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美元的區塊鏈,沒有一家互聯網巨頭會讓步
“越是強大,越在意大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008/416718.htm一個在互聯網行業工作20年的老兵說到,當國內互聯網大廠不斷放出有關拓展“區塊鏈”業務的消息時,直面競爭已經不遠。
2019年10月,政府高層定調區塊鏈會成為核心技術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隸屬戰略性技術之際,該項技術熱度空前提高。
與此同時,以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京東為首的國內知名互聯網大廠,開始亮出自己在區塊鏈方面的“牌面”,順著政策方向助推該技術的發展。
時至今日,區塊鏈已經成為各家互聯網大廠必修的“內功”之一,受到重點關注。但既然是技術,就逃不過落地;既然要落地,難免就會爭地盤。
如此一來,互聯網大廠之間的“鏈”戰或許無法避免。
01
大廠愛“鏈”
最近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女主角之一的王漫妮為了融入梁正賢的投資圈,不惜努力學習自己完全聽不懂的區塊鏈知識。
其中一幅畫面是王漫妮在筆記中寫道:“目前大家對區塊鏈都持有觀望狀態,區塊鏈技術尚未定型,就是因為這樣,在資本的支持下未來才有上升空間,會催生多樣化的技術方案,性能也將不斷得到優化,那個時候企業應用將會是區塊鏈的主戰場。”
藝術源于生活,以此作為判斷,在大眾的眼里,資本市場、企業端對區塊鏈技術極為看重。
事實也是如此,今年7月23日,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在杭州宣布,螞蟻區塊鏈升級為“螞蟻鏈”。
在發布會上井賢棟信誓旦旦地說:“上鏈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每個企業的標配,從今天起,上鏈就上螞蟻鏈。”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也說到:“十一年前成立阿里云,是阿里集團開始變成一家科技公司,去推動整個中國乃至全球數字化建設的起點;到下半場,需要一個不一樣的技術去解決數字時代的數據和隱私安全問題,這個新東西很有可能就是螞蟻鏈。”
不過,強烈關注區塊鏈的并不只有阿里巴巴。
2018年8月10日,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而這張區塊鏈電子發票是由深圳市稅務局主導、騰訊提供底層技術和能力共同打造而成。
一年后,在稅務部門、深圳地鐵和騰訊的主導下,深圳又開出了全國首張地鐵區塊鏈電子發票。今年4月,云南省也開出了當地首張地鐵區塊鏈電子發票。
今年騰訊研究院攜手中信出版集團發布《產業區塊鏈》一書。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更是為此書作序稱:如同工業時代的用電量,未來“用鏈量”也許會與“用云量”結合在一起,成為數字化時代經濟盛社會的重要指標。
除此之外,像大眾熟知的百度、京東、華為等互聯網大廠的都在區塊鏈方面有著各自的部署。
當然,通過這些動作就簡單認定大廠是為了謀劃區塊鏈那點未成熟的市場,這種想法是十分膚淺的。
某區塊鏈創業者表示:“目前而言,區塊鏈盈利尚未到來,但是互聯網巨頭還是要把區塊鏈技術嫁接到自己的業務上,除了是看重區塊鏈的直接價值外,也是因為這項技術可能會影響到各個業務線的運營效率、商業模式及后期競爭壁壘等。”
簡單概括一下,這既是區塊鏈技術起到的另一層作用,也可以彰顯出大廠們布局更大生態的野心。互聯網大廠愛“鏈”,愛的既是它背后的藍海市場,也是愛它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可能占據的話語權。
02
誰家獨領風騷?
