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代工價格還有多大下降空間?
2023 開年到現在,全球晶圓代工業不見了過去 3 年的光輝,走入了低谷,整體表現萎靡不振,特別是上半年,霸主臺積電的營收同樣下滑明顯,三星電子則更加慘淡。不過,進入 6 月以來,持續的低迷狀態出現了一些變化,似乎有觸底反彈的跡象。那么,今年下半年,全球晶圓代工業是否會重回往日輝煌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8/449614.htm上半年表現
根據市場研調機構 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 研究,芯片交期(從訂購到交付)在 2022 年 12 月縮短了 8 天,創下 2017 年以來最大月降幅,2022 年 12 月芯片交期平均約為 24 周,較當年 5 月的峰值縮短了 3 周。
全球芯片業從供不應求轉為供過于求。
進入 2023 年以后,更多電子產品制造商把重心放在了降低庫存,與過去 3 年供應短缺的趨勢截然不同,許多企業對投資者表示,由于經濟疲軟且消費者延后購物,預期企業營收將下滑,PC 和智能手機等產品首當其沖。
今年 1 月,三星電子表示,第一季度難逃產業庫存調整壓力,晶圓代工業務產能利用率開始下降。不止三星,當時,全球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普遍下滑,聯電產能利用率由先前滿載降至 70% 左右,還傳出有廠商部分產線產能利用率僅剩 50%。
在當時行業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有報道稱,為了刺激合作伙伴使用 N3 制程工藝,臺積電考慮降低這些制程的報價,特別是,臺積電的 N3E 工藝僅使用 19 層 EUV 掩模,并且在制造方面具有較低的復雜性,成本更低。臺積電可以在不損害盈利能力的情況下降低 N3E 的報價。不過,臺積電 N3 制程降價消息并未得到證實。
2 月,焦點還在三星電子,該公司表示,行業庫存調整導致其晶圓代工業務產能利用率下降。當時,業界指出,面對不利局面,三星以價格戰搶單,希望借此挽回頹勢,爭取更多訂單填補產能。
三星晶圓代工業務原本是以生產自家芯片為主,但在行業下景氣的情況下,三星自家芯片需求大幅下滑,閑置產能大增,為了填補產能空缺,殺價搶單難以避免。據悉,三星針對晶圓代工成熟制程降價幅度達 10%。
三星晶圓代工成熟制程大幅降價,在業界掀起波瀾,聯電、世界先進等廠商也進行了調價。
3 月,晶圓代工成熟制程價格戰愈演愈烈。由于產能利用率提升情況不如預期,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廠祭出」只要來投片,價格都可以談」的策略,客戶若愿意多下單,價格折扣幅度最高可達 20%,比先前降價幅度更大。
在市場需求疲弱與傳統淡季雙重作用下,市場對成熟制程,特別是 8 英寸產線的沖擊很大,以成熟制程生產的電源管理 IC、驅動 IC、指紋辨識 IC、功率器件等,在 2022 年重復下單及庫存水位高的狀態下,8 英寸晶圓廠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產能利用率普遍只有 50%-60%。
12 英寸晶圓廠方面,因為以先進制程產能為主,降價幅度較小。
縱觀第一季度,各二、三線晶圓代工廠受客戶庫存調整沖擊較大,相對而言,臺積電成了最大受益者,獲得了更高市占率(60% 左右),特別是其先進制程(5nm 及以下),沒有對手,該公司 7/6nm 的營收下滑由 5/4nm 增長補上了。
進入第二季度以后,成熟制程依然在降價。有 IC 設計公司透露,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的報價,至少比臺系廠商低 20%,且對于第三季度報價的態度是可繼續協商,這對臺灣地區晶圓代工廠造成了很大壓力,即使臺廠表面上價格依然不降,但有部分愿意以量換價,協商以特別采購的方式變相降價,且投片量越大,價格折扣越大。
晶圓代工廠除了給予客戶特別價格,還有另外一種降價方式,即保持報價不變,但生產 100 片,代工廠只收 80 片的錢,也是變相降價。
下半年預期
進入 7 月以后,行業復蘇不如預期的那么好,晶圓代工業繼續降價。成熟制程晶圓代工廠為提升產能利用率,第二季度發動的「以量換價」策略成效不明顯,轉為正式降價。據悉,12 英寸成熟制程產線代工價,大客戶最高可降 20%,這是疫情后最大降幅,8 英寸成熟制程代工市況更慘,降價也難以吸引到客戶。
有 IC 設計公司表示,經過一段庫存消化期之后,到第二季度末,庫存絕對金額已降低很多,但是,營收并沒有提升,因此,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不一定會明顯降低。由于訂單需求起不來,投片量也不會多,很多 IC 設計公司已經大砍在晶圓代工廠的投片量,對下半年行情較為悲觀。
對于下半年的行情,臺積電總體看法也較為保守,二度下修了年度展望,不過,在第二季度營收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該公司似乎達到了谷底,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Wendell Huang 預測,臺積電第三季度營收將有所好轉。
目前,已進入 8 月,對于晶圓代工廠來說,挑戰依然艱巨。近期,有消息傳出,受終端需求不振與市場競爭影響,臺積電與世界先進陸續調降 8 英寸晶圓代工報價,最高降幅達 30%。雖然 8 英寸晶圓代工并非臺積電主要營收來源,但鑒于該公司一向在價格上保持相對穩定,大幅降價消息十分引人關注。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表示,國際大廠殺價對世界先進確實造成了一些影響,世界先進將正面應對。
