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實施/標準問題困擾信息產業
標準的實施
我國軟件業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形成質量文化氛圍的企業。制定和推行標準的目的正是要引導軟件企業逐步走向成熟,使其工程和管理水平穩步提高,同時為它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以支撐軟件產業的整體發展。
SJ/T 11234-2001《軟件過程能力評估模型》和SJ/T 11235-2001《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兩項軟件標準的特點是對各項軟件工程活動給出了比較全面、細致的描述。在這兩項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將會面臨下列問題:
● 內容多,篇幅大。標準中涉及22個方面的過程,100多個慣例,總篇幅600多頁,60余萬字。因此,需要恰當處理篇幅大與閱讀便捷的問題。
● 概念新,實踐少。我國目前軟件企業熟悉這兩個標準的人不多。需要培養一批熟悉和運用標準的人才,指導軟件企業穩步提高軟件能力水平。
● 軟件工程基礎差。這兩個標準給出了總體要求和方法,具體實施需要軟件工程基礎作指導,但我國軟件企業缺少對軟件工程標準的了解。
針對以上問題,推進標準的實施需要考慮建立自愿性評定體系,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
1. 開發相應的工具。軟件能力評估標準涉及軟件工程實踐中的大量活動。為保證清晰、迅速而恰當地掌握和評價這些活動,便捷地閱讀標準,提高軟件企業運用標準的能力,信息產業部電子標準化所已完成了標準條款超文本電子版和評估工具的開發,可以提供軟件企業使用。
2. 培訓工作。我們已編寫完成標準培訓教材。標準培訓的重點將放在軟件園區和大型軟件企業等機構,并為培養評估師做準備。
3. 軟件工程標準的制定與普及。我國目前已發布了20多項軟件工程標準,但是要滿足軟件產業需要還有一定差距。為此,下一步制定或宣貫的標準主要是軟件生存周期標準、軟件接口標準、軟件度量標準、配置管理標準、質量保證標準、系統測試標準、軟件項目管理標準、風險管理標準等。
4. 建立軟件工程論壇。軟件工程的發展要靠廣大從事軟件工程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人員共同努力,經常性的交流活動可以促進我國的軟件工程理論和實踐水平,從而進一步支持模型標準的正確實施。
標準問題困擾信息產業
業界向技術標準靠攏之際,越來越多使用者深思其難處。五花八門的技術多半由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等標準機構掌舵,確保不同系統可以兼容互通。
不過運算時一些常見的規范往往偏離標準作業流程,形成“實質標準”(de facto standards)林立的模糊地帶,這些實質標準摻雜了民主理念也加入公司的考慮。
由是的原因,五花八門的技術考驗著大家長期以來對于標準流程所抱持的看法。幾個常見的例子(包括微軟Office與Adobe的文件格式、Flash Web的動畫、RSS的網絡日志blogging)點出版權(專有)軟件與開放出版模式不斷在變動的戰場。開放軟件有其理想,但標準無法互通的現實往往成為飽受抨擊的致命傷,和行動迅速、控管有方的專有軟件一比,審核開放軟件的標準機構行動慢,加上程序設計師唯恐作品被標準機構委員會篡改得面目全非,兩者的優劣立見。
然而軟件供應商發現,未送交任何標準組織審核的軟件,只要是率先第一個上市或廣受市場歡迎,依然可能成為業界偏好的應用軟件。當代電腦運算中最廣為使用的標準之一──XML(可擴展標示語言)的共同發明人Time Bray說:“市面存在許多實質標準,其中不乏表現稱職者。”Tim Bray目前是Sun微系統的軟件指導大師。Bray以網絡程序設計語言Perl為例,稱它是非常成功的實質標準。他說:“Perl屬于直譯式語言,定義靠使用者界定,但迄未構成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