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紛紛造車,工程師不夠用了
「核心提示」
下場造車的公司越來越多,對智能汽車人才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公司百萬年薪隨便開,汽車獵頭忙不過來。第二波造車浪潮下,資金不成問題,人才成了造車成功與否的關鍵問題。
“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一天花12個小時來面試”,集度汽車CEO夏一平透露,計劃年底團隊達到1000到1500人,而現在集度汽車只有100人的團隊。
集度由百度和吉利聯合創辦,2021年加入造車行列,接著是小米、易車宣布造車,OPPO也被傳出準備造車,更早之前還有富士康、華為、蘋果,都準備切入智能汽車行業。
雷軍親自帶隊,首期投資100億元,夏一平則表示集度5年投入500億元。相比蔚來、理想、小鵬創業時資金緊缺,第二波造車勢力興起時,資金蜂擁而至,新勢力們斥巨資到處挖人。
下場造車的公司太多,智能汽車人才已經不夠用了。
1、約候選人約到半夜
“不需要,再見!”
對于候選人類似這樣的粗暴反應,李科已經見怪不怪了,甚至被對方拉黑,在他看來也不過是汽車獵頭這行的家常便飯。但面對上游源源不斷過來的訂單,即便偶爾碰壁,這種瘋狂挖人的節奏也不會受到絲毫影響。
“我們電話不會斷的,”汽車獵頭黃凱,甚至都數不清自己一天到底打了多少個電話,“沒數兒。”
除了應對連軸轉的工作強度,一名成熟的汽車獵頭還需要超長的“待機時間”。
為了照顧候選人的工作節奏,通常晚上9點以后,才是獵頭和候選人溝通的黃金時間。這些候選人一般都在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白天沒時間,到了晚上一般也得加班到9點或者10點以后。
“我每天都到晚上12點,我很忙。”李科說。
新能源的賽道有多熱、人才需求有多大,除了汽車獵頭們,被看上的候選人們或許更有話語權。在國內某造車新勢力做自動駕駛研發的陳海,在這輪新能源造車爆火之前,他就時常接到獵頭的電話。
“一個星期可能就有兩三個吧。”陳海說,除了直接打電話的,還有在脈脈上面發信息的,“加了一兩百個之后,我就全部屏蔽了,不加了。”
來自獵頭的密集“轟炸”讓候選人的態度一點一點開始變化。獵頭們也清晰地體會到了這一點。從2016年開始,獵頭戴曉君就將精力專注在智能汽車領域,幾年過去,她明顯感到候選人們“更難聊了”,“他們的心態或多或少心態會更高傲一些。”
這種反差的背景是:不止一位獵頭向豹變透露,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傳統車企或者造車新勢力,幾乎都在不遺余力地招人。傳統車企正在加快進入智能汽車賽道的腳步,北汽新能源聯合華為推出極狐、吉利推出高端智能汽車極氪、長城汽車正在準備“SL項目”,也是一個高端智能汽車品牌。
李科回憶,“2019年的時候,大家還在搶單呢。”現在都爆單了。
2019年正值造車新勢力最艱難的時刻,蔚來無處落地,融資出現困難,小鵬、理想都遭遇資金危機,新能源汽車一度被資本市場質疑。隨著他們三家開始量產交付并赴美上市,新能源汽車行業觸底反彈,更多的傳統車企看到甜頭,紛紛進入這條賽道。
李科發現,轉機出現在2020年底,單子越來越多,為此,他一邊要和候選人溝通,一邊還要負責招牌獵頭以擴增團隊。據他透露,眼看行情火熱,也有一些其他行業的獵頭適時加入了進來。
獵頭戴曉君告訴豹變,自己同時保持聯系的候選人數量在500人左右,即使是高頻聯系的,數量也有一二百人。
以同樣大熱的芯片行業做對比,一個優質獵頭,每月能滿足的崗位需求在3到5個;但在新能源汽車最缺人的智能化方向,一個資深汽車獵頭每個月能滿足的訂單需求僅有1到2個,或者兩個月1個,對于某些稀缺崗位,甚至一年不出單也不奇怪。
訂單很多,獵頭們很忙,但訂單滿足的效率還遠遠夠不上上游的需求。
教育部等三部門于2017年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曾預測,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人才總量將在2020年達到85萬人,缺口68萬人;2025年,這兩項數據將進一步放大,達到120萬人。
2、薪資百萬隨便開
“供需決定價格。”在汽車獵頭李科看來,目前這個行業的人才爭奪,已經陷入了一種非常態的狀況。
“就跟開車一樣,如果說你發現一半的人在逆行,那可能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但當你發現所有的車都在逆行的時候,那到底誰在逆行?”
