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營收漲了近60倍,天津跑出一家2000億光伏巨頭
當今中國的光伏行業,TCL中環(002129)與隆基綠能(601012)并稱“單晶雙雄”,其單晶硅片出貨量占據全行業的半壁江山。蘭州大學1986級物理系校友李振國、鐘寶申創辦了以江隆基老校長命名的隆基集團,而TCL中環的掌舵者同樣是出身蘭州大學物理系的沈浩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10/438870.htm在沈浩平的帶領下,TCL中環抓住新能源崛起的良機,晉級為光伏行業龍頭。同時,由于長期堅守可持續發展與ESG理念,TCL中環業績持續保持高位增長。2022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65%,凈利潤同比增長92.1%,市值規模一度突破2010億元,相較2007年IPO時漲逾32倍,排名行業TOP3。
近日,新財富與證券時報“走進上市公司排頭兵”專題報道組走進TCL中環,專訪公司總經理沈浩平,探討其高速發展背后的ESG實踐經驗與思考。
01 混改激活體制機制
天津堪稱中國北方半導體材料的搖籃。上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天津市半導體材料廠、天津第三半導體器件廠相繼宣告成立,這些是TCL中環可追溯的前身。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半導體硅片制造的企業,TCL中環不僅打破外企的壟斷,實現了半導體關鍵材料的國產化,1981年,還率先進軍太陽能單晶硅制造業務,將半導體領域的經驗延伸到光伏領域。
1983年,剛完成關于異質結電池畢業論文的沈浩平,選擇加入天津市半導體材料廠,在車間一線拉單晶,與國外引進的區熔單晶項目打交道。
這段低調的國企工程師職業生涯持續了整整24年。在此期間,半導體材料廠改制為中環股份。而由于區熔單晶水平在國內遙遙領先,中環股份的產品被應用在前沿的超高壓項目上,經過歷練的沈浩平也不斷嶄露頭角。2007年,他被任命為中環股份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中環股份于2007年完成了A股掛牌上市,并逐步晉級為光伏硅片“雙寡頭”之一。
2017年前后,國企產權改革掀起熱潮。在天津市政府的推動下,天津中環電子信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環集團”,現已更名為“TCL科技集團(天津)”]的混改于2019年9月全面啟動。
TCL中環當時的控股股東是中環集團,其股權由天津國資委旗下津智資本、渤海國資兩家公司分別持有51%和49%。2020年5月20日起,這部分股權在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掛牌轉讓。
最終,TCL科技收購了中環集團100%股權,成為了TCL中環的第一大股東。這次混改成為TCL中環企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兩年的時間,中環與TCL工作模式文化互相磨合,在體制機制改革后,中環的機制更靈活,決策更迅速,經營管理方式更高效。
2020年之前的TCL中環一直是國企,完整地接受國企組織管理方式。“在國企性質的上市公司里,企業管理往往受到兩種甚至三種主導力量的影響。”在沈浩平看來,國企上市公司在充分競爭的市場領域相對更慢的決策效率,表現在企業行為上也較為遲緩。
沈浩平介紹說,混改大大提升了決策效率,讓中環人能夠以更加大膽的姿態參與商業競爭,帶來了決策層和行動層的巨大效率改變。
中環和TCL兩家企業在基因上還是存在差異的,但優秀的企業,大多有著相似的文化內核。中環的包容力也是TCL“領先科技,和合共生”使命的投射。兩家企業求同存異,TCL從賦能的角度支撐中環的發展。
近兩年數據顯示,混改后的TCL中環費用率明顯改善,2022上半年,雖然其收入規模上升,但費用率同比下降2.75個百分點至7.53%,管理/銷售費用率均創下歷史較低水平,項目籌劃、選址、落地簽約的時間周期大大縮短,擴產效率明顯提高。在整體經濟環境復雜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TCL中環仍保持增長勢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9.65%,凈利潤同比增長92.1%。
作為企業管理者,沈浩平特別提到,過去國企體制下,公司激勵力度不足,員工薪酬倒掛嚴重,人員雖然穩定性強,但是難以從外界吸納優秀人才。2021年6月,TCL中環發布了混改后的首份股權激勵方案,并實施完畢用于股權激勵的3.3億元股票的回購。2022年8月12日發布的《2022年員工持股計劃(草案)》,激勵對象總人數不超過1500人,總金額不超過3.96億元,旨在調動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混改后,TCL中環依然保持著推進管理層年輕化,20多人的核心團隊平均年齡不到40歲。
