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業界動態 > 激光雷達慌了?華為發布4D成像雷達等智能化部件

激光雷達慌了?華為發布4D成像雷達等智能化部件

作者: 時間:2021-04-19 來源:太平洋汽車網 收藏

在2021年上海國際車展前夕,舉辦HI新品發布會。發布了包括、AR-HUD、MDC810在內的新一代智能化部件和解決方案,促進汽車產業技術跨越式升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104/424567.htm


  智能座艙

  智能座艙解決方案聚焦于計算平臺、鴻蒙OS車機操作系統及核心服務、顯示平臺和軟硬件生態,通過開放、使能,幫助車企、一級供應商和應用伙伴開發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的服務與功能。同時通過黑科技的使用,不斷提升用戶體驗。比如具備獨立NPU,能做端側復雜處理的麒麟車機模組;能夠還原色彩本色,體驗絲滑觸控的車載智慧屏,讓用戶時刻體驗最新科技帶來的乘駕樂趣;體積更小、視野更大、高清顯示的AR-HUD。


  華為打造出了小身材、高性能的AR-HUD。它體積只有10L,會根據用戶眼睛位置調整投影區域,因此普通風擋即可使用;可視角達到13°x 5°,能夠展現更多內容;同時,它能夠在7.5米的距離上具備70寸大小的畫幅,擁有高清畫質,讓用戶體驗到AR-HUD帶來的沉浸式視覺體驗和駕駛安全輔助。

  華為智能座艙的芯片模組采用可插拔式的設計,擁有標準化的接口,每3年可以升級一次計算芯片,滿足硬件性能的升級需求。軟件方面,該系統將與華為系統打通,這也是將華為生態進一步延伸到汽車產品上,不由的期待小米汽車發布的時候會有怎樣的生態銜接。

  華為4D毫米波雷達

  華為高分辨采用12T24R大天線陣列(12個發射通道,24接收通道),比常規毫米波雷達3T4R的天線配置,提升了24倍,比業界典型成像雷達多50%接收通道。


  在繼承傳統毫米波雷達極佳測距測速能力,不受光線和雨雪天氣影響,以及非視距被遮擋目標的獨特探測能力優勢的同時,大幅提升分辨率,同時進化出像激光雷達一樣的4D高密度點云,可帶來豐富的感知增強應用,比如環境刻畫,構圖,定位等,也可通過多雷達的點云級融合,更好實現車周的360°檢測。4D成像雷達將和高線數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一起,服務高階自動駕駛。

  在所有汽車廠商都在宣傳自家的激光雷達技術的時候,華為發布了4D毫米波雷達,通過更多的感知元件來實現360度的覆蓋,并擁有與目前固態激光雷達相同的探測范圍,讓目前只搭載前向激光雷達的車企們有點心虛。

  華為MDC810智能駕駛計算平臺

  本次發布即量產的智能駕駛計算平臺華為MDC 810,是業界目前已經量產、最大算力的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稠密算力高達400 TOPS,達到ASIL D功能安全要求,搭載智能駕駛平臺軟件MDC Core(含智能駕駛操作系統AOS、VOS),可滿足擁堵跟車(TJP)、高速巡航(HWP)、自動泊車(AVP)等高級別自動駕駛應用場景所需。


  已率先搭載在ARCFOX極狐阿爾法S上并量產上市,后續將有越來越多的搭載不同MDC系列產品的新車型陸續量產上市。


  "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華為八爪魚"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基于自動駕駛最核心的硬件:數據、高精地圖、算法,構建一套數據驅動閉環的開放平臺,旨在通過車云協同的能力封裝、業內領先的標注能力,升級的虛擬仿真,安全合規的一站式云服務,協助車企零基礎構建自動駕駛開發能力,降低開發門檻,提升開發效率。


  華為正式對外發布最新的高精地圖云服務能力及路標。華為已經擁有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甲級測繪資質,及完整的高精地圖采集和制圖能力。這也正如華為自動駕駛產品線總裁蘇箐說過:"華為如果計算機干不過特斯拉,我覺得可以關門不用干了。"

  華為熱管理系統TMS

  華為TMS通過一體化設計的極簡架構、部件和控制集成等創新技術,可以在滿足舒適性前提下將熱泵工作溫度由業界的-10℃降低至-18℃,從而將新能源車續航提升20%,同時通過個性化應用提升用戶體驗,助力車企打造能效最優、體驗最優的熱系統。



  當前,大多數新能源車熱系統采用能效較低的PTC制熱方案,在冬季低溫情況下續航里程會降低30%~40%。因此,更加高效節能的熱泵系統(能效比為PTC的2倍以上)已經成為下一代熱管理技術方向。華為TMS通過一體化設計、部件和控制兩個集成,可以實現環境適應性、標定效率、用戶體驗三大提升。

  華為再一次展現出自己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電氣化管理上的實力,華為也將不斷的去適配更多的主機廠,并會用更多的精力去為每一個產品提供OTA升級,也預示著智能汽車的時代的已經到來。




關鍵詞: 華為 4D成像雷達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