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閃電戰 比亞迪殺入燃油車主力營盤
這是一個數據為本、萬物互聯的時代,“比特”伴隨著歲月的光陰,在我們日復一日的時光里穿梭,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世界和生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302/443558.htm同樣離不開“比特”的,還有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深深變革。只不過,此“比特”非彼“比特”,那個是物理世界的數字底座,這個卻是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開創者和引領者-比亞迪和特斯拉。
這兩家電動汽車行業的超級巨頭,2023年的動作都搞得特別大。
先說特斯拉,價格戰說打就打,眼皮都不帶眨一下,說降三萬就降三萬,管你老車主喜歡不喜歡,有能耐可以頂著寒風去維權!
如果說特斯拉猝不及防的降價,還只是讓布局20-40萬價格區間的本土電動車企驚出一身冷汗,二營長的意大利炮還只是面對電動車市場的話,那么,比亞迪秦PLUS DM-i 2023冠軍版的上市,就是八百里火燒連營,直接殺入燃油車最難啃的主力營盤了。
網約車市場生變
有人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的頭頂就是一座山。世事的變換總是來得猝不及防,被打亂人生節奏的你,根本想不到生活的變化到底來自于哪一只蝴蝶的翅膀。
站在去年這個時間點,有誰能想到,延宕至今的俄烏沖突會讓網約車司機紛紛投入電動車的懷抱。
作為長長的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條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筆者有時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對市場的變化其實并不怎么敏感。直到這小半年來幾次三番打滴滴,接單的司機開著的永遠是一輛掛著綠牌的電動車,尤其以比亞迪和埃安居多時,遲鈍的筆者也知道該問點什么了。“最近怎么都換電動車了?”
開的車比我吃的鹽都要多的司機大多會露出搪塞般的笑容:“架不住油價漲得快啊!”“可以燒天然氣啊!”這時,師傅們又帶著洞察一切的語氣給我上課了:“天然氣漲得也猛啊,以前一方三塊多,現在都五塊多了,算下來,一公里合四毛錢,電動車多好啊,一公里不到一毛錢!”科普完之后,接著便是俄烏沖突、全球通脹之類喜聞樂見的話題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行車成本最敏感的網約車司機,就這么迅速地拋棄了燃油車、改裝的天然氣車,率先一步邁入了電動車時代。要知道,2022年國內燃油車銷售量占比仍然高達四分之三左右!
行車成本這么劃算,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老百姓選擇燃油車呢?難道是喜歡汽油味帶來的飄飄欲仙?
答案當然是非也非也,主要的原因很簡單:沒錢!
神奇的二十萬
在一個急速變革的時代,總有一些人的思維停留在昨天。
所以,三十四萬以上的高端燃油車市場上仍然盤踞著一大批燃油車的粉絲,他們就是喜歡大馬力發動機轟鳴時帶來的刺激感、百年底盤調教神功帶來的駕駛質感。
但是,這個世界雖然是“有錢人真是有錢”,可也是“沒錢的人是真沒錢”。
對應到汽車市場各個價位車型的銷量占比上,便是高端車市場花團錦簇、低端車市場熱火烹油并存的魔幻。
根據汽車之家數據統計,2021年度,6萬元以下車型占比4%,6-9萬元占比12%,9-12萬元占比16%,12-15萬元占比22%,15萬元及以下車型銷量占比高達54%,占據半壁江山。
根據乘聯會的統計數據,以轎車為例,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A00-A級車占比基本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從銷量占比和級別細分占比來看,車型級別的確與車價密切正相關!
決定如此這般市場表現的,是錢是錢還是錢,沒錯,這么重要的因素一定要說三遍!
雖然,按照央行的數據顯示,在各種不利因素頻發的2022年,國內的人民幣存款還是增加了26.26萬億元,相當于人均存款兩萬。但是,就像你跟馬云、雷軍們一平均,也能身價幾百億一樣,總量的背后隱藏的是人世間各不相通的悲歡。
因為,根據招行的數據,97.88%的儲戶人均存款僅有1萬多點,2.05%的儲戶存款超過了150萬元,而只有萬分之七的客戶在招行的人均資產超過了2700萬。在銀行的話語體系里,這三類人分別叫:普通百姓、中產、富人!