野村證券認為,臺積電與世界先進降價,主要是為應對模擬 IC 龍頭德州儀器(TI)的電源管理 IC 等產品大降價。由于與 TI 直接競爭的 IC 設計公司無力招架 TI 的價格戰,因此,希望臺積電、世界先進等晶圓代工廠降價,以降低成本與 TI 競爭。
據野村調查,7 月下旬以來,臺積電已開始在 8 英寸 BCD 制程產能方面對模擬 IC 設計公司提供價格折扣,這些客戶今年初以來一直面臨來自 TI 的激烈價格戰,迫使臺積電提供支持以保持產能利用率,且不是下大單才有優惠,而是直接降價。
對于第三季度行情,綜合多家 IC 設計公司的說法,有些晶圓代工廠要求在投片達一定數量后多送晶圓,或達到一定額度就會降價,有些是降光罩費用。有驅動 IC 設計公司指出,不管晶圓代工廠提供什么方案,重點在于必須降低生產成本。
現在是買方市場,晶圓代工價格或許還有降低空間。
總體來看,下半年,先進制程波瀾不驚(除了臺積電,沒有像樣的產能供應商),成熟制程競爭慘烈。
對產業鏈上游的影響
晶圓代工業運營狀況不佳,主要是由 IC 設計客戶決定的,另外,晶圓廠營收下滑,會影響到產業鏈上游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
半導體材料方面,最大宗的就是硅片。
今年第一季度,受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下滑影響,硅片價格開始下跌,這是近 3 年來首見。硅片長約客戶要求延后拉貨,之后,現貨價開始下跌(現貨價更貼近當下市況,比合約價更能反映市場動態),6 英寸、8 英寸和 12 英寸晶圓無一幸免。硅片現貨報價,有些是 3 個月更新一次,大部分是 6 個月更新一次。當時,硅片廠商坦言,接受現貨價調整,因為要先能把貨賣出去。
上半年,需求相對最弱的 6 英寸硅片,現貨價約下跌個位數百分比,8 英寸硅片,有的現貨價小幅下跌,有的因為持續供不應求而小幅上漲,平均來看變化不大,12 英寸硅片現貨報價最穩,但也有客戶要求降價。
硅片廠商表示,2022 年第四季度晶圓廠產能利用率明顯降低,導致庫存過高,有晶圓代工廠部分硅片庫存水位已達 6 個月,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愿再拉貨,甚至要求降價。
進入 2023 下半年,下游各種電子產品應用需求依然低迷,上游硅片難逃波及,不過,業界大多預期,隨著去庫存的進行,下半年情況會比上半年好,對硅片產業來說,是半導體產業復蘇前較為艱苦的時期。
從整體硅片市場來看,廠商大多愿意配合下游客戶,共度難關,目前,長期合約價格并未松動,不過,已經出現不少長約客戶有延遲拉貨的情形,有些是遞延一季,有些直接把部分上半年的拉貨訂單延后到下半年,遞延的產品包括 8 英寸和 12 英寸晶圓。
硅片廠商期盼下半年市況能順利復蘇,長約客戶把上半年沒拉足的貨補齊,以保持全年出貨量不下滑。
下面看一下半導體設備。
7 月,SEMI 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將下滑至 874 億美元,年減 18.6%。SEMI 表示,2023 年,包括晶圓廠設備和后段封測設備銷售額將同步下滑,其中,晶圓廠設備銷售額將減少 18.8%,封裝和測試設備銷售額分別減少 20.5% 和 15%。受終端需求疲軟影響,晶圓代工和邏輯芯片用設備銷售額將減少 6%。
日本半導體設備的全球市占率超過 30%、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不同于第一季度的高增長,進入第二季度以后,日本半導體設備廠商的營收大幅下滑,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協會(SEAJ)二度下調了 2023 年設備銷售額預期值。
SEAJ 公布的預測報告指出,受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管制,以及低迷的芯片市場狀況影響,半導體廠商正在縮減設備投資,因此將 2023 年度(2023 年 4 月-2024 年 3 月)日本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從上一次(2023 年 1 月)預估的 3 兆 4998 億日元(年減 5.0%)大幅下調至 3 兆 201 億日元,將年減 23.0%,這是 4 年來日本半導體設備業首度陷入萎縮。
美國的半導體設備行情與日本大致相當,在晶圓代工和 IDM 產能利用率不足,營收下滑的大背景下,上游的設備企業營收表現同樣不佳。
結語
2020 年-2022 年,全球晶圓代工業如火如荼,異常火爆,曾經有許多中小型 IC 設計公司想求幾百片晶圓產能而不得,那時,完全是賣方市場,IC 設計廠商為了占住晶圓代工廠的「坑位」,不惜冒險高價預訂不需要的產能訂單,這也為 2022 下半年和 2023 年的高庫存埋下了隱患。
2023 年,晶圓代工產能成為買方市場,無論是晶圓代工廠,還是 IC 設計公司,日子都不好過,一個是產能利用率提升不上去,另一個是庫存水位過高,下游的電子產品對芯片需求不振,使得很多 IC 設計公司營收下滑,艱難度日。
進入 2023 下半年,整個行業雖然有復蘇跡象,但行情依然不樂觀,產業鏈各環節廠商還得過上一段時間苦日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 2024 年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