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熱敏電阻應用失效問題研究
0 引言
熱敏電阻是電器類物料的通用元件,主要是通過感受溫度變化變換阻值,并將阻值傳遞給主機,主機執行相關的指令。例如熱敏電阻感受到環境溫度升高,會以阻值變化的方式通知到主控部件,主控部件通過相關指令來阻止這種變化。如果熱敏電阻感知的溫度不準確,那么主控部件給出的指令也是錯亂的,所以研究熱敏電阻的失效模式至關重要。
熱敏電阻的常見失效現象主要是阻值問題,例如阻值小(短路),阻值大(開路)。常見熱敏電阻結構如圖1 所示。
圖1 常見熱敏電阻結構
如果熱敏芯片與杜美絲接觸不良,存在縫隙則會表現出阻值大;如果晶圓與其他導體之間并聯,根據電阻并聯后阻值變小的原理,此種情況熱敏電阻表現出來的阻值偏小。
1 電阻短路失效原因之電極金屬遷移
1.1 失效機理分析
熱敏電阻晶圓前后兩個面鍍有金屬電極,如圖2 白色區域,此電極為銀(Ag) 材質,具有很好的導電性、延展性和導熱性,是高精度產品上常用的導電材料[1-2]。
圖2 熱敏電阻晶圓電極
在實際應用中,電阻值小/ 失效品主要表現為黑色晶圓表面發白,有一層霧狀物質,如圖3。
圖3 銀遷移
將玻殼剖開,檢測霧狀物質,發現了大量的Ag離子,與電極表面材質一致,同時晶圓中不含有Ag元素(圖4),說明芯片兩側的導電物質Ag 發生了遷移現象,在芯片側面形成了并聯電阻,造成了整體電阻值下降,導致阻值變小。
銀遷移過程:電壓和濕度是銀遷移的兩個必要條件,但是實際使用中通電是無法避免的;使用環境方面,部分產品使用環境較潮濕,統計失效產品全使用在潮濕環境中。
圖4 晶圓電鏡照片和異物成分分析
電遷移是由于電流使離子在導體中流動。當關閉施加電壓后,離子進行隨機熱擴散。離子的遷移受溫度、電壓梯度和電極之間的距離影響。在混合厚膜封裝中,其它被認為最重要的遷移參數是導體的組成、環境濕度水平和密封劑的類型。電子元件的遷移根據發生環境的不同有兩種形式。電遷移是一種涉及在相對較高溫度(150 ℃ ) 的干燥環境中發生電子動量傳遞的固態遷移。
另一方面,離子遷移發生在周圍溫度小于100 ℃的潮濕環境中。厚膜系統中離子遷移是最常見的失效模式,每當絕緣體分開的導體從周圍環境獲取足夠多的水分。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確認在跨介質結構中銀的離子遷移是最主要的失效模式。
銀的表面遷移是一個電化學過程。當銀在高濕條件和外加電場下與絕緣體接觸,它以離子的形式離開初始位置并重新沉積到另一個地方。電解遷移可以被看作三個步驟,包括:電解、離子遷移和電沉積。銀離子的遷移機制可以解釋如下。
1) 潮濕環境中的水分子在外加電場下被離子化:
Ag→Ag+ (1)
H2O→H++OH- (2)
2) 氫離子遷移到陰極釋放出氫氣,氫氧根離子與銀離子在陽極相遇并形成膠體沉淀:
Ag++ OH- → AgOH (3)
3)AgOH 不穩定,在陽極端分解成黑色Ag2O 沉淀:
2AgOH → Ag2O+H2O (4)
4) 發生水合反應:
Ag2O+H2O → 2AgOH → 2Ag++2OH- (5)
所以本次的銀遷移應為離子遷移,唯一避免產生遷移的方式只有阻止水汽進入晶圓周圍。
1.2 可靠性提升方案
從產品結構方面分析,晶圓通過杜美絲連通,表面玻殼封裝。此種結構較為成熟,如進行結構更改較為復雜,需要經過多重驗證。從產品防水方面研究,在產品表面增加防水涂層,防止水汽進入玻殼內部是最優的解決方案。此防水涂層要具有與玻璃、金屬等粘結力高,斷裂伸長率高。
圖5 無防水涂層(左)和有防水涂層(右)
1.3 分析驗證結論