普通老百姓購車的最高預算大概可能就是20萬,這是一個被車企和分析機構反復驗證過的神奇數字。
車企這邊,蔚來早早地公布了面向大眾市場的兩個子品牌,定位20-30萬價格帶的阿爾卑斯和面向10-20萬元的中低端品牌螢火蟲。李想在微博上介紹理想L系列的價格定位時說:“全尺寸的理想L9會堅守40-50萬的價格區間...,中型的理想L6和理想L5(非SUV形態)會堅守20-30萬的價格區間。不會有20萬以內的車型。”極氪首席營銷官近日在社交平臺針對大家對極氪X的售價猜測時表態:“根據極氪品牌高端純電的定位,不會出20萬(元)以下的產品。”
分析機構這邊,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最近發布的《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與展望》,20萬以下不同價格段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依次為,10萬以下27%,10-15萬27%,15-20萬14%。而乘聯會數據顯示,20-30萬價位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則已經達到了與燃油車分庭抗禮的49%!
綜合各方面的原因,從老百姓的錢包來看,相對同級別電動車更便宜的售價是撬動他們選擇燃油車的那個支點,從電動車充電難、跑高速沒有安全感來看,加油比加電更方便又是一個燃油車的一個加分點,從數據不會騙人的滲透率來看,20萬元以下正是燃油車最為堅固的營盤!
面對燃油車的主力營盤,以“志在加速全球向可持續能源轉變、加速電動車普及”為愿景的特斯拉避而不戰,以“創造移動的家、創造幸福的家”為品牌使命的理想汽車對這部分家庭用戶視而不見,致力于為用戶帶來極致的出行體驗的極氪同樣選擇了“與我無關”。
只有比亞迪義無反顧地殺入了這個最難攻克的定軍山!它選擇的打法倒也很干脆,就是人類商品市場上最為古老的競爭手段-價格戰!
價格戰
電動車之所以在20萬元以下的汽車市場遭遇滲透困難,主要原因是很難做到“油電平價”。
燃油車更便宜的背后,是發展了上百年的燃油車供應鏈。百年的千錘百煉,這么長的時間積累,燃油車安全、可靠、補能方便的心理認知早就牢不可破;全球市場每年的銷量接近八千萬輛,這么大的體量,燃油車上所有零部件的開發成本都可以被攤銷到可有可無之間。
當一輛燃油車的成本只剩下物料、制造和運輸成本,時間積累太短、年銷量不足千萬,還有巨額的研發支出需要攤銷的電動車,尤其在電池價格飛漲的2022年,縱然有國家補貼、免費上綠牌、購置稅政策的加持,也注定無法在價格上和燃油車站在同一個水平線。
當然,因為有“電”,電動車可以提供燃油車因為電量太少而注定無法提供的智能體驗。但是,最高預算只有十幾萬甚至不到十萬的車主,這些成本驅動型的用戶們的面前有一段神奇的分界線,同級別、不同動力車型落地價三四萬甚至是一兩萬的差距,都足以讓他們對智能化的體驗視而不見。
同樣對價格敏感的網約車司機之所以對兩者購車成本的價差不以為然,是因為,作為這個群體里的“先鋒用戶”,他們率先認識到,在十幾萬這個價格區間里,電動車的總擁有成本(TCO)其實更低。
對一輛車而言,購車成本固然很重要,但是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行車成本、維護保養成本同樣不可小覷,動輒把一輛車跑出上百萬公里的網約車司機更能體會出“零割肉不疼”背后的荒誕。
當然,普通的消費者寧可刷刷抖音小姐姐,也不愿意把TCO這個賬細細地算一算。現在,他們不用再面臨算總賬、比大小的選擇性困難了。因為,比亞迪秦PLUS DM-i 2023冠軍版剛剛上市了,官方指導價直接下探到了九萬九千八。比起同級的軒逸、雷凌、卡羅拉,不僅賣得更便宜,開起來還比你更省錢。
這是一個鮮明的信號!
這意味著比亞迪沖擊年銷400萬輛目標的意志很堅決,這也意味著,10-20萬之間的2023款DMi車型很可能都會效法秦的做法,增配、降價!
當然,這個轉換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依然眷戀合資品牌,迷戀“省油”的日系三大媽,而且,比亞迪自身的產能也不足以支撐它快速把燃油A級車打趴下!
寫在最后
原以為特斯拉開年的大降價就夠刺激了,沒成想,它的風頭還是被比亞迪搶過來了。卷吧卷吧,消費者早就盼著體驗既環保又足夠便宜的電動車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