2022年9月15日,TCL中環旗下中環領先天津半導體基地投產暨天津先進半導體材料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其天津華苑科技園舉行。沈浩平指出,“中環領先天津半導體基地將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特色功率制造中心,也是制造方式領先的半導體基地之一”。混改之后的TCL中環,項目手筆越來越大,發展快馬加鞭。
02 光伏業務:堅持長期主義,堅守技術創新與領先差異化
起步于半導體產業的TCL中環,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涉足光伏行業,但其光伏業務的大規模發展則始于2007年。
當年,受到新型顯示技術的沖擊,TCL中環處于全球產銷規模第一的高壓硅堆產品市場急速萎縮,IPO募集資金投入的平面器件產線也受影響。面對經營挑戰,沈浩平做出決斷——調整公司“2+1”的產業布局:從原來的“硅堆、功率器件+硅材料”,轉向“光伏材料、半導體材料+節能型功率器件”。
他在2008年度的報告中提出:“高壓硅堆產品超預期的快速衰退不可逆轉,硅材料行業已經完成了行業高位期……橫下一條心堅持在內蒙古把光伏產業做大做強是我們股份公司整體避免在快速發展的全球硅材料基本形勢下被邊緣化的唯一途徑。”
時間證明,沈浩平的戰略判斷頗具遠見,押注光伏硅片帶動了TCL中環的迅猛崛起。
Wind數據顯示,2007-2021年,TCL中環的營收從不到7億元,增長到411.05億元,漲幅超過59倍;歸母凈利潤從1.03億元增長至40.30億元,漲幅約39.1倍。期間,新能源材料的收入占比從2010年的約38%增長到2021年的93.54%,成為最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圖1)。截至2021年末,TCL中環的光伏硅片產能提升至88GW,G12先進產能占比約70%,硅片外銷市場市占率全球第一。
2021年,堪稱光伏行業發展的重要節點。由于光伏發電實現平價上網,帶動需求提升,行業近年開啟了一輪大規模的擴產,與此同時,不少其他領域企業跨界進入,各制造環節產能大幅增加,競爭加劇。
與此同時,技術路線的切換,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根據國海證券研報,目前業內主流的PERC電池量產效率已經普遍超過23%,越來越接近24.5%左右的理論極限,因此,組件廠商紛紛投入TOPCon、HJT等新一代電池技術的開發。相比PERC電池以P型硅片作為襯底,新的電池技術大都基于N型硅片進行開發。2022年成為N型技術電池規模化量產元年。
在光伏行業,從多晶到單晶,從集中式電站到分布式發電,從未停歇的技術進步,不斷推動光電轉換效率提升,實現平價上網。面對未來,沈浩平表示:“N型技術是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因為其衰減更低,發電效率更高,在應用過程中的熱穩定性高。”
2022年5月,TCL中環率先公示了N型硅片報價,作為頭部企業帶頭向N型技術轉向。此舉也顯示,其有意進一步爭取新技術路線下硅片的定價權。
N型硅片擁有更高的電池提效潛力,但目前成本較高,而且,N型硅片需要對表面進行硼擴散,控制難度大,易發生摻雜不均勻及一致性差等問題,對晶體缺陷的控制也成了許多廠商的難題。沈浩平表示:“目前,TCL中環的晶體缺陷和晶體中有害雜質的控制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競爭加劇與技術轉換之外,光伏產業面臨的另一重壓力是,作為原料的多晶硅價格已經突破十年新高,產業鏈成本陡然增加,二三線企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一線企業也難獨善其身。以TCL中環為例,2022年上半年,其光伏硅片、組件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8.37%和7.69%,同比分別下降了3.09個百分點和4.83個百分點。
“正如半年報中展示的,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分母變大、分子不變,涉及企業盈利的毛利額一直是我們堅守的。”沈浩平表示,產業鏈價格走高,客觀上對中環也造成影響,稼動率降低,TCL中環的應對策略是要求單位銷售毛利額提升,而提升的來源是內部要實現更低的成本。
據了解,TCL中環已通過基礎創新和產業轉型,消化一部分硅料漲價的成本,另一方面,其也提倡要更多地通過下游電池、組件技術的共同創新來降低沖擊。
事實上,過去多晶硅在硅片生產成本中的占比控制到不足50%;然而現在,由于多晶硅價格高企,導致其在硅片成本中的占比已高達88%,先進技術代表的可控成本幾乎被掩蓋。沈浩平將行業這一狀態形容為“處在短期真實和長期不真實的狀態中”。
要應對上游硅料價格的巨大波動,沈浩平認為,唯一方法是秉持長期主義,并堅持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他也將這概括為TCL中環的底層邏輯。
2019年8月,TCL中環創造性地推出“夸父”系列210mm超大硅片G12,較G1(158.75mm)/M6(166mm)硅片表面積提升了75%/61%,可大幅降低下游發電系統的成本,引領了光伏行業的大尺寸潮流。目前,G12硅片先進產能在其產能中超過70%。
硅片減薄也是一種降低硅成本的手段。TCL中環也在持續引領硅片薄化進程,其可量產的商業化硅片已經能夠減薄至130μm,而一年前行業的主流還是170μm。