此處以硅膠為例,對比增加前后耐久性提升情況:將涂覆硅膠和未涂覆硅膠的產品全部使用環氧樹脂封裝完畢之后,放入同一環境水中(水溫100 ℃),通上5 V 電壓,每隔5 天(120 h)測試一次熱敏電阻性能,發現改善前產品水煮360 h 之后開始失效,而改善后產品水煮1 200 h 之后才失效。兩種狀態產品使用壽命差異較大。可見,此種在熱敏電阻玻殼表面含浸防水涂層可以有效提高產品密封性。
2 電阻短路失效原因之焊點金屬遷移
2.1 失效機理分析
空調上使用的熱敏電阻還有另外一種即檢測排氣溫度的熱敏電阻,此種電阻要求耐高溫,其引出線與熱敏電阻之間采用焊錫焊接,但是引線需要使用耐高溫引線,且使用環境也較潮濕。失效原因較多的主要為內部焊錫金屬遷移。客戶使用失效產品實物如圖6,兩個引線之間的金屬物質為云狀分布,是遷移的典型特性。但同時又存在點狀分布,遷移物質測試含有C、O、Sn,分析為焊錫附著在電線絕緣皮上,受潮后金屬離子朝著周圍生長,最終將兩根電線連在一起形成值小。
圖6 售后失效樣品X光圖片和實物圖片
對以上分析結論實驗驗證,電線殘留點狀焊錫,水煮一段時間后,電線絕緣皮表面長出導電物質(圖8),同時熱敏電阻阻值偏小。測試電線上殘留物質與圖7 一致(圖9)。
圖7 導電物質檢測
圖8 實驗失效樣品X光圖片和實物圖片
圖9 實驗樣品導電物質成分測試
通過水煮模擬及售后樣品的分析,確認失效原因為引線上殘留錫渣,同時焊錫中的助焊劑對金屬遷移起到促進作用,最終在通電+ 助焊劑+ 水的情況下存在離子遷移,形成微短路不良。
2.2 可靠性提升方案
熱敏電阻引線電線殘留助焊劑及錫渣需要重點清洗。①焊錫爐的改善優化,可參考波峰焊內部的錫爐的工作方式,確認焊錫保持流動狀態,已徹底杜絕表面焊錫氧化層殘留。②浸錫后使用有機溶劑清除電線表面助焊劑,減少助焊劑殘留。通過實驗對比,改善后產品在同等條件下 使用壽命較之前有很大提升。③增加環氧樹脂封裝長度,阻隔水汽進入。
3 電阻短路失效原因之封裝空隙
由于熱敏電阻芯片與杜美絲引線接觸為直接接觸,非焊接式接觸,如杜美絲受力不均或受力較小即出現接觸不良情況,表現為開路(圖10)。
圖10 失效圖
杜美絲玻封過隧道爐使用壓載平臺壓載引線保證接觸,由于引線較細,個別存在變形等問題,當上模引線出現彎曲時,壓載平臺頂針出現壓載不到,即會出現芯片與引線之間產生接觸間隙。所以實際生產過程一定要首先保證度美絲無變形,且封裝夾具不得出現空缺,保證受力均勻(如圖11)。
圖11 生產封裝形式
4 結語
本文從熱敏電阻實際應用失效問題出發,闡述了熱敏電阻失效的兩種形式:銀遷移和焊錫遷移,并對其失效機理研究,提出改善方案。從解決根本問題出發,對使用環境及產品結構詳細分析,從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方面優化改善,從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進一步提升整機的使用穩定性。
5 元件失效問題研究的意義
通過對熱敏電阻失效問題的研究,闡明了一種分析思路:即首先要了解元件的應用環境、元件結構,然后深入挖掘問題產生的根源。從管理思路向技術思路轉變,從器件結構優化上提升產品質量。
參考文獻:
[1] 嵇永康,胡培榮,衛中領.銀鍍層中銀離子的遷移現象(一)[J].電鍍與涂飾,2008(8):18-20.
[2] 林曉玲,黃美淺,章曉文.熱敏電阻測量法的研究[J].電子產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2004(1):39-42.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雜志2021年1月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