驗證環境。被驗證的設計用Verilog/VHDL語言描述,驗證環境用Handel-C語言描述。
  Handel-C描述完成后,用模擬器ModelSim和Handel-C開發工具DK協同模擬、調試設計和驗證環境,這樣可用較少的驗證向量檢查驗證環境的正確性。模擬成功后,DK把驗證環境的Handel-C描述編譯為Verilog描述。然后調用綜合工具(Synplify)對設計及其驗證環境的Verilog描述進行編譯優化。接著調用Xilinx的布局布線工具(ISE),把優化的Verilog描述轉換為原型系統硬件的配置數據。原型系統配置完畢后,就可以啟動系統執行原型驗證了。如果模塊設計的RTL優化已經完成,就無需調用Synplify進行優化,直接輸入ISE即可。
  在SoC軟硬件協同驗證中,首先通過DK,協同模擬C/C++描述的軟件、Handel-C描述的驗證環境和Verilog描述的模塊;然后把軟件編譯成SoC處理器的目標代碼,讓軟件在原型系統中高速運行,執行驗證。主機PC上運行的診斷軟件與SoC的軟件模塊的描述實現流程基本一致,只是最終實現運行在主機的處理器上。
2 SoC原型驗證系統樣機
  本文利用可配置計算電路板RC1000和SoC設計展示評估平臺RC200搭建了一個原型驗證系統的樣機,以充分體驗SCSD的優缺點,為以后SoC原型驗證系統的設計做一些基礎性研究工作。
  原型驗證系統的樣機由PC主機、RC1000和RC200構成,如圖2所示。在功能定位上,PC主機是主控子系統,RC1000和RC200共同組成原型子系統。RC1000插在PC主機的PCI插槽中。RC200和PC主機之間用并口總線連接。RC1000和RC200之間用自制的34位總線連接。

圖2 RC1000的功能框圖

  PC主機與原型子系統之間通信的方式有三種:單數位、字節和DMA。單數位方式使用GPI和GPO兩根信號線進行一位的數據通信,可用來傳遞一個狀態。字節方式使用RC1000控制/狀態端口進行單字節數據傳輸,可用來傳遞控制命令或狀態信息;兩者采用握手協議,只有在操作完成之后才能返回。前兩種方式一般用來對存儲器所有權的交換進行同步,DMA方式一般用于大量數據的傳輸。首先主機以DMA方式在SRAM中寫入數據;然后FPGA獲得SRAM所有權后,讀取數據并進行處理,將結果寫入SRAM;最后主機又以DMA方式取回結果。
  RC1000的FPGA外接四排SRAM,其中任何一排都可以賦給FPGA或者主機。SRAM是主機和原型子系統交換數據的緩沖區。
  把RC1000和RC200連接起來,共同構成原型子系統彌補了兩者的缺點:首先,為RC1000提供多種接口標準支持,如音視頻輸入輸出、Internet和Bluetooth、觸摸屏、串/并口等;其次,增強RC200的調試診斷能力,運行過程中的數據可以通過RC1000傳輸到主機,因此可以和模擬環境中一樣觀察分析信號;另外,還擴展了系統的邏輯容量:RC1000的FPGA有2.5M系統門,RC200的FPGA有1M系統門,所以整個子系統的邏輯容量為3.5M系統門,可以實現更大設計的原型驗證。
  并口總線是PC主機和RC200之間唯一的通信渠道。PC主機只能通過并口總線下載RC200配置數據,或者讀寫RC200上SmartMedia卡中內容。而RC1000配置可通過PCI總線實現,有多種靈活的配置方式[4]。
  RC1000的可編程時鐘可以提供400kHz~100MHz的時鐘頻率[5]。它的輸出時鐘從"OUT"端口輸出,經由連接總線驅動RC200,實現RC1000和RC200的時鐘同步。
3 Lena圖像處理SoC的原型驗證
  為了檢驗系統樣機進行原型驗證的有效性,試驗了一個實例:Lena圖像處理SoC原型驗證,如圖3所示。主機處理器代表SoC處理器的原型;RC1000實現圖像扭曲算法,是專用圖像處理模塊;RC200是顯示驅動模塊及顯示裝置。

