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中科:9A1000 明年交付流片
11 月 19 日,龍芯中科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的計劃中 2024 年沒有產品發布,計劃 2025 年發布 3C6000 系列服務器芯片。9A1000 計劃今年底代碼凍結,明年交付流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411/464867.htm龍芯 3C6000 為龍芯新一代服務器處理器芯片,采用龍芯自主指令系統「龍架構」(LoongArch),基于龍芯第四代處理器核微架構設計,單硅片集成 16 個 LA664 處理器核,支持同時多線程技術,并可通過龍鏈技術 (Loongson CoherentLink) 支持單芯片多硅片互連形成 32 核或更多核的芯片版本,以及擴展多芯片互連支撐多路服務器方案。
龍芯 3C6000 服務器 CPU 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靈活的配置,可廣泛應用于通用計算、大型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等多個領域,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偉武表示,龍芯中科已構建起基于自主指令系統的完整基礎軟件生態,并實現了 CPU 性能的顯著提升,同時,基于自主工藝的生產能力也已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9A1000 顯卡基干龍芯中科第二代通用圖形處理器核,該處理器核已在 2K3000 芯片中得到應用,并已交付流片。新一代顯卡在 2K3000 的基礎上進行了功能和性能的擴展,其圖形處理能力、通用算力以及 AI 算力預計將達到 2K3000 的四倍以上,同時保持芯片成本相當,與龍芯 CPU 配套,形成高性價比的產品組合。
龍芯中科在研制過程中注重芯片質量和性能的同時,也強化了成本控制。通過優化工藝選型、減少芯片晶圓制造層數、芯片前后端設計優化、改進封裝設計、優化測試流程等措施,龍芯中科成功降低了芯片成本,提升了產品性價比。公司擁有自主指令架構 LA 和關鍵核心 IP,長期來看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在 AI 布局方面,龍芯中科采取了與英偉達類似的策略,從 GPU 出發,逐步發展為 GPGPU。9A1000 顯卡的定位首先是與龍芯 CPU 形成配套,降低系統成本。硬件方面,2K3000 芯片集成了龍芯第二代 GPU 核 LG200,支持圖形加速、科學計算加速和 AI 加速。軟件方面,龍芯中科也在同步構建算力與 AI 的軟件生態,補全了龍架構基礎軟件生態的關鍵部分。
胡偉武曾表示:在「十四五」(2021 年至 2025 年)期間,要完成三個轉變。第一,從技術「補課」到生態建設的轉變。龍芯過去 20 年算是完成了技術「補課」,這個五年,我們的重點放在完善生態建設上。第二,從政策性市場向開放市場的轉變。過去我們主要圍繞政策性市場,而現在我們更多地面向開放市場。第三,從跟隨性發展的必然王國到自主發展的自由王國的轉變。我們力圖構建 x86 和 ARM 架構之外的第三套信息技術體系,走到今天,很多方面已經沒有了參照物,需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我們希望在 2025 年,基于龍架構的自主生態基本建成。在 2030 年,基于龍架構的自主生態更加完善。到 2035 年,形成與 x86 和 ARM 三足鼎立的態勢。所謂的三足鼎立,是不能有數量級的差異。就像如果競爭對手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 99%,而我們只占 1%,這不算形成三足鼎立;但如果對手的份額占據 90%,而我們能夠占到 10%,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算實現了。
龍芯的生態建設分為四個部分。第一是硬件生態,要為 CPU 配置相應的接口橋片、GPGPU 芯片、服務器的 BMC 芯片及 RAID 控制芯片等配套芯片,從而實現整機的成本最低。
第二是軟件生態,分夯實基礎、廣泛兼容和自主應用「三步走」來建設。所謂「夯實基礎」,就是龍架構 Linux 平臺的成熟穩定。所謂「廣泛兼容」,就是在龍架構的 Linux 類操作系統上兼容 x86/Linux 應用、x86/Windows 應用以及 ARM/Android 應用。所謂「自主應用」就是形成自主應用生態,就像手機的 APP 有 iOS 版和安卓版,希望未來電腦的 APP 有 Windows 版和龍芯版。目前,龍芯已經完成了「夯實基礎」的第一個步驟,建成了與 x86、ARM 并列的 Linux 基礎軟件體系,正處在「廣泛兼容」的第二個步驟,同時通過大量應用適配開始了第三個步驟的工作。
第三是人才生態,要推動大學課程采用龍架構作為教學用的指令系統,推動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擺脫「微軟培訓班」的狀況,教授自主計算機平臺的使用。
第四是產業生態,通過政策性市場應用帶動更多整機及系統企業采用龍芯芯片,通過不斷提高龍芯 CPU 的性價比并完善軟件生態吸引廣大產業鏈伙伴主動選用龍芯芯片。龍芯還設立了龍芯基金投資龍芯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態伙伴。
龍芯中科表示,將繼續深化自主研發的優勢,將技術積累和工藝進步轉化為產品性價比的持續提升。未來,龍芯 GPU 產品和生態將快速進步,為市場帶來更多創新和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