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中國物聯網支出規模將達到3200億美元
IDC于近日發布了2024年V1版IDC《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IDC Worldwide Internet of Things Spending Guide)。IDC《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對全球物聯網支出規模進行預測,按照國家和地區從技術、行業、應用場景、部署模式四大維度做出預測分析。該報告覆蓋了9個地區和 51個國家/地區,19個技術類別,19個行業和 63個應用場景的物聯網支出。支出指南還包括蜂窩網絡(Cellular)、低功耗廣域網(LPWAN)和其他連接(Other Connectivity)(例如衛星及其他無線通信)的物聯網連接預測。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406/459688.htmIDC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物聯網(IoT)支出預計達到1,982.5億美元,比 2023 年增長 13.2%。依托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巨大的市場需求以及新技術的融合創新,物聯網將在未來繼續快速發展,推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2028年中國物聯網投資約為3,264.7億美元,2023 年至 2028 年間的復合年增長率 (CAGR) 為 13.3%。
政策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中國物聯網快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笆奈濉币巹澲忻鞔_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具體政策如《物聯網“十三五”發展規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都為物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此外,2024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大支持力度、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布局等發展策略,并特別關注兩者融合發展。政府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強政策支持、促進物聯網跨界融合等,為未來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技術趨勢
IDC數據顯示,從技術維度來看,硬件和服務的支出規模分別占據了第一(47.0%)和第二(38.0%)的位置。此外,軟件支出未來五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預計將達到14.4%,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技術領域。總體來看,隨著物聯網設備和設施的逐步完善以及物聯網應用創新的不斷涌現,以模組和傳感器(Module/Sensor)為代表的硬件支出市場正在逐步成熟。與此同時,企業對軟件解決方案的重視日益增加,旨在通過軟件的創新應用實現物聯網系統的全面優化和增強。
行業趨勢
從行業維度來看,未來五年內,制造業、政府、專業服務、零售和公共事業等行業的支出合計占總支出規模的七成。在制造業,通過部署監測傳感器設備、機器人、軟硬一體AIoT邊緣等技術產品的部署,物聯網技術幫助制造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優化資源利用。在零售業,依托智能互聯計算優勢,通過端到端的物聯網技術與基于數據的商業智能分析,物聯網技術幫助企業實現顧客體驗提升與供應鏈優化。
應用場景
中國在5G、人工智能、邊緣計算等領域的快速發展,為物聯網的技術創新和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5G技術的推廣使得設備連接更加高效,數據傳輸更加快速,極大地提升了物聯網設備的性能和應用場景。物聯網在中國的落地應用非常豐富,涵蓋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農業、智能家居等多個領域。在制造領域,物聯網助力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IDC數據顯示,與制造業相關的應用場景生產資產管理(Production Asset Management)、制造運營(Manufacturing Operations)與庫存智能(Inventory Intelligence)是物聯網投資規模最大的頭部應用場景,三者支出規模均近200億美元。
錢靜
IDC中國分析師
IDC中國企業級研究部市場分析師錢靜表示,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我國正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隨著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逐步實施,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也在穩步推進。與此同時,物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不斷滲透,并與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不斷融合,將催生出更多創新應用,推動各行業的變革與升級。
IDC《支出指南》
IDC《支出指南》致力于為IT廠商、行業用戶和投資/金融機構在戰略規劃、產品研發、IT支出及投資規劃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撐。《支出指南》系列產品聚焦IT熱門領域,從多個維度預測市場規模和增速,助力廠商發掘市場潛力;引導行業用戶根據熱點技術及應用場景進行IT規劃;通過分析特定市場的發展前景,幫助投資和金融機構更好地做出決策。IDC《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以精準和高質量的預測為用戶提供了未來五年全球物聯網市場發展動態預測。根據全球市場情況不斷迭代,本次預測新增2028年數據,旨在為用戶提供更加全面的物聯網市場洞察與研究。
免責聲明
本文中的內容和數據均來源于IDC所發布的報告,所有內容及數據均為我公司所有。未經IDC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刊登、發表或引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