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機器人智能新時代,首屆《科技創變者大會》盛大開幕
7月6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指導,中關村智友研究院主辦的首屆《科技創變者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
大會以“探索機器人智能新時代”為主題,聚焦機器人領域的創新變革和產業落地,數十位來自人工智能、新能源、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專家院士、投資人、企業家齊聚大會主論壇,在精彩的演講報告與思想碰撞的圓桌對話中,深入剖析了機器人智能化領域的發展趨勢與轉化思考,為服務國家硬科技創新與產業戰略,描繪出上萬億大市場布局的路線圖。昌平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金勤獻與北京理工大學長聘教授、科技部智能機器人重點研發計劃專家組專家段星光分別主持了本次大會主論壇的上午與下午場。
昌平國家實驗室副主任、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院長金勤獻
北京理工大學長聘教授、科技部智能機器人重點研發計劃
專家組專家段星光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武凱,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創新創業服務處副處長徐傳奇出席了本次大會主論壇并現場致辭。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區副區長武凱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創新創業服務處副處長徐傳奇
當天,“硬科技創變者榜單”進行了啟動儀式,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以及來自各高校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教授一起,共同啟動首屆“硬科技創變者榜單”的評選。
01
探索科技創新邊界 解讀前沿趨勢與轉化思考
在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零一學院創始院長鄭泉水首先以《優秀科技創變者0-1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思考》做主旨報告。鄭泉水院士在報告中強調,“這個時代最重要的是技術、產業、產品的0-1創新,自身也更加聚焦于技術和產品的0-1創新。”通過分享過去20年對機器人領域相關的研究與零一學院的創建體會,鄭泉水院士期待未來能夠吸引到全球頂尖的創新者聚集在一起,實現個體創新潛能充分綻放。
隨后,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彭芳瑜教授帶來題為《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前沿趨勢與轉化》的主旨報告。彭芳瑜教授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前沿趨勢、國家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創新中心工作進展以及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三個方面來進行分享。他提到了制造技術的發展趨勢從高精度到高性能,從數字化到智能化,逐步得到很多制造領域的院士專家、企業界的認可,并分享了十個智能制造領域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智能綠色車輛與交通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克強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趨勢及轉化思考》主旨報告中,李克強院士分享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與產業發展態勢、產業化面臨的問題、車路云一體化技術轉化的可行性及商業模式以及就下一步發展做出思考。李克強院士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汽車新技術、新產品,需要產品架構、研發模式、測試方法、商業模式等全方位的創新,而車路云一體化‘中國方案‘可以為解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產業化和產業生態發展提供可行途徑。”
最后,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廣忠發表題為《國內外醫療機器人發展趨勢與轉化思考》的主旨報告,從“怎么使得技術從基礎研究由不可能變為可能;怎么使可能的東西變成一個產品;怎么使得產品能夠普惠,真正造福于大眾”這三個方面與現場觀眾進行了探討。楊廣忠院士表示,“能夠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技術,做好商業模式對于產品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并強調了在創新過程中的技術和時間點非常重要,不能過于超前也不能太過滯后。”
在四位專家精彩的主旨報告結束后,以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為主持,與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北大多媒體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鐵軍;北航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清華大學教授、博導,清華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鄧志東;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迦智科技創始人熊蓉四位科學家圍繞“具身智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未來”展開了機遇與挑戰兩個角度的討論。
談到未來5-10年有哪些比較大的賽道,需要科技創變者和各方孵化器、產業園、投資者結合起來,推動科技的變革形成產業,黃鐵軍表示,“今天人工智能很熱,已經占據了歷史機遇窗口期,我認為人工智能下一個重大突破是通用感知模型,即面向自動駕駛、機器人等領域的具身智能模型,通用感知模型的快速發展會帶來是一個巨大新機遇。“
樊瑜波則結合自身的醫療經驗表示,“現在我們社會的老齡化不斷加劇,人的機能衰老和逐漸半失能、失能也會成為必然。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為老年人提供生活輔助和支持就成了一個大賽道。從科技角度來看,未來生物活性智能材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基于人工智能的發展,鄧志東表示比較看好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三個賽道。他談到,“大模型的能力,再加上思維鏈等提示詞工程甚至可以實現零樣本學習,這有可能更多地推動人工智能與自動駕駛、機器人的結合,在未來或有更多真正產業落地應用的機會。”