在硅片這個光伏產業鏈中競爭最激烈的環節,TCL中環已經通過技術創新,布局N型硅片、大尺寸硅片等,實現差異化發展。“中環有極大的信心做好這種差異,可以說,靜態看中環對比同行水平有36個月以上的領先。”
談及未來硅片環節的格局,沈浩平認為,將由兩方面因素決定,一是玩家數量和產業集中度,二是現在有很多落后產能,要關注產能迭代的進度。他認為,假以時日,當多晶硅價格回歸的時候,原料占硅片的成本還會回到50%以下,行業內競爭格局將取決于硅片廠自身的能力。屆時,TCL中環的制造技術優勢將重新顯現。
除了硅片,TCL中環的創新與技術引領也體現在組件環節。公司組件保持與自身硅片產能結構性匹配的定位,一方面通過消化內部超規格硅片改善毛利,另一方面平衡滿足一線硅片客戶的質量需求。歷史上,TCL中環從2017年開始生產疊瓦組件,主要面向出口市場及分布式場景。其中,疊瓦1.0主要是ODM生產,公司承接SunPower和Maxeon的設計進行生產制造。2020-2021年以后,公司逐步演變成IDM,有能力進行專利升級和技術升級。今年,公司在疊瓦2.0基礎上開始了疊瓦3.0的技術升級。
技術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應用工業4.0技術,這為TCL中環帶來了制造模式的升級。現在,TCL中環位于銀川的工廠部分環節已經可以實現黑燈生產,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也實現了更低的原料消耗與更低的碳排放,更為關鍵的是產品品質、一致性獲得了大幅提升。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TCL中環的光伏材料產能提升至109GW,銷售規模同比增長24%至34GW;光伏組件銷售規模同比增長94%至3GW。同時,公司存貨周轉天數加快了5天,應收周轉天數和應付周轉天數均加快了3天;單位產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6%,單晶爐月產能力提升19%,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數提升了19%,多晶硅加工成品的消耗率比同行業要低2%-3%。“這是行業內無人可比的,也是中環工業4.0柔性制造能力的體現。”沈浩平表示,制造模式升級為TCL中環參與市場競爭、布局全球化打下良好的基礎。
“中國企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其實是受到全球范圍競爭對手的狙擊,為了保持市場競爭力,TCL中環一直在做領先差異化。”沈浩平表示,“企業需要聚焦,不斷鉆研自己的主業,才能在行業周期中存活下來。”
事實上,過去15年,全球金融危機、歐美“雙反”、國內“531新政”,能熬過多輪周期淬煉存活下來的光伏企業并不多。幾經光伏和半導體產業波動之后,TCL中環總能全身而退,這背后是堅守長期主義。
“產業有高光時刻,就必然會有低谷。”沈浩平回顧稱,他的職業生涯經歷了7次光伏行業波動。
1995年,PC革命帶動大量電腦進入居民家庭和企業辦公室,多晶硅價格一度翻了3倍;1999到2001年,多晶硅價格被互聯網革命拉高3倍,但隨著科網泡沫破滅,兩三年內又大幅回落;2004年的光伏行業強勁增長,中環股份簽的合同中,多晶硅價格為20美元,折合人民幣150-160元,市場則將價格炒高了20倍至4000元;2004到2008年,多晶硅價格快速回落,市場需求拉動行業波動。
在他看來,面對波動,企業首先要關注現金流的健康,企業的底要比行業的底更低才行;其次,不要把行業景氣當成自己的本事,要算清楚掙的是行業景氣的錢還是自身競爭力的錢;最核心的,還是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發展,培育內生動力。
如何看待當下的“光伏熱”,一輪輪的擴產會否使行業出現過剩危機?在沈浩平看來,當下諸多企業選擇跨界發展光伏是可以理解的。“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很多資本,無論是新能源行業還是汽車,甚至是餐飲行業都在尋求跨界發展的機會,企業在跨界的過程中往往會選擇成長性比較高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行業,能跨界進入半導體行業的人很少,但是跨界做光伏的人就很多。”
不過,已經在全球市場展開布局的TCL中環,對于企業間的競爭有著更深的理解。沈浩平表示,光伏行業的競爭是殘酷的,過去,這一行業已經倒下了四個中國首富,做企業應該專注于經營、保持謙虛,堅守底層邏輯并堅定地走下去。
03 半導體業務:追趕全球前五名
作為中國大陸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半導體硅片企業之一,TCL中環的光伏與半導體兩大業務形成全面開花的格局。Wind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其半導體材料收入分別同比增長23.08%、50.61%、79.9%,增勢同樣強勁。
談及半導體材料業務,沈浩平指出,“中國芯片的最大問題在于需要know-how的積累,也就是所謂的技術訣竅,但know-how不是來自教科書,而是來自不斷的試錯”。基于這樣的認知,TCL中環也明確了半導體產業的經營思路,即提高產能和市占率,進一步提高營運質量,適當地延伸產品線,同時充分利用本身智能制造和自動化的成果的優勢。
