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全球建廠,是為了化解危機?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報道,臺積電1納米新廠此前已確定落腳竹科(新竹科學園區)龍潭園區,竹科管理局局長王永壯說,竹科龍潭園區三期擴建先導計劃已上報,若一切順利,2026年中即可供廠商展開建廠作業。業內分析稱,這意味臺積電1納米廠最快2026年中可開始動土,最快2027年試產、2028年量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12/441823.htm據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道,業內也認為,屆時臺積電海外廠區最先進制程應仍在3納米,讓臺積電持續將業界最頂尖的制程根留臺灣地區,全球主要客戶最新的芯片也會依賴臺灣地區廠區生產,消除“臺積電去臺化”疑慮。
據報道,臺積電至今并沒有給出官方的1納米量產時間表,但臺積電先前已多次強調會繼續在臺灣地區投資先進制程。
王永壯說,竹科龍潭園區三期擴建先導計劃已于11月中旬呈報,待核定后,將依序舉辦公聽會、地質鉆探等,在聽取居民意見后,竹科管理局規劃2023年8月送件籌設計劃。王永壯也說,若2024年獲核定,預計需花兩年時間通過二階段環評以及都市計劃變更后,才會進入協議價購以及土地征收作業階段。他希望于2026年中可提供約80公頃工業用地,給廠商建廠。
不僅在島內布局,臺積電也在積極擴大全球布局,不僅在美國建立4納米及3納米廠,同時在日本投資設廠。半導體行業從業人員認為,臺積電雖可能面臨成本增加壓力,但應可順利化解客戶以分散風險理由轉單的危機,專心致力確保技術領先地位。
業者表示,面對世界科技戰、新冠疫情及俄烏沖突等不利因素干擾下,企業經營者不能完全沒有風險意識,不能將產品全部押在一家公司,且全集中在一個地方;英特爾(Inte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曾多次公開指出,亞洲國家不是個穩定的地方,美國政府應多支持美國本土廠商。
臺積電雖面臨成本壓力,但可化解客戶轉單危機
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廠日前風光舉行移機典禮,美國總統拜登親自出席,美國科技大廠蘋果(Apple)執行長庫克、AMD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豐、英偉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勛等人也都到場同慶。
今年還在縮減資本開支的臺積電,卻將亞利桑那工廠的投資額增大三倍以上到400億美元——必須在美國設廠,當是美國的強求;但最后“加三倍”,很可能是臺積電主動所為。臺積電在11月給美國商務部的一封信中表示了自己的焦慮,指出在美國擴大高科技制造業的“真正障礙”主要是“在這里建造和運營”基礎設施的相對成本,比如一些“聯邦監管要求”減緩了施工速度,增加了多種意外成本。這封信被一些人解讀為臺積電不看好美國建廠。
消息人士表示,臺積電技術勝過英特爾,又去美國投資并決定擴大投資,成為為美國史上規模最大外國直接投資案之一,將完善美國本土半導體生態的同時創造了1萬個高薪高科技工作機會,對美國有不小貢獻。
面對各國紛紛推動半導體在地制造,專業人士說,最上策是告訴世界各國不需要做本土化,或者是在各國推行本土化過程時,能找中國臺灣廠商去參與、去影響,成為當地最受歡迎企業。
專業人士表示,臺積電前往美國及日本等地投資設廠后,客戶雖然還是押寶在臺積電一家公司,但已有適度分散風險。臺積電海外布局可能讓成本增加,但對臺積電營運將是利大于弊;臺積電憑借小規模分散風險與全球化,可以化解客戶以分散風險理由轉單的危機,專心致力確保技術領先地位,這代價是值得的。
行業內部表示企業經營是看交出來的總成績單,臺積電可以透過調高售價、或多采用中國臺灣供應鏈等方式管理成本,以達到對投資人的承諾。
人們都在說,“臺積電的主場優勢,又要回來了”,反觀英特爾的壓力可能日益增加,預計臺積電未來3至5年將繼續在晶圓代工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外資則表示,地緣政治風險是今年市場對臺積電最大憂慮,且是左右臺積電股價表現的關鍵因素,隨著臺積電產能布局趨于多元化,將可緩解地緣政治擔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