有人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擁有不同的特性互聯網大廠,眼中的區塊鏈也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簡單來看,阿里巴巴的區塊鏈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慈善公益、保險業務、供應鏈金融、司法、跨境匯款方面,主要是為了結合自身在電商、支付場景方面上的優勢。
騰訊的區塊鏈應用場景則分布在知識產權、電子發票、游戲、銀行匯票等等方面,主要服務于自身擅長的社交渠道、支付場景。
百度的區塊鏈則是主要為了結合自身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應用場景也是在ABS、信息溯源、軟件安全、教育等領域下手。
華為研發區塊鏈則是想應用這門技術,結合自身在物聯網和5G上的優勢,所以他的應用場景基本是在供應鏈金融、保險、新能源交易、政務上。
各家的細致布局、可結合的優勢點確實有著細微差異性,但還是有一些場景是重合的。

(數據來源:騰訊研究院)
其次從各家大廠的戰略布局的角度來看,大致分為兩個方向。
一方面,從落地方向上看,各個公司分別在金融、醫療、電商、公益、供應鏈、法務、教育的場景布局,看似差異性很大,但其實都可以理解為深耕某一場景,即尋找“區塊鏈+”解決方案。簡單說,就是一群人雖然走的路不通,但目的地基本一致。
另一方面,各家企業都在布局自己的Bass平臺,就是為了打造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企業級區塊鏈應用解決方案,基礎目標也是一樣的。這個層面的整體重合度還是頗高的,給予了各家比較的機遇。
全球知識產權第三方機構IPRdaily聯合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上半年全球企業區塊鏈發明專利排行榜》顯示:當前阿里巴巴(支付寶)以1457件專利數位列第一,騰訊872件位列第二名。
不難看出,在區塊鏈技術上,阿里巴巴的能力還是一馬當先,但這并不是說其他廠商沒有了機會。
因為根據年初的國知預警公布的全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年底,騰訊集團的區塊鏈相關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777件,在中國申請人中排名第一,發展速度極快。
而像百度、京東等大廠,在區塊鏈技術上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同樣有威脅頭部友商地位的機會。
尤其是隨著區塊鏈技術成為政策關注的重點,未來幾年,將可能再次出現區塊鏈創業熱浪。如果后來者能夠具備銜接應用場景的能力,未必沒有登頂的機遇。
03
融入產業互聯網
仍是問題
區塊鏈技術發展整體欣欣向榮,這是一件好事,但就像人工智等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大規模落地也是一件難事。
把時間調整2016年之前,區塊鏈技術雖然早早在國內出現,但一直都是自然生長的狀態,發展方向十分駁雜。而且在很多領域,區塊鏈概念催發出過大的泡沫經濟,令人談及色變。
所以如何正確地使用區塊鏈技術,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
直到有關部門確定區塊鏈是作為一項技術,與傳統行業做相應結合,提升的是傳統行業的協同工作效率和安全問題,落到實處時,我國的區塊鏈技術才算邁入正軌。
其實,我們沒必要因為“炒幣”、虛假繁榮等負面信息,就認定區塊鏈不好。因為從技術的角度而言,區塊鏈不僅有用,而且有具備極高的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20年,世界上兩個陌生人可以通過互聯網很方便地傳遞文本、圖片、視頻,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便捷,我們才有了新的商業模式,有了電商、社交等等。
但隨著線上經濟的發展,安全、信任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亟需解決,而區塊鏈的核心價值就是解決信任問題。
在信息互聯網的上層,用區塊鏈技術來構建的一層價值網絡,幾個企業可用通過這樣一個網絡將數字資產,進行高效、可信的流轉。
同時,公開透明、不可篡改、集體維護等特性,讓區塊鏈就如同獨立的、絕對安全的、不可挑戰的“保險柜”,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各行各業的“信任”問題。
因此,任何涉及征信、數字資產、數據追溯等方面相關的產業,都能夠直接從區塊鏈技術上得到保障。
不過,區塊鏈邁入正軌,并不代表一切順風順水。
某互聯網公司區塊鏈技術人員對「ToB行業頭條」表示,作為新技術基礎設施,區塊鏈的發展程度較低,仍是一項需要持續迭代完善的技術,分片、跨鏈及側鏈等共性關鍵技術和共識機制、經濟激勵模型等仍處于測試階段。
尤其是產業互聯網與區塊鏈的融合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可當前市場仍然鮮有區塊鏈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大規模商用案例。
正如騰訊區塊鏈技術總經理李茂材所說:“區塊鏈技術還是比較年輕的,你看人工智能都60多歲了,還在尋找與產業的結合點,何況區塊鏈還是個幾歲的小孩兒。”
所以在此時,切記不要神化區塊鏈,把它捧得過高,不然的話,區塊鏈可能還沒摘掉“炒幣”泡沫的老帽子,又可能被冠以“噱頭”、“風口”等不好的名聲。
畢竟“傷仲永”的事情,古往今來還是很多的。如今的區塊鏈技術就像一個襁褓之中的孩子,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如果不給予足夠的時間和良好的教育方向,一味任其自由發展,最后可能真的不堪重用。
參考文獻:
【1】子彈財經:區塊鏈“三國殺”:騰訊務實、阿里出新、京東打假 尹太白
【2】 ToB行業頭條:騰訊的區塊鏈「野心」李曉松
【3】騰訊研究院、中信出版社:產業區塊鏈 湯道生
【4】商業人物:孤獨的螞蟻鏈遲宇宙
評論