在談到什么場景會出現單品出貨量超過百萬臺的機器人形態時,熊蓉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從專用人工智能走向了通用人工智能,對機器人而言,也需要從專用型機器人向通用型機器人去發展,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人工智能熱潮中,人形機器人也形成了一個熱潮的原因。因為它代表的是未來一個通用型機器人,可以適應各種應用場景。”
02
硬科技、醫療機器人與AI芯片的探索
中科創星基金創始合伙人米磊以《硬科技:大國競爭的前沿》為題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演講,拉開了大會下午場的帷幕。米磊從投資人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己對中國硬科技的看法以及投資方向,他提到,“如果把中國經濟比成大樹,樹根就是硬科技,樹干就是制造業,大樹要想長得更高,樹干就要長的更粗。中國經濟要轉型為高端+科研投入,能使產業升級,中國經濟才能走向良性循環高端制造,這是中國經濟未來核心的發展。”
隨后,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為現場觀眾帶來了《展望AI大模型時代》主題分享,從“為什么AGI的起點是語言模型、ChatGPT會取代什么樣的職業和工作”等問題展開了一場關于大模型匯報。他提到,“大模型是讀萬卷書,把人積累的知識學過來,讓機器變成一種智能。當有了大模型之后,社會變得更加扁平,機器的賦能會完成原來意想不到的工作,曾經是的螺絲釘工作都可以交給模型去做。”
北京天智航董事長張送根以《醫療機器人轉化的挑戰性問題》發表主題演講,他從醫療機器人產業現狀、產業轉化挑戰性問題、醫療機器人中國機會三個方面進行分享,并對醫療機器人的臨床價值問題、商業價值問題、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怎樣能夠實現政策貫通的協同性做出了思考。
最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副所長陳云霽帶來了《AI芯片與創新創業的思考》主題演講。在分享中陳云霽教授提到,“摩爾定律發展已經停滯,而模型每年有10倍的增長,這個剪刀差越來越大,要打破這個限制,可以從Scale up和Scale Out兩個方向去做。”關于如何解決互聯問題,陳教授則表示“我們需要硬件上有更好的結構,但更重要的是在算法上,希望未來大模型的發展向分區化發展降低帶寬需求。”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副所長陳云霽
03
在四場精彩的主題演講過后,以創業邦創始人兼CEO南立新為主持,與人大商學院教授、博導、雅瑞資本創始合伙人張瑞君;創新工場執行董事王震翔;SEE Fund無限基金合伙人趙瑱三位嘉賓開展了一場關于“科技型基金-助力尋找下一代智能產業的大腦”為主題的巔峰對話。
在談到硬科技創業團隊的特點時,王震翔認為,“它和之前的互聯網創業企業最大的區別就是,互聯網是用戶導向,而科技型創業者最大的特點就是技術導向。但是大量科技型的創始人對商業的洞察洞見并不擅長,技術大牛可能并沒有想好商業落地,因此創新工場會從資本、市場、商業、財務、法律等所有方面去幫助他們在市場上各種探索。總之,一個創業者能夠具備很高的技術壁壘,同時又有商業洞察力再加上同理心,三者聚在一起,他會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創業者。
關于近幾年科學家創業特別受投資機構歡迎的背后原因,張瑞君表示有三個重要因素,“從宏觀來看,今天科技進步的速度非常之快,對于人類生活和產業的變革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們開始關注新技術,技術創新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其次,中國正在進行轉型升級,一定要有硬科技的支撐;最后,2019年中國的科創板誕生,給硬科技的企業創造了非常好的平臺,這種渠道和空間以前從來沒有,這個空間的打開為很多機構愿意助力硬科技企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趙瑱則從微觀層面做了一些補充,他提到,“從無限基金的視角來看,會觀察到科學家群體有幾個突出的特點,首先他們有很敏銳前瞻的嗅覺,因此有可能做出一些新的東西,而不是單純依賴于純產業當中的慣性做事情;第二是科學家群體有比較寬闊的創新思維,能夠幫助他們在更廣闊的視角下看待如何解決問題,這些特質運用到產業落地上,是有獨特優勢的;第三,現在很多創新是在學科交叉領域,而很多科學家在一些熱點學科交叉領域是有這樣的視野和能力的,所以綜合下來,科學家群體在這個領域能做出很不一樣的工作。”
最后的創變圓桌中,由北京航空航天副教授、羅森博特創始人王豫主持,與北京未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丁銘;柏惠維康創始人兼CEO劉達;北京市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李綺;華視諾維CEO夏超然四位嘉賓就“未來已來-創新型醫療科技的發展與落地”為話題展開討論。大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創新型醫療科技當下的發展,分享在落地階段的個人具體實踐經驗。
關于技術創新產品做創新影像設備在其商業化落地過程當中的感受,丁銘結合自身公司經驗表示,“未磁科技經過0-1的階段,現在已經進入到1-100的階段,當中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第一個挑戰是要轉變的思維,做企業的時候,市場的需求一定是我們第一個關注的地方。過去做科研磨的是屠龍刀,不管世界上有沒有龍,但是現在我現在磨的刀必須要保證市場上有龍才行。第二,是服務心態的轉變,當我們碰到任何問題的時候,客戶一定是第一位的,首先解決的是客戶需求。所以從原先心態在比較高位上的科研工作者轉變成為臨床專家服務。”
對于醫療機器人未來會給醫療行業帶來什么樣的變革,劉達談到,“手術機器人無疑是國內外特別熱門的賽道,在中國的環境中,手術機器人從短期來講是讓手術變的更容易,因為目前手術機器人技術主要是輔助醫生。長期來看意義更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的發展成熟,手術機器人未來最佳的狀態是有可能替代醫生的。對于醫療產品來講,無論是手術機器人或者其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怎么去考慮技術的創新和商業化成熟度的問題。”
在談到當下科技創新能賦予什么樣的商業價值,夏超然表示,“技術本身并不代表天然的商業價值,這中間有個很強的思維轉變和形式轉變。創造價值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是利用技術的手段來復制和增加很多醫生垂直領域的可能性。”
對于醫療器械的創新生態還有哪些需要進行彌補的地方,李綺則表示,“醫療器械是一個有門檻的行業,這個過程中間需要大量的資源才能夠支撐創業企業的發展,包括像政府的政策、產業、研究機構、投資人、臨床醫生和醫院等,都是生態當中的一環,是創新生態的參與者、締造者,是必不可少的。”
04
科技創變者們的到來,讓中關村智友研究院作為一個科技創新鏈與市場產業鏈的生態橋梁,更加堅定了發現創變者、培育科創星、賦能新時代的信心。通過“科技創變者大會”這樣一個技術創新+產業應用的“對話”平臺,我們相信會激發出更多本土科技創新力量落地,為未來的科技創變者鋪墊新的“創變之路”,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賦能新時代!STIC,期待下次與你相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