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市場角逐升溫 或進入淘汰賽
全球芯片廠商都在憧憬2014年的中國盛宴。2600億美元,這是過去一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芯片的花費,遠遠超過進口石油的費用,成為第一大進口項。
這不僅意味著中國市場成為眾多芯片廠商白熱化爭奪之地,也顯示出對智能手機、平板設備的巨量需求。據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GFK)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手機銷售量超過10億臺,帶動了橫跨手機、平板和觸屏電視等市場的觸控產業高速發展。
傳統主控芯片廠商自然不會錯失良機。包括英偉達、英特爾、聯發科和高通等在內的芯片巨頭各顯神通,或緊密結合主控與觸控芯片以提出“交鑰匙”方案,或在SoC(系統芯片)上整合觸控算法,以布局自己的勢力范圍、帶動周邊產業發展。這對傳統觸控廠商決非好事。由于主控芯片廠商跨界之舉勢必蠶食傳統觸控廠商的市場份額,重新洗牌在所難免。2013年,愛特梅爾(Atmel)、賽普拉斯(Cypress)兩大觸控廠商先后虧損。
假如全球百余家觸摸屏廠商只遵循幾種標準,直接整合觸控,可以減少設計難度,比較劃算。但目前觸摸屏正處在跑馬圈地的時代,觸控芯片廠商其實做的是為每一種新顯示技術、每一塊屏幕做適配,且每枚芯片售價不足1美元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觸控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應用材料上,目前除ITO(透明導電膜),還有MetalMesh/納米銀/石墨烯/納米碳管等多種材料。同時,在加工工藝上,也涌現出了On-cell和In-cell這樣的新工藝。換句話說,作為與之聯系最緊密的觸控芯片廠商,緊跟技術潮流或許是其抵御主控芯片巨頭跨界的最佳利器。
整合戰略
“整合永遠是個大趨勢,不管是在哪個行業。”原OPPO副總經理劉作虎表示,從目前來看,手機都有主控芯片,但與幾年之前相比,也整合進很多東西,關鍵看其在整合技術上能否做到領先。劉作虎近期辭職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其想法在國內大多數手機廠商中頗具代表性,“集成度越高越好。”
三星和蘋果是高集成度的代表性企業。它們都具備可以跳過觸控廠商,以近乎零成本,整合面板、觸控芯片的能力。其他主控芯片巨頭,則采取把控供應鏈的方式進行整合。“這方面技術沒有門檻”,水清木華研究中心分析師周彥武說,“關鍵是供應鏈。”觸控芯片廠商需要和從觸控屏廠商、底板生產廠、硬件設計廠商等各個環節保持有效的溝通,從而確保能夠適配各個廠家的要求。觸摸屏幕尺寸越大,觸控芯片需要的焊接引腳就越多。因而與不同尺寸屏幕的適配尤為重要,也尤為繁瑣。
部分主控芯片廠商采取間接方式進入觸控芯片市場。例如英特爾大力投資敦泰、禾瑞亞,聯發科連續收購晨星、投資匯頂科技。有所區別的是,英特爾的投資是在其非擅長領域布局,希望能從移動戰局中分一杯羹,以支撐其重尋PC時代輝煌的美夢。而聯發科的收購則全為了其主控芯片業務服務。如其一貫的“交鑰匙”方案一樣,掌握周邊產品,推介打包方案,主推投資的觸控芯片,提高了整體服務質量,雙方互有促進。“我們是軍火商的角色,但是我們不直接參與戰爭。”聯發科相關負責人表示。
英偉達的戰術更為直接,它已將部分觸控功能集成到觸控芯片里。這與其自身定位相關。觸控行業發展時日尚短,目前的電容觸控更是近些年才得以普及,英偉達在移動主控芯片占有率不高,由它來主導整個平臺的設計開發,牽扯不多,且能做到主控芯片的差異化。它推出的TegraNote平板電腦,就利用了其芯片中整合的DirectTouch技術,提供更精準的觸控識別。
除中國市場,高通在全球手機芯片領域都是霸主地位,然而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以及希望走捷徑的中國手機廠商,給客戶差異化空間的想法,在2011年被類似聯發科“交鑰匙”模式的開發平臺和生態系統QRD取代。對觸控芯片的整合或許也成為其必由之路。
應對之策
“他們會努力向整合方向走,但走不走的通,還要看當技術穩定下來后,主控芯片廠商能否把握。”Gartner分析師盛陵海說。
言外之意,假如全球百余家觸摸屏廠商只遵循幾種標準,直接整合觸控,可以減少設計難度,比較劃算。但目前觸摸屏正處在跑馬圈地的時代,觸控芯片廠商其實做的是為每一種新顯示技術、每一塊屏幕做適配,且每枚芯片售價不足1美元的工作。
“這個行業還在洗牌過程中。”瑞芯科技市場部經理陳瑞,“中國臺灣廠商已經率先往整合方向走了,觸摸屏技術會慢慢標準化。”最終的結果,可能像集成顯卡和單獨顯卡的關系。
但目前主控廠商并不愿直接上手。首先是因為利潤太薄,競爭激烈。更重要的是,主控芯片開發周期與觸控芯片開發周期平行且不相匹配,很容易導致推出的產品落后市場。以聯發科為例,其平臺可以支持任意尺寸屏幕,若整合觸控便將自身限制。
顯而易見,目前觸控技術的迅速變化以及尚未標準化的行業特點,本身已經成為阻擋外來者進入的壁壘。“如果不能提供非常好的差異化,中低端產品可能能夠保證,但不會影響到觸控芯片廠商的市場位置。”盛陵海說。
觸控芯片廠商對于跨界的反應則多是提供更為獨特化、更為創新的技術。類似三星的懸浮觸控技術、聯發科“窮人的NFC”的HotKnot技術都為觸控技術未來的發展開拓了想象空間。2013年,英特爾投資的敦泰觸控芯片出貨量超過兩億枚,表現頗為亮眼。其憑借的便是高階In-cell觸控勢力,以打破索尼(Sony)獨大的局面。
此外,觸控芯片廠商還在關注平板、車載等新興市場,以及智能手表和指紋識別等市場的變化。其中,指紋識別技術隨著手機上個人信息的日益增多以及iPhone的帶動,已經是明確的技術發展方向。匯頂科技相關負責人表示,其2014年主打產品將會從單層多點系列轉移至HotKnot產品系列。諸如十點觸控,COB(ChiponBoard)設計方案,主動式電容筆,單層多點和HotKnot。不久,匯頂科技將推出第一代指紋識別芯片,協助客戶提高智能手機的安全性。
毫無疑問,傳統觸控芯片廠商已主動面對主控芯片廠商的挑戰,而且這并非是難以取勝的挑戰,就算賭一把,他們也值得一試。特別是,這可能使公司成為一流的企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