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系統里不可忽視的安全問題
2010年,一種強大的旨在攻擊西門子制造的工業控制系統的計算機病毒“Stuxnet”出現,該病毒會傳播到插入電腦USB接口的設備中,并從中竊取數據。這是駭客首次嘗試入侵大型工業電腦系統病毒。此次事件敲響了“防范病毒攻擊”的警鐘。
2010年“震網”病毒事件破壞了伊朗核設施,震驚全球。這標志著網絡攻擊從傳統“軟攻擊”階段升級為直接攻擊電力、金融、通信、核設施等核心要害系統的“硬摧毀”階段。應對高強度連續攻擊(APT)已成為確保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核心問題。而傳統的封堵安全防護做法難以解決封閉實時處理的工業控制系統安全問題。
2013年六月的“棱鏡門”事件,信息安全再次廣泛引起關注。當大數據的獲取和分析成為棱鏡計劃的必經之路,不可避免地,身處科技前沿的企業卷入這一計劃。智能工業控制領域也無法獨善其身。
工業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關系到國家的戰略安全。當前,工業控制信息化、三網融合、物聯網、云計算在內的多種新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給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挑戰,工業控制系統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物聯網快速發展中不可以忽視的安全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物聯網面對的是一個無窮的實物集合,一種虛擬網絡與現實世界實時交互的新型系統,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通過其網絡層實現信息的轉發和傳送,將感知層獲取的信息傳送到遠端,為數據在遠端進行智能處理和分析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隨著物聯網在國家基礎設施方面的廣泛應用,物聯網的安全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石油、石化、冶金、電力、煤礦等主要工業行業,是關系國家經濟基礎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行業,重視工業物聯網信息安全,加強控制系統的安全保護工作,不僅保證國家基礎設施安全,同時促進工業領域物聯網產業的有序健康發展。
工業是物聯網應用的重要領域。具有環境感知能力的各類終端、基于泛在技術的計算模式、移動通信等不斷融入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可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資源消耗,將傳統工業提升到智能工業的新階段。在工業領域,物聯網的發展和應用最終可以落實在信息化層面,物聯網將信息化貫穿到生產環節中的各個方面, 使信息化更加深化和擴大,其大規模應用將有效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成為經濟轉型期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物聯網在工業領域實施過程中,面臨眾多問題,比如,技術人員需要將多種技術綜合起來,實現多種不同協議之間的數據采集與共享,才能把感知層的數據真正的匯聚到數據庫中,整個過程中,不僅要面臨不同協議之間的數據處理問題,還需要面對當控制網絡與信息網絡連接后所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
物聯網應用是信息技術與行業專業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不同行業的物聯網信息安全有自己的特點和重點,因此所采取的對策也不盡相同。安全是智能制造系統成功的關鍵。保障設備和產品自身不會引起使用者的危險,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十分重要。同時,設備和產品中包含的信息特別需要被保護,以防止這些信息被濫用或者在未被授權的情況下使用。這將對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過程自動化領域中,由于工藝復雜并且設備繁多,自動控制系統如果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很可能導致整體控制系統的故障,甚至導致惡性安全事故,最終對人員、設備和環境造成嚴重的后果。
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2004年9月15日由公安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和國信辦聯合下發《關于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實施等級保護的基本做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