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進階到AI時代電腦的宏觀意義
社會中總是有一種觀點,那就是對人類能否控制住人工智能這件事不太有信心,其中也不乏一些大佬,比如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他就曾捐贈1000萬美元給相關研究機構,旨在確保人工智能始終造福人類。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105/425725.htm實際上作為人類的你我完全沒必要為這樣的事情擔心,科學家預測人工智能達到人腦的水平要花費大概140年的時間,似乎沒有誰能如此高壽。況且達到人腦的水平也并不意味著就會對人類社會有什么威脅。其實這不禁會讓我們想到一個問題,科幻究竟離我們有多遠?
實際上人工智能就是電腦的升華,所以人們總是想象著電腦的科幻形態,然而客觀來說電腦的科幻形態離我們還是有些遙遠,這就像科幻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汽車在天上飛,太空飛船自由穿梭于地球和其它星球之間這樣的,一時半會真是實現不了。
盡管不會科幻化,但未來電腦與人類社會會聯系的更加緊密,而電腦所具有的社會角色會與今天有何不同,這是我們今天文章需要著重討論的問題。
最受詬病的教育和醫療
很多人都說高考是橫在素質教育前的一個深不見底的溝壑,實際上,我們總在考量高考和素質教育之間的沖擊,為何不考慮如何改變高考內容呢?高考改變不了,那考試內容能不能個性化一點啊!
在筆者來看這個還是可以實現的。未來教育或許將成為一種按需服務,你可以自助選擇需要學習的知識模塊,而你最終考試的內容也將是你選擇知識模塊的擴展和延伸。
但可能很多同學好奇,怎么可能針對每個人的個性知識需求來出考卷呢?這將是多么浩大的工程,不過,如果你換一種思路來思考,將所有工作都交由電腦來完成,這會不會就容易多了呢?以游戲化的學習打破傳統填鴨式的灌輸,這顯然是一種突破,而電腦自然是這種能夠帶來革命性突破的基因,你的任何訴求都可以經過物聯網、互聯網以及大數據分析最終導向PC端,當然,如何進行細化的結合,這還需要國家智囊團的深入研究。
醫療技術的迭代與人類健康顯然是息息相關的,在未來如果醫療不PC化,那醫療效率將無從談起,事實上,PC與醫療保健相結合并不是一個未來化的名詞,在當前很多的三甲醫院,PC已經進入到了醫生查房的環節,醫生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夠知曉病人的所有信息。.
未來(10—20年),PC在醫療環境中的社會角色顯然將更加深化,比如我們會看到更多基于DNA的個性化藥物,以及遠程手術和針對每個人的健康檔案,這些自然都需要在PC的終端下才能夠完成。
數智化轉型契機下的智慧城市
什么是智慧城市?其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這是來自于官方對于智慧城市的解讀,不過聽起來十分拗口同時也不方便大眾的理解。
在編輯理解下的智慧城市實際上就是通過物聯網、互聯網來細化公共服務,比如你能第一時間知曉哪里有停車位;家中的老人通過終端設備監測其健康情況,如果健康出現問題能夠第一時間報備到醫院,避免各種悲劇的發生。而智慧城市的核心點則是在于,無論什么東西都能夠通過系統感知,就算你想測測頤和園湖中的水質如何,也不必跑到現場,傳感系統能隨時讓人知曉水質的數據。
當然,要產生如上的結果。自然少不了電腦這個輸出終端,而編輯想說的是,隨著技術發展帶來了電子產品邊界模糊化,未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各種穿戴設備都將泛PC化,所以筆者說的電腦可并不是一個屏幕加一個鍵盤的傳統設備。
改變制造業的創客
對于如今的人們來說,創客或許還是一個較新的詞匯,但未來這或許將成為一種常態。官方對其解釋是不以盈利為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基于從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再到個人制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其核心是大眾掌握了自生產工具。
這似乎與媒體屬性的演變驚人的相似,互聯網高速發展、入網設備功能性的大幅提升以及微博、微信這些依托于互聯網的產品的常態化,催生了大眾媒體向自媒體的轉變。總結來說,自媒體的形成離不開互聯網與PC終端。
創客的形成與發展也是如此,因為從其發展主線來看,其是基于個人通訊到個人計算,在這個階段PC顯然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如果沒有PC的參與,顯然無法達成到個人制造的社會技術發展脈絡,也就無法催生創客的誕生。
未來是值得期待的,然而物聯網、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意味著隱私的結束和監視的增強,人們將比今天更加依賴于機器,完全甚于你的朋友和伴侶,節假日的家庭聚會也僅僅是浮于形式的走過場,低頭族的基因將持續蔓延。因此就編輯本人來說,對于技術的未來,后退一步或許才是更大的進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