近年,半導體行業快速發展,作為芯片制造的基礎材料,半導體硅片長期被國外廠商所壟斷。2017年以前,國內12英寸半導體硅片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近年,國產廠商不斷突圍。據芯思想統計,全國有滬硅產業、立昂微、TCL中環、中欣晶圓、重慶超硅、西安奕斯偉等廠商具備12英寸半導體硅片供應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TCL中環掌握全系列FZ和CZ晶體工藝,形成了較為完整的4-12英寸半導體硅片產線,包括8英寸及以下化腐片、拋光片、外延片,12英寸拋光片、外延片,其下游客戶均為知名半導體公司。其中,8英寸產品已形成可對標國際一線廠商的產品綜合能力和市場競爭力,12英寸產品已成為多家客戶標準流程。
在與沈浩平交流中,依然能感受到TCL中環的發展有著清晰的戰略導引。“在光伏領域,中環一直是全球領先的;在半導體領域,公司的口號是‘國內領先,全球追趕’,現在第一步已經基本完成,第二步是向全球前五名追趕超越,這也更有挑戰性。”
沈浩平同樣用三句話概括了他對半導體產業的認知,其中也隱含著對TCL中環業務的期許。他認為,半導體無法用錢買科學家和設備做出來,而需要歷史的積淀。“歷史上新出現的半導體廠商都是并購出來的,半導體公司有很多不會寫在專利上的技術,這需要歷史的積淀,這同樣也是壁壘。”
事實上,從1969年組建天津第三半導體器件廠,到1999年改制天津市中環半導體有限公司,進入新世紀以來,TCL中環以單晶硅為基礎,縱向布局分立器件和硅片,在半導體領域已有一定的積淀。2005年,其在全國半導體分立器件行業銷售收入排名中進入第7位。
據SEMI統計,2016-2021年,中國大陸硅片銷售額從5億美元上升至16.5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7.08%。開源證券測算,目前硅片廠產能滿載,12寸硅片至少緊缺至2023年底。沈浩平對新財富表示,目前的市場環境為TCL中環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因為TCL中環的特質中有著足夠長的歷史積淀,能夠抓住機會擴充產能,讓客戶信賴,同時,中環尊重知識產權,尊重投資精神,尊重全球文化和生態鏈的地位。
同時,他還指出,TCL中環要將硅片的產銷規模和綜合實力做到全球領先。“TCL中環所在的半導體產業支撐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多個產業,如果中國的半導體企業無法做到全球領先,那么中國在國際競爭中也很危險。”
04 ESG:“環境友好”是TCL中環做事的邊界
近年,“雙碳”目標的提出,對中國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資本市場對“好公司”的判斷依據也隨之被ESG重新定義。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推手,光伏龍頭企業亦是ESG實踐的主力軍。
“盡管TCL中環沒有過多宣傳ESG,但是公司很早之前便開始做相關的實踐。”沈浩平表示。
關于新能源業務,沈浩平用三句話形容了TCL中環的使命。首先,“環境友好”是TCL中環做事的邊界。公司始終堅持“科技與實踐”并行的綠色發展之路,在生產過程中注重能耗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污染物減排都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為“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貢獻中環力量。
其次,高質量持續發展是TCL中環不懈的追求。公司通過持續創新與科學化管理,在工廠設計上推進更加智能、更加先進的制造模式,實現同等投資下的項目產能提升超30%。沈浩平介紹說,在新技術的引領下,TCL中環現有項目達產后,硅片產能將達到180GW以上,其中210硅片占比超90%。
再就是,沈浩平多次強調的創新力,他認為這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中環在光伏領域有40余年的技術積淀以及know-how積累,在N型硅片領域有充足的技術儲備,將為全球提供質量最好、最穩定的產品,為下一代光伏技術的發展提供保障。”
同時,他強調,TCL中環將員工的權益與保障放在重要位置,正如其企業愿景中描述的“環境友好、員工愛戴、社會尊重、客戶信賴”。
2016年至今,TCL中環已連續6年推出《社會責任報告》。在最新發布的《2021年社會責任報告》中,TCL中環指出“公司將環境與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的戰略經營活動中,審慎地管理公司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完善管理體系,強化供應鏈管理,降低資源消耗及環境排放,創新驅動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共促全球進步”。
隨著ESG理念愈發受到重視和認同,不斷探索ESG新實踐模式的TCL中環,有望受到資本市場的更多關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