圖3 SoC原型示意圖

  Lena圖像數據以靜態庫文件的方式嵌入程序源代碼。主機程序啟動后,首先對原型子系統進行配置,然后用DMA方式把圖像數據送入RC1000的存儲器中。數據傳輸結束后,主機用控制端口通知RC1000進行處理。RC1000對Lena圖像進行扭曲處理,處理完一幀后,用狀態端口通知主機取回結果,并在主機顯示器上顯示。主機拿到結果后,通知RC1000繼續處理。如此反復。也就是說,主機以DMA方式傳輸一幀靜態圖像,然后再以DMA方式逐幀取回處理結果,在主機顯示器上得到扭曲變幻的動態圖像。
  在RC1000對每幀圖像的處理過程中,是以像素為單位把圖像數據傳遞給RC200的。像素數據的傳送使用三條信號線,分別是Data、Write和RC200Rdy。Data是16位的數據總線,用來發送像素數據。Write是RC1000發送數據的標志信號線。RC200Rdy表明RC200是否準備好接收像素數據Data。像素數據的發送協議與握手協議類似。在RC1000處理像素的過程中,Write為0,像素處理完成后,如果RC200Rdy為1,則開始發送數據Data,同時把Write置為1通知RC200接收數據;如果RC200Rdy為0,RC1000就進入等待狀態,直至RC200Rdy跳變為1。在RC200接收、處理數據的過程中,RC200Rdy被置為0。
  RC200接收到的數據是16位的,但它只支持24位或者30位的顯示數據。因此,對16位的像素數據應加以處理,把它擴展到24位。動態圖像的顯示借助FrameBufferdb實現,這是Celoxica的視頻顯示核。它用兩個存儲器排作為視頻緩沖器,交替接收數據和驅動顯示。
4 實驗結果及系統原型的性能分析
  Lena圖像處理及其試驗表明:SCSD能夠有效、快速地實現SoC的原型驗證和IP的仿真驗證。但用于SoC原型驗證,尚有不足之處。首先,它只支持設計的可配置邏輯實現,不支持診斷能力的實現;其次,它只能在單個FPGA上實現設計,不能把Handel-C設計劃分在多個FPGA上實現。而這兩點對于原型驗證來說卻非常重要。
  診斷就是在原型運行過程中如何實現重要信號的收集和分析。診斷涉及到監測點的指定及其實現,以及監測點數據的處理分析。在Verilog中指定監測點相對簡單,因為有現成的工具—Synplicity的Identify。在Handel-C中還沒有現成辦法指定監測點,其指定和實現機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可行的辦法就是,先用DK把Handel-C描述的驗證環境或設計編譯成Verilog描述,然后再在Identify中指定監測點。實現就是在硬件上獲得并表現這些監測點的信號,如把這些信號直接或者經過某種處理后輸出到邏輯分析儀或PC主機。但這需要圓形硬件的支持。
  大規模設計需要多個FPGA實現。因此對于原型驗證,需要把設計劃分到多個FPGA上實現。比較快捷的方法是:先用DK把Handel-C設計編譯為Verilog描述,然后用Synplicity的設計劃分工具Certify劃分,最后用Xilinx公司的布局布線工具生成配置數據。也可以進一步研究如何劃分Handel-C設計。改進的SoC/IP原型驗證流程及所用的軟件工具如圖4所示。

圖4 改進的SoC原型驗證流程

圖5 原型電路板上總線結構及主要資源

  為了支持原型驗證的診斷能力、實現大規模SoC設計的原型驗證,設計了一款全新的原型電路板,其功能示意圖如圖5所示。電路板使用三個FPGA,采用環形互連結構。原型FPGA之間的互連便于設計在兩者之間劃分。而接口FPGA與兩者之間的連接則用于對設計內部接點實現監督,對配置數據進行下載。接口FPGA外接六排存儲器(32位SRAM),因此每周期最多可以并行監督192個內部信號。運行過程中,監測點的信號值直接存入SRAM。主機以DMA方式讀取SRAM中的信號值,從而實現軟件讀取原型硬件運行過程中的數據,開發工程師可以像在模擬環境中一樣觀察分析自己感興趣的信號。這就部分解決了長久以來困擾硬件仿真或原型的問題(診斷能力很差)。如果監測點的信號數據量很大,無法通過PCI總線實時傳送到PC主機或分析困難時,可在接口FPGA中進行處理,數據處理之后再傳送過去。但有時用邏輯分析儀分析信號更適合也更方便,因此電路板上還設計了一個邏輯分析儀與接口FPGA連接的插槽。該原型電路板支持兩種擴展方式:電路板擴展和插件擴展。電路板擴展就是在系統的PCI總線中加入更多原型電路板,以驗證更大規模的電路。此時,電路板之間可采用速度可高至射頻的高速連接總線,PCI總線只是用來實現控制和診斷。擴展插槽中可以插入不同的小尺寸外設以及數模/模數電路板,以擴展原型系統的原型能力。Rocket I/O接口支持射頻模塊的接入。原型驗證系統的設計細節可參見參考文獻[6]。
  SCSD可以加快SoC原型驗證的描述和實現,但無法實現診斷和設計的劃分。本文在數次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的原型實現流程,并重新設計原型電路板。然而,這只是為SoC原型驗證系統的開發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并作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要實現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參考文獻
1 Natalino Bus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