另一位汽車獵頭黃凱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今年的行情比去年還要更好。”
黃凱透露,即便是普通員工也能拿到不低于30%的漲幅,而對于級別更高的中層或者高層,50%的漲薪,double也都不稀奇。甚至對于部分稀有“獵物”,企業的態度更是誠意十足:“條件隨便開。”
BOSS直聘在4月公開的一份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特斯拉、蔚來、理想和小鵬等造車企業的招聘崗位數量,以及求職者關注熱度都在持續提升。特別是針對自動駕駛研發、智能座艙設計、軟件工程師、銷售、用戶運營等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經接近2倍。
此外,薪酬方面也有明顯提升。根據BOSS直聘數據,造車新勢力給出的平均月薪同期上漲21.6%,已經達到了15367元。跟自動駕駛算法相關的職位,其年薪甚至可以達到百萬以上。
其實,透過財務數據,也能看到車企對研發的重視。
以小鵬汽車為例,其2020年財報顯示,小鵬汽車的研發費用達到了17.26億元,約占總營收3成的比重。再往前一年,由于對P7的研發投入,小鵬汽車全年研發投入更是超過20億元。何小鵬此前預計到2021年底時,小鵬汽車的研發人員數量還將翻一番。
資本涌入,車企缺人,勢必緊缺人才的價格水漲船高。在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賽道前面已經有了成功先例。
特斯拉近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20年,特斯拉首次實現了全年盈利——雖然很大程度得益于“碳排放額度”帶來的收益。在此之前,特斯拉已經連續6個季度實現盈利。
“特斯拉已經跑通了,”李科說,“所以說這也是為什么現在大家都愿意給高薪的原因。”畢竟,有誰能抵擋成為國產特斯拉的誘惑呢?
現在的問題是,新興車企和傳統車企都需要人才,也愿意給出下血本的價格,但市場上人才就那么多,缺口卻還在逐步放大。尋找人才的車企焦慮,手握人才的車企同樣焦慮。
一位就職于某造車新勢力的員工透露,之前獵頭給他的漲薪幅度就已經超過了50%,但今年年初,根據過去一年的工作績效,公司也進行了一輪相當可觀的調薪,調薪幅度最高可超過50%——他就是其中之一。
如此大幅度的調薪,讓他幾乎打消了跳槽的念頭。
但他表示,今年以來,一些獵頭給出的價碼還在提高,去年的offer大概在50萬左右,今年就漲到了70至100萬。
3、造車不差錢
大廠們跨界造車,不惜高價挖人,背后是資本的鼎力支持。
據豹變不完全統計,2021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出現新一輪的融資潮,合計融資額度超過500億元。其中,恒大獲得260億港元戰投,連瀕臨破產的FF都獲得20億美元的融資。
年初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股價飛升,刺激資本熱情,再加上“碳中和”的政策導向,智能汽車成為最熱門的風口,資本和大廠們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更為關鍵的是,新能源這塊蛋糕還遠遠沒有分完。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根據這份文件,到2025年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將達到汽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即使當前整體的汽車銷量不再增長,按照2019年2576.9萬輛的銷售規模計算,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規模也將超過500萬,幾乎是當前的4到5倍。
2021年以來,巨頭官宣造車的消息接連不斷,百度、小米、滴滴先后進場,即便是再三喊話不造車的華為,也給自己留下了三年期限的余地,大家瞄準的都是另一片藍海——智能汽車。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消息,截至2020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492萬輛,占汽車總量的1.75%,同比增長約3成,比2019年增加111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400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比重超過8成。在國內的汽車市場,絕大部分的汽車依然是屬于非新能源產品,而在這中間,更大部分的產品是非智能化的。
行業想要邁向智能化,就需要大量相關人才。“智能化相關項目正在200%,甚至是300%的速度在往上增長。”李科打了個比方,“對于獵頭公司來講,智能化項目的市場體量如果要打100分的話,那么傳統汽車體量最多也就10分。”
對于汽車行業來講,人才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圍繞燃油車的發動機、底盤等核心部件工作的傳統汽車人才,一類是隨著新能源汽車崛起,而涌現的電池、電機和電控相關人才,另一類則是目前智能汽車所需要的,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細分領域的人才。
電池、電機和電控相關人才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成熟已經沒有那么緊俏。一位獵頭告訴豹變,“智能化工程師非常不好聊,因為他們的選擇會很多。”
因為智能汽車人才是隨著第一波造車新勢力誕生的,能夠提供這類的人才的公司大都集中在特斯拉、理想、蔚來、小鵬等少數幾家做智能汽車的公司,而他們也會想盡辦法不讓稀缺人才外流。
當大廠下場造車時,不僅要在產品上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對人才的爭奪,誰能召集到強大的智能汽車人才團隊,誰就多了一成勝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