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顯示屏逐點校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逐點校正技術概念
當前LED芯片生產制程現狀,決定了即便是同批次生產出的LED芯片,其個體間發光強度與主波長依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對于LED顯示應用來說,這種差異性將嚴重影響顯示質量,必須首先通過分光分色對光度、色度以及電參數等指標進行分類篩選后,才能應用于同一張顯示屏上。
然而,用分光分色的方法來解決芯片個體光度色度不一致的問題,由于精度不足,后續工藝流程的影響,以及老化過程的光衰不一致等因素,并不能達到完美畫質。此外,已使用一段時間后的顯示屏也會因光衰不一致等因素顯示質量下降,出現“花屏”,這也是分光分色鞭長莫及的。
因此,業界嘗試從顯示屏制造的最后一道流程著手,通過對差異性的LED燈點采用差異性的驅動來解決該問題,這就是逐點校正。
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外出現逐點校正的理論雛形,并開啟了這一技術的實踐探索。然而,由于缺乏適用的通用數據采集工具以及技術壁壘等因素,該技術的研究長期處于不連續、不系統,自成一家缺乏交流的狀態,逐點校正也缺乏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比較完整的定義如下:
逐點校正,即通過對LED屏上的每顆燈點區域的亮度(和色度)數據進行采集,得出對于每顆燈點的校正系數(或對于每個像素的系數矩陣),將其反饋給顯示屏的控制系統,由控制系統應用校正系數實現對每顆燈點的差異性驅動,從而大幅提高顯示屏的像素亮度(色度)均勻性。
二、逐點校正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逐點校正在經歷了90年代末-2008年近十年漫長的萌芽期、2008年-2010年三年的快速成長期之后,即將在理論與實踐的積累過程中、在分工進一步細化、流程標準化、協議統一化、評估規范化的進程中,逐漸步入它的成熟期。
2.1 技術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化
在產業分工日益細化、專業化的大勢所趨下,逐點校正的采集設備也呈現出與控制系統分離,日益專業化的趨勢。
對優質的追求和市場競爭的推動,讓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專業的逐點校正采集設備,將逐點校正固化為一道標準的工藝制程,而不僅僅是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后的救急之策。只有專業細分,才能實現廣泛兼容,也才能使各細分領域都得到專業團隊持續專注地深耕細作,資源互補,促進技術進步。
2.2 更快捷,更簡便,自動化、標準化
逐點校正技術從最初的機臺校正一張大屏需要一個月時間,發展到今天的近200平方的大屏校正一夜完成,已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未來的逐點校正將沿著高效、簡便、自動化、標準化的路線繼續前行,這是產業需求所決定的必然趨勢。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上,除了采集設備的技術革新之外,更需要業內控制系統合作伙伴的配合與支持,行業標準的建設與推廣,還有逐點校正實踐者的經驗積累與交流。
3.3 數據存儲到模塊
LED顯示屏制造業一直以來的生產模式是訂單式生產,如今不少大廠開始探索計劃式生產模式,一方面可以縮短供貨周期產生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標準化生產可以從規模上、從管理上產生效益和競爭優勢。計劃式生產意味著模塊或標準箱體庫存,意味著出貨時的組合多樣性;
要適應計劃式生產的要求,逐點校正的數據存儲最佳方式是放在模塊上,而不是像現在大多放在控制系統的接收卡上。當模塊或箱體組裝成顯示屏后,控制系統回讀模塊上的校正數據,或回讀原始數據后自行根據校正目標值生成校正系數,并加以應用。這樣的技術結構,將使得更換模塊后的數據維護工作輕而易舉。事實上,國際上著名的LED屏廠商,如Barco,Lighthouse均采用這種校正數據存儲方式。
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還有待行業內形成統一的控制系統與模塊間的數據通信協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